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与“招行”的另类解读

2009-06-27 09:40赵健伟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性别比伦理子女

赵健伟

自古以来,爱情是最为牵魂勾魄的,它经常无视理性的存在,以本能的冲动和“生死相许”的轩昂气度,用无数美丽动人的故事,解读着“世间情为何物”的古老诘问。从牛郎、织女到梁山伯、祝英台,从董永、七仙女到柳梦梅、杜丽娘,再从许仙、白素贞到贾宝玉、林黛玉……无论世道如何变更,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其形而上的精神意义要远大于形而下的物质意义。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样美丽的爱情似乎已从历史传说演变为一种神话。如果传说还有一定的真实性,那么神话就只具梦幻色彩。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可以用物质来计量与交换的形而下“爱情”。

近来,媒体上出现的一则比喻很让我感慨,说的是如今家有儿子犹如“建行”,家有女儿则如“招行”。前者要储备钱财才能谈情说爱直至结婚,后者则收取彩礼、招财引资后方走入婚姻的殿堂。更滑稽可笑的是有人敬告女方选择男友时一定要考察其是不是一只“绩优股”,其盈利能力如何,有没有发展“钱”途。如是没有“钱”途的垃圾股,千万别碰。即便不小心买入了也要赶紧抛掉以防长期套牢。如此赤裸裸地把爱情、婚姻视为物质交易让人瞠目结舌。

每个周末,在北京中山公园、海淀公园、地坛公园等地都会有一道奇特的风景,成百上千位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手举纸牌于胸前,上面写着自己未婚子女的信息——年龄、身高、体重、收入、职业、户籍、房产等等。乍一看,像是地摊上的交易行为,一边是“建行”的,一边是“招行”的。而“两行”之间招商引资谈判在当事人缺席的情况下仍进行得如火如荼。如此壮观奇特的景观不止北京,全国很多大城市中都普遍存在。在我看来,这已然成为婚姻买卖交易市场,而在这样的市场中,爱情变得无足轻重乃至扯淡。

既然属于市场行为,经济学家当仁不让地将此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最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魏尚进和世界粮食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波,在美国国家经济局的网站上公布了一篇论文《竞争性储蓄动机:来自中国性别比的解释》,认为中国失衡的性别比,导致有儿子的家庭推迟消费、增加储蓄。为什么呢?因为娶媳妇要花大量的钱财。若不节制消费增加储蓄,那么儿子就有可能不是“建行”,而成为王老五。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北京人结婚的平均费用为十五万(不包括车、房),现在已涨到十七万。上海更高,约在二十万左右。2007年北京九成新人靠父母资助,父母对其子女结婚费用支持度在30%至80%的占48.9%,支持程度在80%以上的占40.1%。

这是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它至少粉碎了另一位经济学家对儒家伦理的经济学阐述。耶鲁大学的陈志武认为儒家的家庭伦理中包含了家长与子女“隐性”的经济关系。前者对后者的抚养和投入意味着后者在成人后对前者须予以回报。由此产生出子女必须“孝顺”和“听话”的伦理观念。我以为,陈教授的观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有相当的洞见,但随着“80后”、“90后”的出现,且不说子女成人后有义务赡养父母,如今若能自立而不“啃老”已算一大幸事。很多父母一辈子的辛苦积蓄会在子女结婚时如水而逝,有的甚至被逼卖掉房子居无定所。我在大学时的系主任,如今就落得这样的下场,年已八旬的风烛老人,不得不到处寻租自己的栖息地。而这样的事情并不稀罕,甚至随处可见。

历史的巧合有时候如此惊人,198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提出“婚姻经济学”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正是此时,一个远东国家正在酝酿一代新新人类——“80后”,贝克尔原本从边际效应出发的婚姻经济学,二十多年后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而魏尚进教授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发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性别比上升的趋势,和二十年后家庭储蓄率上升的时间和态势非常吻合。“原因是二十年后,原先出生的男女进入到了结婚阶段,但是男性与女性的比例超出正常值,所以家庭只能用增加储蓄来应对娶女方成本上升的压力。”不过,无论是贝克尔还是魏尚进,他们从经济学角度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导致今天“婚姻怪像”之根本原因。我认为,至少还有以下两大因素:一是传统的儒家伦理已被摧毁。今天的“家长”似乎已是子女而非父母,而表现出“孝顺”、“听话”的则是父母而非子女。今天家庭的中心和权威是子女而不是家长,今天忍气吞声不敢言的是父母而不是子女,以至于最近教育部居然需要发文规定“老师有权批评教育学生”,令人大跌眼镜。二是病态的“消费主义”狂潮。今天,爱情的前提是对象有没有“钱”途,结婚的前提是买房、建房而且要一步到位。为此,无力负担的子女淘尽父母的终身积蓄。结婚的排场越来越大,婚宴越来越气派,若不如此便觉得丢脸。彼此互相攀比、过度消费成了时尚和派头,花父母的钱手到擒来,理直气壮,毫不愧疚。

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一种业已缺失信仰的文化的力量,它牵引着一群精神无所寄托的游子,在纸醉金迷的消费主义赌场上输掉了曾经有过的传统以及他们无缘体验的另一种文化……

【原载2009年9月17日《联谊报》】

插图/爱的告白/克里珊(罗马尼亚)

猜你喜欢
性别比伦理子女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韩国女性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出生性别比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