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的仙风道骨

2009-06-26 07:30
旅游 2009年4期
关键词:道教八卦

朱 红

上清古镇和天师板栗

如果没有上清镇,龙虎山要成为中国道教第一山、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恐怕是不可能的。

上清古镇在鹰潭市南郊30千米处,沿着泸溪河水基本平行延伸,整个镇子就是一条小街,从西头到东头有1.5千米长。这是一个道教文化非常浓郁的古镇,镇名的来历就出自道教。所谓“上清”就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中“灵宝天尊”所居住的上清仙境。镇子在唐朝就有了,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小镇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古镇中心有上清天师府,整个古镇有保持完整的明清风格建筑群,分布着诸多著名的道教宫观。

古街虽未经过专家设计,但一切都自自然然,无形中有一种自然之美。沿这条街逆泸溪河水而上,街左边的房子成阶梯状,每一家房子总比前一家的房子往前凸出1米左右,据说这是当地人预示家事兴旺的象征。右边的吊脚楼空荡荡的几个木柱子立于水中。整条街上没有汽车,你可以放心地散步,东家看看,西家转转,街上的人都很随意,知道这些游客就喜欢探头探脑看新鲜。

上清古镇让人称奇的是古街的路面。几乎所有的路面都是用泸溪河里的鹅卵石铺成的,其形如鹅卵,光滑溜圆,扁长不一,密密地排列有序,泛着光,有的还排成太极或八卦状,这些小石头经过成千上万年泸溪河水的冲洗、撞击,棱角尽损,再加上近千年路人的脚底打磨,已是光亮可鉴。

几十代天师及其子孙就是在这里繁衍生息,掌管天下道教事物的。镇内的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上清宫、东岳宫、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名胜古迹仍历历在目。重檐、丹楹、彤壁、朱扉等典型的道教建筑风格使这条古街特色鲜明,走进千年古镇就像来到了道教博物馆。

小镇生活很方便,想买什么,转个弯、抹个角就到了,理发的、修锁的、修伞的、卖各种吃的和杂物的尽在其中。街上的小吃是出了名的好味道,有白皙皙的上清米粉,水嫩水嫩的上清豆腐,天师板栗等,都让人垂涎欲滴,往吊脚楼一坐,店主一会就能给你弄出个八卦宴来。

沿河栉比鳞次的吊脚楼和船埠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河畔浣纱村妇、捣衣少女、戏水孩童、渔舟片片、白鸭浮水形成了一条韵味十足的古镇风景线,让人赏心悦目。在吊脚楼的缝隙间,有一条条窄路向下通往水边,在房子的侧面上往往会写着:柴家码头,蔡家码头,或者张家码头等等。据说,过去这些人家修建了码头,供靠岸的船只装卸货物,人们上下也在这里。现在还有人在这里洗衣服,母鸡带着小鸡们在这里散步。

镇子不大,全是熟人,可能全是亲戚,至少沾亲带故。与我们同行的朋友曾经在这一带工作过,路上总有人和他打招呼,感觉他一定给当地人做了不少好事,比较受群众欢迎,如同回家了一样。更有意思的是在街的尽头,有一座基督教堂,这一带也曾经受到外来文化的洗礼。但是它对道教文化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彼此相安无事。好像风总是要刮的,但是大风过去,我自岿然不动,人们还是尊崇天师他老人家。

正值冬天,镇上到处都是卖天师板栗的,这是龙虎山的一大特产。据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修道炼丹时,亲手培育了一种果树,后人称之为天师板栗。天师板栗果大、肉嫩、色鲜、味甘,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我们在路上也看到一片片栗子树林,10月来龙虎山,能看见挂满枝头的毛栗,纷纷张开了口,吐出一颗颗金灿灿饱满的果实。去掉带刺的外壳,便是油光鉴亮的栗子。人们说第一代天师年高123岁,可能与长期食用这种栗子有一定的关系。后来板栗还成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呢。街上叫卖的天师板栗个大,大得真和鸡蛋差不多,但是当地人说这是改造过的,看着好看,可味道一般。而真正的天师板栗没这么大个,但是特别香,特别好吃。

