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琼华
摘要对设施大棚农田进行调查检测,获取土壤地膜残留量,计算地膜残留系数。结果表明,地膜残留系数1.14%、残留量3.85kg/hm2,均处于较低水平,但累积速度加快,累积量迅速增加,分析了影响地膜残留系数和残留量的主要因素,为地膜残留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大棚;地膜;残留系数;残留量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230-01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操作简单,增温、保水效果好,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显著。随着覆盖年限增加和面积扩大,其副作用日趋严重,尤其是残膜问题已成为农业环境的重大威胁。为掌握地膜残留现状和累积情况,浙江省绍兴县农技推广中心对普遍应用该项技术的大棚蔬菜开展了地膜残留系数试验测算,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浙江首绍兴县山地蔬菜基地富盛镇乌石村,当地菜农习惯只在越冬春季蔬菜上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废膜人工回收处理,累计2次。试验大棚南北向搭建,前作辣椒。试验作物为瓠瓜(当地俗称蒲子),品种为浙蒲2号。2008年2月14日移栽,4月13日开始采收,6月22日采摘结束并揭膜。田间栽培管理同未试验的大棚。
1.2试验地膜
试验所用地膜为浙江明日控股集团杭州新光塑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透明聚乙烯吹塑薄膜。技术指数和规格为:折径100cm、宽幅200cm、厚度0.014mm、面密度13g/m2、单卷重20kg、长约770m。
1.3试验设计
在铺设地膜前,采用梅花状取样路线,用锄头在田间挖掘3个面积为2m2、深20cm的土坑(面积不足或等于0.067 hm2的地块取3个点,面积超过0.067hm2的地块取5个点,下同),边挖边清捡残留地膜。残留含杂质地膜以肉眼可见为标准,并将清捡出的地膜洗净,晾干称重,取3个坑的残膜平均值,经过换算即可得到棚内净残留总量和每公顷净残留总量。揭膜后,采用同上的方法求得作物收获后棚内净残留总量和每公顷净残留总量。试验不设对照处理。试验大棚面积551m2(5.8m×95.0m)。棚内覆膜面积467.50m2,覆盖率84.85%。试验用膜7.90kg,折168.98kg/hm2。地膜残留系数的表示方法:地膜残留系数(%)=(作物收获后地膜残留总量-铺设地膜前地膜残留总量)/地膜铺设量×100。
2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试验菜地地膜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覆膜次数的增加地膜残留量加大,而且累积速度加快。
试验前后每公顷残留总量、地膜铺设量或试验前后棚内地膜残留总量、试验用膜量2套数据均可求解地膜残留系数。为与实际更相符,试验中采用后1套数据。地膜残留系数=(0.21-0.12)/7.90×100%=1.14%。进一步求解每年新增残留量,将试验前后数据相减,即每年新增残留量,为1.63 kg/hm2。假设每年新增残膜独立残留且年均匀速分解。设分解率为A,至试验完成为止,前2茬的残留量为1.63×(1-A)×(1-A)kg/hm2,前1茬的残留量为1.63×(1-A)kg/hm2,试验用膜还未开始分解。用公式表示前2年的残留量,即1.63×(1-A)×(1-A)+1.63×(1-A)=2.22kg/hm2。通过方程求解,A分别等于0.230 4和2.769 6。取A为0.230 4,即每年新增残膜年均分解23.04%。
3结论
(1)从农民种植习惯分析,清理残株后再揭膜的精耕细作流程,特别是及时仔细的残膜回收对降低残留系数非常有效。加之覆膜频率低、时间短、累计次数少,进一步减少了地膜残留量。
(2)从试验农膜本身特性分析,地膜厚度(0.014mm)和宽幅(200cm)显著增强了抗拉能力,即在相同的残膜处理条件下,使用该类地膜比更薄、更窄的地膜残留系数小。加之分解速度快,因此残留累积慢。
(3)从使用环境分析,棚内相对封闭的小气候减轻了膜的风雨侵蚀程度,加之藤蔓作物的遮光效应及避开了高温季节,使残膜不易老化和碎裂,完整性好,回收处理实现了低残留系数和低残留量。
(4)从试验结果分析,地膜残留系数和残留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前2次只残留2.22kg/hm2,而第3次增加到3.85 kg/hm2,说明后期累积速度加快,残留量迅速加大。因此,残膜污染须早发现早治理。
(5)不同种植习惯、农膜特性和覆膜环境等综合条件下的地膜残留系数和残留量不同。为研究地膜残留情况,需进一步对影响残留量的主要因素开展系统研究,便于采取对策开展治理。
4参考文献
[1] 严昌荣,梅旭荣,何文清,等.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的现状与防治[J].农业工程学报,2006﹙11﹚:26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