由创业教育调研报告引起的思考

2009-06-28 03:10胡旭微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启示

胡旭微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创业教育在逐渐升温,创业教育已被提及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中亦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怎样因材施教很值得研究。本文结合问卷调查总结分析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提出高校、政府部门、学生自身、教师各方协作共同努力的对策,以达到创业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创业教育 经济管理类本科生 启示

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近几年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如高校怎样灌输和转变教育观念、怎样通过调整教学计划、怎样优化学校环境、怎样培养师资队伍、怎样通过加强开放式实验和实践教学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出了不少优秀成果,很有借鉴意义。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都把高校所有大学生作为一个研究整体,把创业能力作为普及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所提出的对策措施比较空泛缺少针对性。事实上,大学生中具有创业能力的毕竟属少数,而且他们的创新能力或创业能力各不相同。同时,经济管理类学生与理工学生创业能力表现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我们通过细致调查和分析比较不同培养模式,对经济管理类学生中具有创业潜质的少部分人群的适应度,为因材施教提供参考。在此背景下,我们对学生创业意识、意向做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情况

1.调查组织形式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将要调查的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通过授课老师发放给学生,请他们填写后,交给老师,收集后再进行统一处理。

2.调查样本情况

我们对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全校选修《创业教育》和《创业管理》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年级分布没有限制。发放调查问卷496份,有效样本496份。下面的统计数据按照有效样本,采用SPSS10.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简称SPSS)进行分析。

(1)调查样本的专业分布

①理工类②经管类③人文类④艺术类⑤其他

调查的学生中,理工类占55.9%,艺术类占18.2%,经管类占14.9%,人文类占10.1%。

(2)调查样本学校的年级分布

调查样本学生中的一、二、三、四年级分布状况:收回的问卷分别为:112份、274份、110份和0份;分别占23%、55%、22%、0%(选课学生中没有四年级学生)。

(3)调查样本的学生性别分布

调查样本学生中男生、女生分别有308人和188人。

3.调查问题设计

我们设置了20个问题:家庭创业背景;所学专业;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程度;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象;所接受的创业教育;以什么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课程性质;必要的创业知识;创业课程教育的方法;有效的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如想创业希望得到学校的哪些帮助;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是否要有创业经历或是相关的创业体验;对大学生毕业后不参加就业而是直接参与创业的态度;校园氛围和社会舆论中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家长和朋友对创业支持程度;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寻求帮助的对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二、对学生创业意识和意向的统计分析

1.对创业教育认识模糊

调查显示,有59.7%的学生认为,个人创立公司,创办企业的行为才称为创业;只有18.2%的学生认为,个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也是创业。对创业教育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62.5%的学生“了解一些”,35.5%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18.5%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大部分的学生群体是难以涉足的。可见,学生思想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也包括部分教师),如有的人把创业教育理解为精英教育,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不适合培养英才;有的人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创业能力的培养,认为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育,不可能把全班培养成大小老板;有的人把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创造技能的培养,使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技术训练的范畴。总而言之,将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看成是各成体系的两个独立体。创业教育要纳入教学,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涉及到教学的系统改革和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一般的学校来讲,进行教育体系的改革显得难度很大。显然,基于认识不足导致了创业教育理念无法融合于课程教学体系中,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推广和普及。这其实是共性问题。

2.创业意向理工类学生强于其他类专业

从选修《创业管理》和《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专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修读这两门课的496名学生中,理工类就有276位,占56%。他们中大部分学生希望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论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创办科技园与创业孵化器等。在调查的496名学生中,27.8%的学生家庭有创业史,其中,理工类有204名,占276名的74%(其中已有实业家庭背景的有41%)的学生未来有自己创业的打算,他们认为,自己有理工专业背景,再学习外贸或财务知识对创业非常有利;而经管类只有12名,占74名的16%的学生未来有自己创业的打算。

3.创业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最主要是就业压力

创业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就业压力等导致学生急功近利、学校大学生创新经费不足、学校硬件不足、个人的教育观念陈旧(重应试、重书本知识)、学校考试方式陈旧、老师在创新方面的引导和示范不够、学校缺乏自由创新的环境氛围、学校在大学生中没有实行导师制、学校考评方面对创新重视不够、学校教学方式陈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认识观念陈旧、学生科技意识差、学校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统计处理结果见附件)。

当然,以上排序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以及男女学生的认识上是有差异的。

4.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

调查中,75.3%的学生认为,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有创业经历或是相关的创业体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或有创业经历,因此,对管理类教师的教学效果表示怀疑或不满。而从教师的角度看,创业教育没有现成的教材,备课工作量很大,课堂教学要求高压力大,教师的奖酬金分配只与学时挂钩,同时,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自身有没有创业经历,因此,对创业课程的开设缺乏积极性。