当地有一道名菜,叫“天师板栗烧土鸡”,是用天师板栗与当地农家喂养的土鸡相配,在文火中慢慢地烧出来的,美味之极。这道菜的形成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一次天师在家宴请宾客,家厨用一般的烹调方式制作,当厨师配好料,将鸡块装入砂钵放炉灶上烧制时,天师的儿子乘厨师不注意,调皮地将正吃的去了壳的板栗放入砂钵内。烧熟后,整钵端上了桌,拿掉钵盖后,一股清香扑鼻,只见鸡块色泽淡黄,栗香酥烂,客人一品尝赞不绝口,天师也欣然得意。席后,命家厨进一步改进,使之成为家宴中必备的菜。而且,这道菜可以滋阴补阳,健脾益肾,营养得很。

大上清宫里的镇妖井和雷道长的步

距上清古镇只有半公里的路,就是道教著名的大上清宫了,这是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授禄的活动中心。上清宫始建于东汉,是东汉道教祖师张道陵修道之所,当时叫“天师草堂”。后来虽然朝代更迭,每个朝代对上清宫都另眼相看。上清宫修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上清宫最辉煌的时候所建殿宇有30来座,整个面积约600多亩,加上附近建有的道院36座以及各种附属建筑等等,它原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历来被誉为“道教总会”、“百神受职之所”。兴盛的时候,宫中学道者常数千百人,规模甚是了得。它和北京的紫禁城相比,仅矮一尺,只有它敢这样造房子,可见其地位的重要了。

可惜原来的建筑几经兴废,至解放初期已所剩无几,再经“文化大革命”一折腾,几乎成了一片废墟。现在的大上清宫,是按照北宋全盛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原址上复建的,目前只完成第一期工程,有福地门、下马亭、午朝门、钟鼓楼、东隐院和伏魔殿等。我们来到这里时,见上清宫坐北朝南,北靠西华山,南临泸溪河,溪山环拱,果然气魄宏伟,环境幽深,建筑物散落在山谷盆地里,古树掩映,杂花铺地,真有一种仙灵都会的感觉。

大上清宫最具神秘色彩、最吸引人的,是伏魔殿里的那口镇妖井。

《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说,水浒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原是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下凡转世的,这一百单八个魔君本来被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镇在伏魔殿里,并下旨子子孙孙不得打开。到了宋仁宗嘉祐年间,已历经八九代祖师。那一年因瘟疫流行,为除天灾,仁宗皇帝派太尉洪信到江西龙虎山宣嗣汉天师赴京师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其间游览上清宫伏魔殿时,依仗权势,强迫住持真人打开伏魔殿观看,结果让一百单八个魔君逃出镇妖井,由此演绎出一部水浒大戏。

这故事听起来不可能是真的,但是你能一点都不信吗?因为那口井就在这里啊。

伏魔殿在上清宫最里面,殿前有一大片草坪。施耐庵这样描写殿宇的外貌:“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槅子,门上使着胳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叠叠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牌额,左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今天的模样和这个描写大致相同,只是没有了那把“胳膊大锁”,封条和朱印也没有那么多。

门里的情况与小说中不同了。洪太尉命人打开大门后,“看里面时,黑洞洞地,但见:昏昏默默,数百年不见太阳光,亿万载难瞻明月影。不分南北,怎辨东西。黑烟霭霭扑人寒,冷气阴阴侵体颤。人迹不到之处,妖精往来之乡。”

但现在光线很好,大殿内的一切一目了然。迎面是一块约高五六尺的石碑,下面有石龟,石碑未经打磨,表面显得粗糙,正面是天书符箓,龙章凤篆不可识,背面却是四字阳刻:遇洪而开。

《水浒传》中描写,石碑下的石龟“大半陷在泥里”,现在却是完整地平放在地面上。那时洪太尉命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之后“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把石板扛起,石板底下才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而现在,石碑后面只有一口小小的水井,井口直径不过两尺左右,井圈也只有一尺来高,井口上覆盖着一块薄薄的石板,只露了小半个月亮那么一角井口,而且在水井四周围了一圈齐膝高的木栏杆,不让游客走近。因而人们无从知道那水井下面是不是“万丈深浅地穴”。

现在这口井看起来已经没有那么阴森可怕了,因为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已经跑到梁山去了。

