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文学作品讲解

2009-06-28 03:10林峰云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课堂教学

林峰云

[摘要] 在新课改的呼声中,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及时地调整思路、转变观念,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变的非常重要。我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从作品背景、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在课堂上的表现。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背景教学 作品主题 人物形象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们的教育体制,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在我们身边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展示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要做到以上几点,这就要求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把书教的扎实,还要让课堂活起来。

今年,我所教的是专科段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有所着重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追随新课改的步伐,培养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专业人才。为了提高我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秩序,我结合今年所教的学科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先深化背景教学,以此来感化学生。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不管作家写的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是作家所处时代精神的外化,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鉴赏作品既要分析作品的显在形象,也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想一想社会生活怎样被反映进作品中,时代精神又是如何在作品中得到体现的。

我所教的现代文学部分,是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文学现象。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最多灾多难的时候。众所周知,20世纪中国的百年是一段交织着苦难和新生的岁月,而20、30年代又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从蒋介石开始反革命政变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先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实行的一系列恐怖政策,让我们的国民陷入了恐慌。军阀混战到处发生,造成了生灵涂炭的场面。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很多文人被特务暗杀。紧接着三十年代,日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行动,先是我们的东北地区沦陷了,随后华北地区也沦陷了,中国大好的河山被侵略者任意的践踏在脚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国人怎么不奋起反抗呢?所以有人用手中的枪来保卫我们的国家,有人用手中的笔来捍卫我们国家的尊严。

了解了这一时代背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很自然的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鲁迅用辛辣的讽刺来揭示社会的黑暗、特务的暗杀、爱国志士为救助中国而流下的鲜血,我们可以从他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看出作者的愤怒,最后的结局是“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些流亡在外的“东北作家群”,自己的家乡被侵略者占领了,过够了在外流离的生活,他们多么希望回到自己的故乡啊,但是故乡在何方?故乡在自己遥远的记忆中,所以萧红写下了《呼兰河传》,在作品中寻找童年的记忆,寻找自己的祖父、小黄瓜、大倭瓜等,这些温暖的回忆,让我们听到了中国人民的心声,什么时候才能把侵略者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啊。

在背景教学中,我们已经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学,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作品的时代性,在学生心中已经加深了对苦难祖国的热爱,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有了急切阅读作品的欲望,这是第一步,有了学习的热情,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内容。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作品主题入手,让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归纳能力。主题是指通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体现出来的一种主要的思想。这种思想既包括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又包括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见解,所以也叫主题思想。文学作品意义的分析离不开对主题的寻求,文学作品作为作家精神创造的产物,总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内容,总寄寓着作家的主观精神,作品主题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性质和品位。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统帅,作为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应能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对主题的认识和把握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主题,主题明确了,那么我们课堂的任务也完成一大部分了。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作品,有时候在课上完成,有时候就需要在课下抽时间完成。现代文学史的很多作品都曾经被拍成电影,这样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到阅览室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的接触原作。我曾经先后播放过《阿Q正传》、《祝福》、《边城》、《林家铺子》等文学名著,这样让学生记忆深刻,有助于主题的归纳。阅读过《呼兰河传》、《围城》、《雷雨》、《骆驼祥子》等作品,学生在课堂上就非常轻松的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主题的分析归纳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感悟,学会了共鸣、学会了深程度的思考。从茅盾的《子夜》中我们看到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失败,表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从沈从文的《边城》中我们了解到了湘西世界的美好,它就是我们心中的另一个“世外桃源”。

对于作品主题的把握,让我们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了一个层次,从中教会的是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如何提炼主要内容,做到实现看过、想过、记住的教学目标。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从作品中提炼典型,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现代文学史的小说世界里,有很多的人物让我们在认知了以后,经久不能忘怀。就像铭刻在我们的头脑中的某些记忆,是不能随时间的流逝而风干的。阅读学习过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故事情节,而最不能忘记的,却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讲解的时候,首先要学生归纳一下这篇作品的主题,再就是有哪些人物形象比较有特征、有代表性,谈谈学生自己对这些人物的认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形象认知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为自己创作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握了人物形象,学生就会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写作背景的认识,从而让自己的情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么我们的所有教学目标都实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例如,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认识,我们知道了像祥林嫂、鲁侍萍、小团圆媳妇这样的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我们了解到了《上海屋檐下》的小人物在大的时代背景中是如何挣扎着生存的;我们理解了我们的诗人艾青是如何的对这土地爱的如此的深沉。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中,我的学生知识和情感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我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很多知识,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总结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在民主化的气氛中让学生学有所长、情有所感,培养了更加人性化、能力更加全面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建.中国文学.齐鲁书社,200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课堂教学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