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2009-06-25 02:20张爱善
魅力中国 2009年7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大学生

张爱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0163-02

摘要:本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大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与培养有所建议,希冀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培养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共同关心的课题。公民意识的缺乏已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之一,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公民意识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如何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公民意识的涵义及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1、公民意识的涵义。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现代国家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和社会规范的总体认识。公民意识属于政治范畴,它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当代中国的公民意识主要由独立的主体意识。积极的法治意识。自觉的权利义务意识,合理合法的民主意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公德意识五个方面构成。它是人们内在精神的自觉反映和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高校大学生应当做具有强烈而正确的公民意识的典范,自觉地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和追求。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也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2、当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家长的保姆式呵护、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和本身生活阅历的缺乏。使他们做出了诸如随地吐痰、乱抛果皮纸屑,公交车上不懂得礼让老弱妇孺的举动: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政党制度,不懂得什么是权力制约,不懂得什么是法治国家、不懂得什么是市场经济,不懂得以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等。有些大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还出现了诸如心理困惑、冲突矛盾或犯罪等诸多的社会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准公民”阶段,处于向真正带有社会性的公民阶段的过渡期,所以,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展专项的公民意识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

1、没有树立正确的公民概念

公民意识的培养来自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有主体意识更有权利义务意识。但我国公民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我国对公民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是有着历史原因的。

2、学校公民教育的错位

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倒三角”现象:幼儿园小学老师教导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中学阶段老师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为人民、祖国服务,到了大学阶段老师却不得不教导我们不要随地丢垃圾,不要随地吐痰。似乎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道德要求却越来越低。但国外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往往是从非常小就开始建立起来的。而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以前的教育重心都过分地围绕着分数,围绕着如何考入大学而转。同时,大学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太过单调地依靠“两课”和“德育”工作-尽管学校、教师都很重视但是却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因为无论是“两课”还是“德育”都缺乏对学生的“权利”教育过分的强调“义务”教育,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感,从而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大学生身份认同感的丢失

我国大众化以前的大学生普遍是受到社会尊重和爱戴的。当时大学生代表着先进文化。是社会的精英。是非常稀缺的智力资源。使他们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质,并有体现自己的公民素质的愿望。然而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的总体素质下降成为事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也下降,于是这种荣誉感优越感逐渐开始消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身份的认同感的丢失。

三、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1、将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

目前,在高校独立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不太现实,以相关公民教育课程取代思想政治课也不太可能,可行的方案是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应该成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只要各类学校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充分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即便是用现有的课程和教材,也能做到公民意识教育“进课堂”和“进头脑”。当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也要在其他各科教学中渗透,从而充分利用大学的公民意识教育资源。

2、公民意识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学校在管理制度上没有民主精神,课程与教学一直采取强制灌输的模式,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就会被等级观念所浸透,学生根本没有成为公民的基础,再好的公民教育课程也会流于形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根据学校的日常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学生自理、自立和行为能力训练。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非常强,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对学生干部等学生工作岗位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等采取公开竞选的形式选拔人员,这些做法都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和技巧。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许多形式可以利用,如广播站、校报、宣传橱窗和校园网等各种传播媒体。这些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3、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体验公民身份,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全面,而且更易得到大学生的欢迎。学校可结合所在社区组织各种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等等。要把这些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让大学生从身边事做起,逐步培养主体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

4、高校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加大学校建设投资力度

为了保障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完成,各高校应当建立起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对于专设的公民教育课程来说,并不是任何一个教师或任何一个党政干部都可以随便去讲授的,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去担任。所以,高校应该有计划地配备相应编制,培养公民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

5、要充分发挥高校所有教师的示范作用

任何一个教师,无论教授哪一门专业课程'都会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传达出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学生。所以。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必须渗透在每一教师的每一门学科传授中。一种道德价值观念的传递,往往取决于传递者的权威。所以。高校一定要注意管理并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教师们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这也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一部分。

6、要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公民意识教育一体化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接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当今时代,高校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公民意识教育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以快速、新颖、刺激为特点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接受商品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当前,强调实施的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对高校的意义就在于它将会优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从而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功能互补的机制合力。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大学生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消防意识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