这个伏魔殿和镇妖井是施耐庵那个时代就有了的,还是上清宫里的人读了《水浒传》以后才建筑布置起来吸引信徒和游客的?现在已经很难说。正对镇妖井后面的墙壁正中,挂着一张道教祖师张道陵的大幅画像,张天师扫帚眉豹子眼狮子鼻络腮胡,骑着一只老虎,右手舞着一柄宝剑,四周祥云缭绕,威风凛凛。张天师善于降妖捉怪,应该就是这副模样吧。左右两边墙上是满墙的壁画,画着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形象生动,且各有个性,应是当今画坛高手的作品。到这里重温一下梁山好汉的出处,也不错。

东隐院在上清宫院内东侧,是龙虎山上清宫一座著名道院,也是上清宫目前残存的唯一道院。它创建于南宋年间,后因元世祖忽必烈对该院道士张留孙分外器重,东隐院倍加修缮,名声大振。 现东隐院为明末清初建筑,有门屋一间,正厅三间,左右丹房各四间,后厅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建筑风格古朴,院墙外有“善恶分界井”和“神树”等古迹。虽然今昔对比,面目全非,然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仙气犹存。站在这里,可借点仙气养浩然之气。

雷道长看起来岁数也不很大,一身道家打扮。12月初的天气,他穿得有点单薄。

我们在仕进门的地上看到一幅图案,几个点用线连接。雷道长说这是天罡星的位置图,它们之间用铜线连接,是为了方便人们行走时别乱套。雷道长指点着从哪里进哪里出,我们选了一条线,很轻松地走了出来,也没重复,但是想多走出几种花样来,那就有点难了。

同行的一个摄影师突然想起来,傩舞中跳的罡步就是按这个路数走的吧?雷道长说,对了,这就叫罡步。看跳傩的时候完全看不明白的舞步,在这里找到了答案。罡,就是天罡的罡,是按照某种来自星象的启示,排列出来的。

走罡步也是道门中的一项修行,在这个图案中走,要把所有的点和线都走到,不能重复,一共有36种走法。

我们请雷道长多走几种罡步给我们开开眼。雷道长娴熟地走起来,他的脚步不乱,走路的姿势也很有款,手抱在胸前,腰板挺直,无论脚跟或脚尖先落地,章法井然。如果我们不阻拦,他就真照着36种走了,其实我们只看到四五种走法后,就全晕了。

大家对雷道长很好奇,他怎么就进了道家门了呢?他说这全是机缘巧合。他家就住在龙虎山附近,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一位从云南来的道长,很喜欢他,劝他入道家门。雷道长当年才20来岁,正是血气方刚,哪里沉得下心来修道。后来与这位仙人成了朋友,经常和他在一起,耳濡目染中慢慢感悟出道家的意思来。随着年龄增长,也觉得时候到了,该入道了。就这样进入道门,来到了上清宫。

这里是道教正一派的道场。正一派相对来说比较宽松,修道的人可以结婚生子,忌讳相对比较少。雷道长也成了家,家就在附近。生活中像他这个年纪的中年男人门大多在为生活奔波,而他却在这里躲清净。

院子里有一群老者在练功,大冬天的,每个人身穿白色练功服,单薄的衣服在风中飘荡,看着感觉很冷,但道骨仙风。一问年纪小的60多,大的80有余了,大家练的是天师功。这些老者身体健康,活得长本身就是人生最大成就。

雷道长身居道观,大概提前无为而治了。

吃天师府八宴看天师家玄孙画符

民间有“北有孔夫子,南有张天师”之说。在上清镇这条街的中部是具有道教祖庭之称的天师府,最早建于北宋崇宁四年,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仍保留其历史风貌。

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居住的地方。天师住的地方在设计上当然要特别讲究了。

先说选址。据说当年张天师选址于此颇费心机,其门临泸溪河,背依西华山,左右青山环抱。正是我国古代“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两边抱”的宝地。

设计上,整个建筑均按照八卦形状设计,分头门、仪门、私第和后院,历史上有“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之誉。府内豫樟成林,古木参天,仙乐缥缈,绿树红墙交相映辉,一看就是道家清修之地。

道教园林在我国为数不少,像天师府这种道教领袖私第园林在中国绝无仅有,它是我国道教建筑中最大最古的一处。我国现存两大府第一是山东的孔府,一个就是这里的天师府。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又是中国道教 正一派的祖庭和张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务的办公衙门。所以这里由大堂、后堂、私堂、书屋、花园、万法宗坊等部分组成,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府第规格,又兼有封建衙署的某些特点。

