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本科人才教育与就业和谐发展

2009-06-25 11:17李晓源
管理观察 2009年21期
关键词:人才能力发展

李晓源

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分层有序的复杂体系,其中本科教育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础,其发展直接影响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不能培养出一流的硕士和博士,也就不能构建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 。学生只有在本科阶段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培养出创新思维,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有所成就。建立完善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大多数将直接到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从事各种实际工作”,本科层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就是“高级专门人才”,而是“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来源”。2004年又提出“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回顾中国教育的发展,近年来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现今的本科教育模式是否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习个性具有局限性,严重羁绊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而新的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推广。

2.1 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2.1.1盲目扩招,无法保证生源质量。

近年来,本科生大幅度扩大招生数量,很多学校只重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学校规模扩大,忽视了生源的质量和教学工作,造成本科生近年来生源层次差距过大,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低,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完善本科生的招收计划,提高生源质量是提供本科生培养水平的基础。

2.1.2 灌输式教学仍然广泛存在,抑制学生创造力发挥。

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把活的书本知识,僵化成各种所谓规范的考题形式,通过反复枯燥训练,将学生个性理解和创造性思维教化成齐一和中庸,也就难以使知识充分扩展和伸延,大大的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本科教育教学,应由“灌输式“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获取知识,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孕育在学生内心的自主性素质潜力,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力发挥。

2.1.3 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结合,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以知识传授为目标,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存储器。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形式发展,且缺乏实践性知识;目前高等学校中,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科学前沿课题相距甚远,容易导致学生科学时空观的滞后,缺乏与社会接轨的能力,无法真正的满足社会需要。这也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

3.建立合理科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3.1 以人为本,实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因此大学本科教育要和谐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关键在于坚持育以学生为本,授以教师为本。

以学生为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最适应的发展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

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充分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完成教学工作。教师是授业的主体,要充分落实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在学校内的各项权利,在实现学校发展的同时提供教师自身发展的机遇,让教师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3.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实际,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重视知识灌输却忽视了能力培养,总在“受人以鱼”无法“授人以渔”。所以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3.2.1改变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人才培养要“通识化教育、研究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实践性教育”。通识化教育,是指拓宽专业涉及范围,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知识拓展,可适应现代企业的多元化需求。研究化教育,是指灵活的设置专业方向,搭建高素质的培养平台,在一个学科下设置多个方向,使学生全面掌握本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稳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研究能力。个性化教育,是指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制定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践性教育,是指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和专业对口课程,提供学生多种实践机会和业务操作能力培养课程,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3.2.2与企业对接,提供实践机会

与企业对接,构建双方合作关系,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把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准备结合,在实践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同,推进学校实践基地的团队建设,提升企业对本科人才的认知度,夸大社会影响,形成大学生和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为大学生毕业择业提供必要的保障。

3.2.3开展各种竞赛,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

开展多种竞赛可方便实践教学组织,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其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相关学科领域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领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开展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3.3激励创新,推进创新能力培养。

在当今的教学内容下,应当在保留基本知识结构和真理的前提下,删除已经过时或繁琐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学科前言知识。同时,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加强课程的综合化设置,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要加强课程的探索性,从问题性、开放性、主体性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课程重组。

在教学方法上,要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想象教学法”等启发性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探索其中原因。在教学评价中,在发现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根源。在评价标准上,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寻找独创性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3.4完善师资,打造适应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特色师资队伍。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大师资投入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业务技术骨干;深化人事管理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建立教育与科研相融合的奖励机制,从人才成长和培养的目标出发,制定教师的评价和奖励制度,优先评价教学成果和成就,在职称评定和晋升中给予一定的比重,对于在课堂教学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3.5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术自由

要从各方面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术自由和拔尖,减轻课业压力,改变学生疲于应付考试的局面;加强实践锻炼,丰富创造性的 “源头活水”。学习活动是项脑力劳动,不应采取严格的过程管理,而适宜采用目标管理。对于创造性人才,宽松的环境是软约束,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硬约束,是激发创造意识的内在动力。只有宽松的环境加上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意识。

猜你喜欢
人才能力发展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