创业教师缺乏原因:一是学校没有投入财力进行教师培训;二是学校考核体制上没有完全做到科研与教学并重。教师大多倾向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撰写论文和著作上,教学工作已被认为是一项日常的、附加的、“几乎人人都可干的常规性工作”。

5.政府部门缺乏大学生创业的主心骨和引领者作用

从大环境看创业教育没有深入人心,更谈不上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家长和社会普遍认为有份稳定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从问卷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了解,即使想创业也得不到所需的创业基金。有44.9%的学生认为,如果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寻求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帮助,39.7%的学生寻求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工作人士帮助,只要2.8%的学生认为可以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

事实上,政府部门在引导高校推进创业教育和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方面确实没有很好发挥应有的作用,没能有效地利用信息优势和行政职能,在高校中有步骤地组织和推行创业教育。致使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师生对创业教育缺乏深切的了解。

三、启示

1.统一思想认识

师生均应该正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深刻涵义,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思想智慧、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因此,完全可以融入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以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教学中培养和发掘不同个性的人才,实施分层教育,受益的不只少数尖子学生,而是广大愿意受教育的学生。

2.教师要当好伯乐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分辨学生属于接受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中哪类群体,通常大部分学生属于前者。接受性学习指学习材料是现成的,学习目的就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而只有少部分学生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特点,这些学生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苗子,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使其具备良好学习习惯,挖掘自我潜能。

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和设计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的学生。创新型人才在学习上是探索性的,在行动上表现为“预”字,即行动之前一般都有比较周密的设计,这实际上反映了个体对事物发展状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因此,课余时间对教师所布置的思考题能准备充分资料并能提出高水平问题的学生,往往具备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潜质,他们思维灵活,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情势来调整自己的思维路线和行动方式,采取最有效的行动策略,对这部分学生启发式教育是最有效的。

3.因材施教,开辟经管类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科专业,决定了其所培养的创新人才类型必然各有特色。经管类学科与理工类学科相比属于“软学科”,在知识成果转化、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不如理工类学科那么直接。因此,面对社会需求的宽泛性和细致性,经管类学科应该从学科特点出发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来提供相关的服务,才能发挥最佳效能,体现特殊价值。以“经世济国”的理念,立足财经特色优势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

首先,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商贸、财税、经济、管理类基础知识,因此在经济管理的每门专业课中都要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设置与创业所需知识、技能相关的课程,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职业规划”、“工商法学”、“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作为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同时设置四大模块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课程:第一模块是创业理论专题,包括“创业原理”、“新企业创立”、“商业计划”、“风险投资”、“创业案例研究”,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全校学生选修;第二模块是创业论坛,主要是企业家讲座或专家讲座,定期邀请有先进的理念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来校讲座,学生可以自愿参加;第三模块是创业实践,主要是去企业实习或自主创业,学校和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推荐实习单位或者为自主创业的学生给予政策支持和指导。第四模块是撰写创业计划书,主要通过参加学科竞赛的形式在教师辅导下完成。通过以上课程,不仅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让那些在创业实践中有专业优势,但在知识结构,性格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的理工类学生同样受益。

其次,利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研究所以及省区域经济重点研究基地等学科优势,积极承接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课题,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让一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优秀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通过软科学课题的研究,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既积极发挥了“智囊库”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学生。

4.积极培养和引进创业教育的师资

创业教育师资的缺乏是共性的问题,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都希望教师以身说法,我们虽然拥有许多高学历的经济管理教师,可以系统讲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专业知识,但是有创业经验、从商经验的老师很少,有时在进行案例分享、模拟操作等教学时,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为此建议从两方面组建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一方面,是培养,即在目前经济管理教师中分批选拔部分教师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并到企业挂职锻炼,经过几年的积累,形成较稳固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是借用,即通过学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聘请产业界的专家、企业家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或特聘教授。

5.“因地制宜”探讨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

浙江这片土地,历来具有重商的传统,个人创业已经成为一股全社会的潮流。浓厚的创业传统与创业氛围使浙江省成为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作为地方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我们的调查问卷也反映出,那些有家庭创业背景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较强烈的愿望。从历届经管类学生就业情况看,5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而80%的民营企业是中小企业,因此我们在创业教育中,应该特别注重有关中小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和实习机会,让大学生了解私营中小企业如何运作,了解管理者在其中的角色和职责。这样,即使他们毕业之后不直接创业,对他们来说这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也有助于他们在企业、在职场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由于地处杭州市的有利优势,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聘请有着艰苦创业经历的第一代企业家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型企业家来校讲座,在大学校园大力弘扬“劳动为本,创业立身”的优良文化,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强烈氛围。

参考文献:

[1]Stevenson H.D.,Jarillo J.C..a paradigm of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

[2]Timmons, J. A. 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Fif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1999.

[3]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本文得到“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项目(FIB070335-A11-12)和2008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YB08031)的资助。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启示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