传说中的第一代张天师高大威猛,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汉光武年间,他出生于天目山。据说他母亲梦见魁星而感应怀孕生下了他。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7岁就读通了老子道德经,天文地理河图洛书无不通晓。成年后又在深山中刻苦修炼,不久得道。他曾在龙虎山炼丹,三年丹成。不久后遇到神人指点,修成了最高的道术,能够除魔去病,拜他为师的人竟有好几万人。张道陵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道教团体。据说在东汉桓帝永寿元年的九月九日,张道陵被封为正一真人,羽化登升。

事情的真假无从考证,但是千百年来,百姓相信,皇帝重视,张天师的名号要由历代帝王特许世袭,一直延续下来,可见他的影响之大。

现在的张天师已经是张道陵的第64代孙了。 我们在附近见到一位老先生,据说是张天师家第64代传人。

他已经70多岁了,不起眼的一个老人家,每天接待游人。他的具体工作是画符。一块块黄色的小布条上画各种各样图案,表示不同功能。有保佑夫妻和睦的,身体健康的,家庭美满的,孩子平安的等等,有二三十种,一般人根本看不出头绪。

同行的人顺手拿了个平安符放进口袋,老先生开始不说。等那人临出门的时候,他发话:你拿那个符走,没用的,我还没给你念咒呢。这人只有乖乖回来,掏出来请他念咒。老人拿着符在一个烛台前晃悠着,口中念念有词,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完了后把布条还给他。我仔细琢磨一个夫妻和睦的符:两个小人头在上,下面的线条有条不紊地缠绕在一起。还有个符,上面有云有雨,下面隐约也有个小人,再下面是些线条,这是个安全符。原来符也是一种象形啊,用似画似字的一些图案,表达着一些意思。看出了点门道,也不觉得它那么神秘了,毕竟它也来源于生活嘛。

临别时,我们与他合影,并请他把姓名给我们留下来。他在我的本子上一笔一画写下“张家模” 三个字,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画出来的,字体的模样有点像他画的那些符,看来画符对他来说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不知道老先生是否有前辈们的功力,也无从验证那咒符是否灵验,但是心理作用肯定是有的。

到天师府,最好品尝一下里面的“天师八卦宴”,这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宴席。它起源于哪朝哪代,哪一代天师,目前已经无从考证,但据当地老人所传,八卦宴在清代中期已十分盛行。“天师八卦宴”是历代张天师宴请贵宾或举行重大活动必备的筵席,无论制作还是上菜都有特别的讲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

八卦宴曾经一度中断,1988年时,鹰潭市有一姓黄的厨师称其祖父和父亲都在天师府当过厨师,熟知“天师八卦宴”的制作过程。黄师傅用心琢磨、整理和发掘,弄出了一套“天师八卦宴”来。

对游客来说,八卦宴肯定是个很好的噱头,来天师家当然要尝尝天师家的饭了。所以当地大小餐厅有不同档次的八卦宴。

高档的八卦宴有獐、麂、鹿、兔、桂鱼等,中间一大圆盘以糯米、白莲、红枣等高档食物拼成先天太极图形。中低档的八卦宴以猪肉、鸡、鲤鱼等为主菜,中间的太极图以蒸蛋着色而成。天师八卦宴用料考究,讲究鲜、活、美。

有四种东西绝对不能上八卦宴,即牛肉、乌鱼、大雁、狗肉。因为这四样动物分别被赋予“忠、孝、节、义”的含义,这是道家推崇的,绝对不能放到餐桌上。 野鸭类同雁,也禁止在八卦宴上用。

“天师八卦宴”必定带有八卦仙气。右上方为乾位,上最珍贵的菜肴,以木果如板栗或桂圆干、荔枝干等摆放;左下方为坤位,菜为青色,以示“天尊地卑”。鱼摆在离位,鸡摆在巽位。八小菜分别着以不同的颜色,以青、红、黄、绿为主,代表不同的方位。菜肴因四时不同,取鲜活,易购为佳。“天师八卦宴”摆设的特点:一是形象逼真,使人一看便知是太极八卦图;二是寓意深厚,虽然没有乾、坤、离、坎的符号,内行的人一看盘中的菜便知道八卦的方位。

