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姣
摘要:在接受、学习、借鉴这一人类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同时,中国自己的钢琴艺术也随之孕育、萌芽、成长起来。中国钢琴艺术创作历经近百年的挫折与繁荣,取得较大成就,形成具有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钢琴曲库,包括改编作品、原创作品,大型协奏性作品等等。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
引言
钢琴艺术是来自西方的音乐艺术,它真正进入中国社会,是在19、20世纪之交。在接受、学习、借鉴这一人类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同时,中国自己的钢琴艺术也随之孕育、萌芽、成长起来。
中国钢琴艺术创作历经近百年的挫折与繁荣,取得较大成就,形成具有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钢琴曲库,包括改编作品、原创作品,大型协奏性作品等等。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为我们勾画出了一条清晰的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的线条。
一、20世纪初中国钢琴早期的探索阶段
1、萌芽起步期(1910—1929)。
在西方音乐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以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王光祈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具有爱国热忱的音乐家们,在中国乐坛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音乐运动。
1913年,赵元任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这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科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
这一时期为歌曲而作的钢琴伴奏,在“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同样作了种种探索。
例如,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以及黄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的钢琴伴奏,都烘托和渲染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色彩的变化发展,成为艺术歌曲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有:
赵元任:《和平进行曲》(1915年)、《偶成》(1917年)、《小朋友进行曲》(1919 年)、《锯大缸》(1921年)、《卖布谣》(1925年)、《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年)、《也是微云》(1927年) ;老志诚:《牧童之乐》(1932年)、《秋兴》(1932年) ;江定仙:《摇篮曲》(1932年);萧友梅:《新霓裳羽衣舞》(1923年) 、《哀悼歌》、《钢琴教科书》.
2、艺术创作雏形期1930—1949。
这个时期大致经历了近20年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年代初期至30年代后期,第二阶段是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末期。
第一阶段1930—1937 。
这个时期许多俄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纷纷来到中国,这对中国的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钢琴音乐人才,并一直影响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1934年,贺绿汀《牧童短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0年代的代表作品还有:1932年老志诚的《牧童之乐》、1932年江定仙的《摇篮曲》、1934年贺绿汀的《摇篮曲》、1934年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旅居法国的丁善德创作了《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作品。其中旅居日本的江文也创作的《十六首断章小品》(作品8)和《五首素描》(1935年) 、《三首舞》 (1936年)曾在1938年威尼斯第四届国际作曲家比赛中获奖。这是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第二阶段1937—1949这一阶段是战争和救亡与艺术发生更为密切关系的一个时期 。
30—40 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尽管创作手法各异,但在创作上却体现出一种共有的特征。(1)在旋律写作方面,大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调式为基础。(2)在乐曲结构手法力面,以总结西方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基础,采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加花变奏”、“合头”、“变尾”等手法,来实现“变化再现”的目的。(3)在和声写作方面,继承发扬了对和声民族化探索的成果,运用一些细微、精致的和声处理,形成了独特的既具欧洲古典和声典雅又透发出中国民族色彩的和声风格。(4)在复调写作方面,擅长于在创作中自由地编制纯朴、动听的复调织体。
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1946年瞿维的《花鼓》;1941年贺绿汀的《怀念》、《小曲》;1941年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1947年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迄今为止见诸资料中我国最早的无调性现代钢琴曲);1945 年丁善德创作了《春之旅》;1946年陆华柏创作了《浔阳古调》;1948年陆华柏创作了《农作舞变奏曲》。
二、20世纪中叶中国钢琴的艺术创作阶段
1、艺术创作繁荣期1950—1966。
用西洋乐器表现中华民族的风格与特点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艺术方针的具体实践。
