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坤
摘要:介绍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课教学,避免负面效应的两对范例。
关键词:适当;运用;多媒体;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5(S)-0053-2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共存,信息量大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使用形式,盲目增大课堂信息量,而淡化甚至忘记了教学的最终目的,喧宾夺主,从而使多媒体的使用步入一些误区。 本文通过两个范例介绍走出误区的思路及办法。
1 怎样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避免对教学产生负面效应
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采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并不是只要打开了多媒体课件,就能很好的运用“图、文、声、像”等教学元素,关键问题是看教师的使用方法是否恰当。
例1 物理教师甲要引入一个物理概念。他通过制作好的幻灯片首先在屏幕上显示出概念的具体内容(文),显示文字的同时还在文字的显示时配了不同的声音效果(声),学生被文字出现时有趣的花样和配音效果所吸引,在本应该默记概念的时候将精力放在了“文”与“声”的形式上;然后,教师甲播放了好几个与概念有关的动画短片(像),每个短片都非常生动有趣,其中还包括了与概念相关的一些示意图形(图),学生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都很兴奋,他们被短片中有趣的人物、事物和情景所感染,短片结束后仍久久不能平静。
例2 物理教师乙引入同样的一个物理概念。他首先在屏幕上简单地显示出概念的具体内容(文),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对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然后,他对概念进行一次或两次朗读(声),学生通过声音,对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记忆;接着,他将概念中表述的物理知识以示意图的形式在屏幕上表现出来(图),学生通过图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最后,他将相关的实验过程,以动画的形式播放一遍或在课堂上实际操作一遍(像),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短片或真实的实验过程对概念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记忆。
两个教学案例中都使用了多媒体,都包含有“图、文、声、像”,但却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前者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一直处在兴奋的学习状态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兴奋是由眼观和耳听到各种有趣情景产生的,多媒体教学丰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超过了知识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对教学产生了负面效应。而后者,教师乙看似还没有将多媒体运用到极致,但其实他牢牢把握住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始终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原则,因此,用略显朴实的方式,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文、声、像”的功能合理地利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怎样才能适当地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避免学生学习囫囵吞枣
多媒体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丰富多采的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大大缩短教师板书、作图的时间,相对延长了课堂时间,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但是,有的教师只关注多媒体教学的便捷,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时间和接受能力等因素,不恰当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加学生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学习囫囵吞枣的后果。
例3 教师丙用多媒体播放课件的教学形式替代粉笔板书的教学形式后,发现过去用在板书和作图上的时间能够缩短很多。因此,他在课前的课件制作中花很大精力增加了相当大的信息量,以便填补课堂上节约出来的时间。在接下来的“超大容量”的课上就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丙不再将大量时间花在板书和作图上,他轻松、便捷、快速的点击鼠标或敲打键盘,迅速而连贯的更换着屏幕上的知识信息,同时作简要讲解;学生为了赶上屏幕更换的速度,奋笔疾书,全然顾不上理解和记忆,更谈不上听老师的讲解。一堂课下来,学生筋疲力尽,揉着发痛的手抱怨笔记没有记录全面,更有甚者只顾抄笔记,而根本不知道教师主要讲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
例4 教师丁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后也发现课堂时间比以往节省了很多,但他没有盲目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而是在观察了学生们对新知识的反应时间和接受能力后对课堂教学容量作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调整后的课堂上,教师丁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都会让知识点在屏幕上停留一段合适的时间,这样便于学生看清楚并有时间作出反应和接受。必要的时候,教师丁还会拿起粉笔在旁边的黑板上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传统的教授方式和多媒体教授方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补充,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样张弛有度、快慢结合的课堂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由于教学环境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教学对象的整体水平不同、教师自身对新教学方式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等多种教学因素的影响,我们既不能简单、盲目的直接照搬或套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也不能死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作改进。正确的做法是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条件,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前提下,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平稳的向新的教学方式过渡,以便对课堂教学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改良和促进作用。
(栏目编辑王柏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