宾客的座次一般分“朝”、“野”两大类。在朝,则以官职最高者坐乾位,天师坐坤位作陪,寓意为有尊有卑,又含“地主之谊”(坤为地)。其下依次为巽、兑、坎、离、艮、震。天师家有头面的人入席,坐震位或艮位。

在“野”,则以宗族辈份排位,取“亲、师”之意。家宴多以“师”为尊,推为乾位。天师八卦宴只坐八个人,从来不乱坐或加坐的,除非少坐。

开席一般以天师家的赞教或掌书先行起身敬酒,每道菜都得等到“乾位”最尊贵的宾客先下箸。有时坐在“坤位”的天师会先请宾客下箸。席旁有“金童、玉女”服务员负责筛酒、递香巾等服务。

另外,天师八卦宴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它不像其他宴席,菜可以一道一道上,而必须是菜肴上齐宾客方可入席。否则就不叫八卦了。

看历代张天师世系表,第一代天师张道陵123岁,第五代天师张昭成119岁,张十代天师张子祥120岁,第十三代天师张光104岁,前二十六代天师年龄均在80岁以上,前十八代天师均在92岁以上。可见道家养身确有精妙之处,吃得好才活得长。

溪河崖棺如此升起无蚊村里无蚊子

龙虎山不仅风光秀丽,龙虎山的崖墓更是中国一绝。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隐约望见一个个岩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这些崖墓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崖墓悬棺,其葬位离水面20-50米以上,高的达300余米。

古人经受了太多的战争和灾害之苦,梦寐以求的就是宁静和太平。先辈的遗愿选择了凌空绝壁之上的崖葬,让自己在一个青山怀抱、碧水环绕、宁静幽美的环境中得到永远安息。当时的人坚信“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他们就把祖先的棺椁抬上溪流边陡峭的绝壁,放置在几乎与水面垂直的天然岩洞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崖棺景观。

与悬棺不同,悬棺是悬在半空,而崖棺则是摆放在悬崖的缝隙中。

龙虎山崖墓数以百计,全部镶嵌在仙水岩一带的悬崖峭壁之上。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便是泸溪河,临水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

在大片岩壁上,这些洞穴高不可攀,无人入内,其中所藏何物,多少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1978年,江西省的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对仙水岩的崖墓悬棺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墓葬人骨架16副,随葬品有陶器、原始青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经测定,发掘的实物距今至少有2100余年。

这崖洞墓中,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等几种类型。其中一崖墓,洞宽50余米,墓室规模巨大,内置十副棺木,显然是大家族几代人的聚葬之所。

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悬棺是怎样安放上去的,现代人为此模拟了一个升棺表演,去那里旅游的人每天都可以看到。

仙水岩的升棺表演在午饭后,游人纷纷来到泸溪河边。河里泊着十几只小木船,撑船的都是当地的妇女。

这里的河面很宽,我们的小木船虽然停在河中间,距离仙水岩还有100来米,这时抬头仰望仙水岩,陡峭的崖壁像一堵巍峨的城墙矗立在面前,崖壁略呈紫红色,壁面寸草不长,只不规则地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窟窿,有的窟窿里还隐约可见灰黑色的棺椁。

崖壁右侧离水面约10米处,有一条紫红色木构长廊,像腰带一样,向右绕到通向山顶的一条石砌山道,向左通向崖脚靠近水面一个岩洞里的飞云阁。飞云阁建在一个石砌平台上,为一个三层木构建筑,阁顶崖壁上刻着“半天仙踪”四个大字,左右侧崖壁上分别刻着“玉壁凌空”和“仙踪缥渺”。

阁前平台有石砌围栏,围栏内这时有锣鼓声传来,有几个黄衣黄裤的人正在敲打锣鼓,其中有一个人戴着假面踏着锣鼓点跳加官。平台前的水面上泊着一艘木船,木船里有一具浅黑色的仿古棺椁,棺椁两端各被一根粗大的麻绳捆扎着,在棺椁上方结成一根,这根长长的麻绳一直通向吊在崖顶的滑轮,穿过滑轮把另一端连到安置在飞云阁平台上的木制绞车上——这大概就是将棺椁送上高空的工具了。

看来,将棺椁送上高空并不难,只要转动绞车就能达到目的,现在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将棺椁送进岩洞并在事先填平的台基上安置好,因为从崖顶垂吊下来的麻绳看,距离洞口至少还有一丈多空当。