大多数作品使用了中国传统器乐标题性作为曲名,这种表现人的心理与情感方面且富于抽象性和预示性的中国音乐标题,是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的另一体现。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大致有七十多首。如:丁善德:1950 年创作了《第一新疆舞曲》、1953年创作了《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1955 年创作了《第二新疆舞曲》;江文也:1950 年创作了《乡土节令诗曲》、1951 年创作了《渔夫舷歌》、马思聪:1950 年创作了《三首舞曲》、1952 年创作了《粤曲三首》;陈培勋:1952 年创作了《卖杂货》、《旱天雷》、1953年创作了《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1959年创作了《思春》、朱工一:1952年创作了《序曲三首》、廖胜京:1953 年创作了《火把节之夜》;蒋祖馨:1955 年创作了《庙会》;杜鸣心:1955年创作了《练习曲》、1956年创作了《变奏曲》;朱践耳:1955 年创作了《序曲二首》、殷承宗:1955年创作了《快乐的啰嗦》;刘庄:1958年创作了《巴蜀之画》;郭志鸿:1958年创作了《新疆舞曲》;王建中:1958年创作了《云南民歌五首》;1961年创作了《变奏曲》;周广仁:1958年创作了《小红军》;吴祖强、杜鸣心:1959年创作了《鱼美人选曲》;田丰:1960年创作了《高山族组曲》;石夫:1964 年创作了《塔吉克舞曲》;储望华:1964年创作了《翻身的日子》。
1958年10月,出版了杨儒怀的《八首民歌短曲》。这八首短曲都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成,东蒙民歌《小情人》、蒙古民歌《淌得哥哥》、贵州民歌《山歌》、山西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上你走》和《配夫妻》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陕北民歌《信天游》。
1959年1月,《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创作丛刊——简易钢琴曲集》正式出版。曲集中有10首小曲:青海民歌《送大哥》,朝鲜民歌《大同江边》,东蒙民歌《诺恩吉娅》,陕西陇东民歌《民歌主题变奏曲》、《摇篮曲》、《让开,让开!》,四川民歌《花儿慢慢摇》,越剧主题《小序曲》,戏曲牌子《拜厢》,湖北民歌《双撇笋》。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在沈阳、成都、武汉、西安、广州等城市先后建立了音乐学院,钢琴教学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钢琴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一批青年钢琴家 (如倪洪进、傅聪、李民锋、丁逢辰、李其芳、史大正、刘诗昆、殷承宗等) 脱颖而出。
2、艺术创作改编期1966—1976。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批钢琴家、教授被集中起来,讨论为“样板戏”唱腔写钢琴伴奏的问题。因此,在当时出现了家喻户晓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后来又出现了钢琴曲《甘洒热血写春秋》、《家住安源》、《北风吹》等。
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还包括:刘诗昆:1966年创作的《公社社员喜洋洋》;崔世光:1967年创作的《松花江上》、王建中:1972年创作的的《赤胆忠心》、《大路歌》、1973年创作的《陕北民歌四首》《百鸟朝凤》《梅花三弄》、1974年《绣金匾》;储望华:1972年创作的《二泉映月》、1973年《浏阳河》;杜鸣心:1975年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组曲》;黎英海:1975《夕阳箫鼓》;陈培勋:1975年创作的《平湖秋月》、1976年创作的《流水》;周广仁:1976年创作的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等人:1970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1976年创作的《十面埋伏》、《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北风吹》。
三、20世纪末中国钢琴的多元化创作阶段(1977—1999)
1976年全新的思想观念使这一时期的音乐观念由文革期间的“一元化”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这一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理性的思考与创作实践同步进行,创作了不少风格迥异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
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此曲获“国庆”周年献礼器乐创作比赛二等奖。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汪立三:1977年创作的《叙事曲——游击队歌》、1978年创作的《兄妹开荒》;黎英海:1978年创作的《阳关三叠》;储望华:1978创作的《新疆随想曲》、《红星闪闪放光彩》;崔世光:创作的《松花江上》等等。
进入80年代后,这种创作态势尤显突出。可以说“民族风格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这一创作观念己成为这个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显著的特征。
1986年殷承宗的钢琴伴唱曲《红灯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汪立山:1980年创作的《梦天》、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钢琴套曲《他山集——序曲与赋格五首》;罗忠镕:1986年创作的《钢琴曲三首》(《托卡塔》、 《梦幻》、《花团锦簇》;王建中:创作的《彩云追月》、《樱花》、《谐谑曲》、《陕北民歌五首》;朱践耳:创作的《云南民歌五首》;石夫:创作的《即兴曲》、《第二新疆舞曲》;倪洪进:创作的《壮乡组曲》;黄虎威:创作的(欢乐的牧童》;孙以强:创作的《春舞》;陈铭志:1982年创作的《钢琴复调小品八首》;权吉浩:创作的《长短的组合》、《宴乐》;陈怡:创作的《多耶》;周龙:创作的《五魁》;崔文玉:创作的《第一奏鸣曲》;杨衡展:创作的《但曲》;姜小丽:创作的《寒号鸟》;蒋祖馨:创作的《箴前》、《第一奏鸣曲》、钢琴组曲《山花烂漫》;崔世光:创作的《山泉》、《山东风俗组曲》;高为杰: 创作的《秋野》;彭志敏:创作的《风景系列》;丁善德:创作的《儿童钢琴曲八首》、《小序曲与赋格》、《小奏鸣曲》、《前奏曲六首》、《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夏良:创作的《西双版纳风情》;赵晓生:1986年创作的《太极》;刘敦南: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杜鸣心: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谭盾:创作的钢琴组曲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结语
据不完全统计,在本世纪前半叶的近50年间,比较重要的中国钢琴作品大约有34首。而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将近20多年间,公开发表及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中国钢琴作品已达百首左右。从“文革”结束以来的30年间,公开发表及在实际教学、演出中选用的作品则达到了250多首,并且几乎囊括了钢琴音乐的大、小各种体裁。建国60年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钢琴界在和各有关方面的相互配合下为发展中国钢琴事业所体现的巨大热情,及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突出的。
深信在将来,中国的钢琴事业必将以更新的面貌呈现于社会主义祖国的乐坛和世界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