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建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若想具备学生和同行称道的功夫,不单单是具备一两项技能那么简单。因为它不但需要教者有先进的思想、优良的风貌、不凡的气度,还需要伶俐的口齿、高超的技术、广博的知识。然而,年轻的教师们不可能摇身一变,立刻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熟手。怎么办?新课标面前,着手强化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变得十分迫切。
● 第一把斧:吃透教材,掌握精髓,达成创造性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教材跟传统的计算机教材相比,无论在教学目标与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与策略、抑或是在教学的软件与技术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并吃透教材,是最基础的本领。
1.把握教材特点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北京、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已经开始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各学段日渐形成整体规划、关联紧密的教材体系。即便是同处高中阶段的不同教材,各自特色也大不一样。有的教材重技术操作,有的教材重主题活动,有的教材重任务引导;有的教材操作步骤比较详细,有的教材的内容设计比较宽泛,有的教材所选的软件比较先进,等等不一。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领会不同教材的主旨精神各不相同:有的教材强调信息活动过程中,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教材指给学生一定方法,鼓励学生尽情发挥;也有的教材提倡把握技术核心、体现应用价值等。所以,我们只有了解教材的特点,才能寻出切合教材的教法,尤其不能因为不了解教材特点而混乱施教,甚至与教材背道而驰,造成目标偏离。
2.了解教材编排体系
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就是要了解整套教材的基本内容构架,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了解各个年段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联系。
一方面,只有从整套教材、模块分册、主题单元、授课节次去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瞻前顾后,才能有机地设计教学。例如,高中新教材引入了“必修+选修”的整套编排体系,在必修教材中,是以基础性引领信息技术的通识和规律性的方法作为指导。而在选修教材中,却又着重某个领域的深化学习,从而提高技术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不同的必修教材内容编排也大不相同,有的教材将“信息需求”作为基本工作中,实际的流程依据,把相关的方法和过程,软件和技术进行分类、整合,形成以需求来贯穿全局的技术分类式编排线索;也有的教材以实践活动主题为依据,在不同的活动中进行相应的技术综合运用,把应用作为载体,收笼相对可行的操作技术,形成以活动为目的的技术综合式编排线索。
不同的教材体系会影响教学计划的安排、单元设计的方法和具体课堂的实施。如果搞不清这一点,极易导致在某节课中,因过度要求学生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或因忽视前后节次的渐进性造成教学进程因割裂而遭阻滞等现象。例如,有的教材在前面部分的活动中即涉及到了邮件技术,这并非要求在此即需全面掌握邮件技术,而是要引导学生使用邮件的发送、接收策略来完成相应的活动。
3.创造性使用教材
基于师资水平、软硬件环境,以及各地教学计划差别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往往把完成不了的教学任务简单归罪于教材。的确,教材的理论深度、内容取舍、可操作程度等都可能会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从而可能导致教学活动的非正常开展。然而,作为教师而言,尤其是作为应具有创新精神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改善、发展教学的有力手段。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把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必要准绳,在此参照体系之下,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拓展延伸,甚至是另起炉灶。我们已经观看过的很多名师名课,无不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从教材的内容、要求等方面进行灵活地处理,再在对准焦点问题和实质问题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割舍、拓展和创造。例如,有些教材的动画教学案例内容单调、陈旧,教师可大胆使用当前流行的MTV动画,游戏动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的教材的数据库内容偏、难、杂,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学生体育健康检测等数据的管理与分析,由此不仅没有放弃教材的核心,还提高了其可行性和实践性。
● 第二把斧:充分备课,灵活施教,让教法得心应手
有了前面的第一把斧,第二把斧也就容易上手了。这就好比把准备好的材料做成好吃的“花样配餐”提供给学生,甚至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获得丰富多彩的“自助美食”。不过,这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准备、课上灵活指导。其中教法的有机运用,是贯穿全局的首要难点,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首要本领。
1.以教法为“筋”进行备课
备课从过程上说,无非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这类老生常谈。但是,我们对备教法却常常草率视之。有时只因羡慕流行的好教法生搬硬套,动辄“任务驱动、探索学习,自主合作”来追求时髦;有时还会因为不屑推敲教育规律,简单地用“演示+练习”来代替。
充分备课的实质是对教学过程的细化设计,其中的“筋”应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是可以简单确定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每个人群,都需要对应不同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来说,往往单一的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实践中的多数问题。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进行教法设计,并根据现实变化进行相应调整。比如,任务驱动教学可能会因为任务的限制使部分学生因为不感兴趣而形成应付心理;主题活动进行的时间过长,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因延续性不好而造成中断。所以,利用自己熟悉且有效的一些片断式教学策略有机地渗透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群体中去,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法,这应是最理想的状态之一。当然,如果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当是上乘。
2.灵活施教彰显效益
当然,教学实施是最核心的,也是本质的教学实践过程。它是最难的。因为无论你备课多好,选择的方法多妙,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效果,方可辨别功夫的真假。这其中当涉及到学生基础、教学环境等一系列的影响因素。但是,它却是教师合理地、灵活地实施教学意识与技能的必备能力。
灵活施教,对教师个人而言,涉及到其所具备的所有教学基本功。包括交流能力、控制能力,学术能力以及其他诸多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只有对课堂中不断发生的变数进行有效调控,才能快速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例如,算法与程序一课,在最初设计时,多数教师都会在教学进程中遇到麻烦。原因很简单,一些基本的教学设想,即问题的教学模型、针对计算机特点进行的算法设计,以及分支、循环的概念、特征与应用范围,这些看似很一般的,学习起来也好像并不困难的问题,一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学生的思维混乱,以及错误五花八门的情况。为此,教者应该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展程度和问题理解动向,及时在某些教学环节中通过典型演示、小组讨论、探究推导、分层要求等变通方式进行活动,并且时刻注意采用分解、整合、灵活驾驭等教学方法。例如,同一堂搜索信息的课堂教学,可以针对不同的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或者进行问题抢答比赛。如果遇到部分学生或小组的进展缓慢,不能顺利完成时,教师可在某阶段借助“半成品加工”策略对学生的某些技能进行公测,以局部引导替代前面活动的教学方法,让课堂顺利进行,确保课堂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只要从最迫切需要掌握、提高的“两板斧”入手,刻苦练习,逐步成熟,我们就能够在日后的教学中,逐渐把“刀、枪、剑、戟”使得得心应手,在新课程实施中,慢慢练就出神入化的“十八般武艺”。
苍山点题
最近参与几次优质课和教学能手的评选工作,听了好几种科目的课。其中,不少教师具有特别突出的基本功,课堂效果也非常不错。比如一位物理老师,在教授抛体运动时,对学生进行检测,发现学生的疑问很多。于是依次找了两个活动较好的小组组长上台“答同学问”,并通过分析图示和公式推导等方式进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再由学生来解答,课堂亲和力自然更强了。学生的解答比教师的更易理解。有疑问的学生不再“隐瞒”,大胆提问。还有一位音乐教师,在讲京剧时采用“对话”、“领演”、“领唱”的方式,像导演一样引领学生亲身尝试唱、念、坐、打,体验京剧的魅力,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一位教师因自己具备过硬的基本功所带来的课堂效益。然而,我也听了一节信息技术课,始终在讲试题练习。整堂课,学生仅是糊涂地做了大量的书面练习而已,也不知道面前的计算机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一节数学课从头到尾都是教师自己在高声大讲,一堆知识公式讲下来基本就没有重点与难点的划分和难度层次。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自己思维,跟上与跟不上的都只有一起听下来。评委们一致认为这样的课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上都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看来面对新课程,我们迫切需要提高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