突然,一串鞭炮在空中炸响,急忙抬头看时,原来鞭炮是从崖顶上抛下来的,炸飞的纸屑像五颜六色的花瓣,纷纷扬扬从轻烟弥漫的空中飘落,飞云阁前的锣鼓声也敲得更起劲了。

向崖顶眺望,只见有个小小的人,黄衣黄裤,双手拽着一根粗粗的绳索,一步一步,从容不迫地向崖壁外面倒退出来,再仔细看时,那绳索拴在他的腰间,猜想绳索的另一端一定是绑在崖顶某一棵大树或特制的滑轮上的。只见黄衣人退着退着,就退到了悬崖边,先是用脚撑着崖壁脸朝天背朝下继续往下退,大约退到两丈左右的地方,突然双脚往崖壁上用力一蹬,身子就像荡秋千一样荡了出来,等荡回崖壁时又一蹬,身子又再次荡离崖壁,等再荡回到原来的位置时,因为崖壁往里凹进,人就悬空了。

这时,只见黄衣人腾出一只手抓住另一根从崖顶垂下来的粗绳子,像体操运动员玩吊环一样,在半空中倒翻了一个筋斗,又翻了一个筋斗。运动场上的吊环比赛和舞台上的杂技表演大家看得多了,在这么高的悬崖上玩弄这种技巧还是第一次见识,不免为表演者担心。人们屏住呼吸,瞪大眼睛观看着,只见黄衣人慢慢地收腹屈腿又来了个空中倒立,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掌声,有几个人还尖声叫起“好”来。谁知就在这时,黄衣人突然头朝下像炸弹一样倏地往河里栽将下来,船上的人群陡地一惊,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惊叫,胆小的甚至赶紧用手蒙住眼睛。但惊叫声还没停,黄衣人早已在半空中停住了。

黄衣人又接着做了几个动作,就下到了崖壁三分之二处。这里有一个比较深的岩穴,穴内预先搭好了一个木架子,大概就是安置棺椁的地方,但洞口离开黄衣人约有一丈多远,只见黄衣人放弃了另一根绳索,双手抓住绑在腰间的那根麻绳,用力让身子晃荡起来,晃荡的幅度慢慢加大,最后一用力,像攀藤腾跃的猿猴一样,轻轻地落到了岩穴里。然后解下绑在腰间的麻绳扔到洞穴外,麻绳慢慢地往崖顶收上去。几分钟后,从崖顶又扔下一挂鞭炮,随着鞭炮声,崖顶又出现一个黄衣人,同前一个一样,表演了一些不同的动作后,也荡进了岩洞。只见他将腰间的绳子解下来,自己抓住一端,将另一端下垂到停泊在水面的小船上。小船上也有两个穿黄衣黄裤的人,接住麻绳绑在棺木的一端。随着又一阵鞭炮和锣鼓声,守候在飞云阁前平台上的四五个黄衣人便开始转动绞车,小船上的棺椁便被轻轻吊起,徐徐上升,升到与岩穴差不多高时,岩洞里的两个黄衣人便拉动绳子,轻轻松松地将棺椁拉进洞穴,安置在木架上。

整个崖葬升棺过程只花了15分钟。因为只是表演,拉进岩洞的棺椁只在木架上略停片刻,就又被送出洞外,垂放到崖下的船里,洞里的两个黄衣人也先后以不同的方式缘着绳索落到船上。

这时才稍稍看清,原来是两个年轻人。当地人都知道,那两个表演者,还有在棺椁的小船上的两个,都姓李,同胞兄弟,原是本地药农,从小就跟着父亲上山采药,练就一身攀藤腾跃的硬功夫。当年就是他们帮助悬棺试验小组完成这个试验的。

为什么把这个吊装悬棺叫“升棺”呢?

”当地朋友说:这不就是为了讨个吉利么。“升棺”就是“升官”啊!刚才把棺材拉进洞里后不是又放出来了吗?这也有一个叫法,叫“发材”,也就是“发财”了,连起来就是“升官发财”啦!

崖顶上的两个黄衣人是从后山的一条小路爬上去的,挂在悬崖顶上的滑轮也是从上面吊下来的,不知道古人是否这样放棺材进悬崖的,以现代人的智慧,也只能想象到如此了。可事实上,当地有一个山头,崖壁上也有崖墓,山后却没有路,棺椁怎么弄上去的,悬棺科研小组至今也没研究出来。龙虎山管理委员会为此悬赏征求解疑答案,谁能解开这个难题,奖金30万元!可惜至今还无人领赏。

泸溪河发源于福建光泽县武夷山脉的原始森林,河床全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没有泥沙,加上这一带尚未完全开发,游客也还不算多,河水还未污染,所以水色水质都很好,坐在船上,一眼可以看清水底的石头。

泸溪岸边的小村庄绿树掩映,江心小岛溪流潺潺、老树藤蔓依依。卵石遍布的岸滩上,三三两两的村妇在忙碌地浣洗衣裳;老牛悠闲地嚼着青草,孩子们快活地聚在一起嬉戏喧闹。

泸溪江沿岸奇峰林立,怪石嶙峋,素有“小桂林”之称。奇诡的峰峦有的似莲花,有的似蘑菇,有的似睡美人。有的像尼姑,有的像蘑菇,甚至还可以看见一位名人——一块鲁迅石:浓浓的眉毛,粗黑的短髭,一幅忧国忧民的样子。

与泸溪河依依相伴的就是那一只只玲珑野趣的竹筏了,他们飘在水面上,看上去那么轻盈。此时,一只由四支竹子扎成的小竹筏从身侧摇曳而过,有两个孩子,大概八九岁模样,一个撑着竹篙。船稳稳地行走着,船不论偏左还是偏右,男孩只要轻轻一点,船身子立刻就能正过来。城里这样大的孩子连上学还要家长接送呢,这里的孩子已经是干活的一把好手了。

泸溪河的中段是龙虎山风景区的精华所在,著名的“十不得”景区就在这里。有仙桃吃不得,玉梳梳不得,仙女配不得等等说法,每块石头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有一个女子划着竹排过来,上面有火有锅,打开锅盖,是一串串小粽子,一元一个,热乎乎的。这是江边附近村子妇女的营生,赚点零花钱。

江边的村子也充满了灵性。这里有个村子叫“无蚊村”,就是一年四季没有蚊子。按说水边是最容易产生蚊子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村子都有蚊子而它没有呢?

无蚊子村原名叫许家村,共有50来户人家200余人,历来靠打鱼、种田为生。村中人多长寿,所以又有长寿村之称。该村依山傍水,峰峦秀丽,村内树木葱茏,村前碧波荡漾、舟楫穿梭,这里冬暖夏凉、气候温和。

该村为何没有蚊子?至今仍是个谜。一说该村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二说该村周围种满了樟树,有驱蚊功能;三说距村庄不远处有一山洞,洞内有成千上万只蝙蝠,一到夜晚便进村捕食蚊虫;四说和这里流传的“张天师驱蚊孝母”有关。

据传说,有一代天师的母亲喜欢游山玩水,而这代天师也格外孝敬母亲,唯母命是从。这日,张天师陪伴母亲来仙水岩游玩,不觉红日西沉,夜幕降临,于是借宿许家村。时值初夏,天气乍热,村内成群结队的山蚊子特别大,咬起人来就是一个大包,村里人有顺口溜说:三只蚊子一盘菜,三只老鼠一麻袋,老鼠尾巴做腰带。天师母亲刚住进来不久,便被蚊子咬得全身红肿,气得直骂天师无能,成天只知道擒妖捉怪,连只小小的蚊子都对付不了。天师满脸羞愧,对母亲道:只不过是几只蚊子,区区小事,何劳母亲大人动怒,我把它们赶走不就是了。说着抽出宝扇,问母亲要扇几下。张母不知其中缘由,便问天师详情。天师说:我这宝扇扇一下,全村无蚊、扇两下,方圆十里无蚊。当时被蚊子咬急了,天师母亲只想尽快把身边的蚊子赶走。天师点头称是,口念法咒,轻轻地一扇,蚊子全飞走了。

现在人们还后悔呢,如果天师母亲不那么着急,还能让天师把周围村里的蚊子也一同赶走多好。

猜你喜欢
道教八卦
别把八卦当传记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道生万物:楚地道教文物展
道家道教研究
王培生八卦散手(二)
“八卦”用英语怎么说?
小八卦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道教门派介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