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斌 陈志良 郑省省
摘要兰溪市毛竹低产林面积较大,影响当地竹产业的发展。对笋竹两用毛竹低产林采取垦复、松土、施肥、调整竹林结构等改造技术措施,实现平均产春笋6 141.0kg/hm2,平均产竹材6 569.3kg/hm2,平均产冬笋435.9kg/hm2,平均产值16 147.5元/hm2。
关键词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浙江兰溪
中图分类号S7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196-01
毛竹是我国人工林面积最大、用途最广、开发和研究最深入的优良笋材两用经济竹种。兰溪市现有毛竹林2 666.7 hm2,主要集中在马涧、梅江、柏社等山区乡镇,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这些毛竹林由于长期管理粗放,生产技术水平低,只产竹不产笋,经济效益低下,平均产值仅在2 250元/hm2左右,直接制约着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同时,兰溪市有多家竹工艺品加工厂、水煮笋厂等竹材消耗大户,年消耗竹材100万根以上,现有的毛竹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此,通过低产竹林改造项目的实施,能挖掘现有竹林的生产潜力,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实现企业、农户双赢。
通过调查分析,造成竹林低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经营不当,砍竹过量,挖笋过度,对竹林缺乏科学的抚育管理;二是自然灾害,竹子受虫害、病害及长期干旱、风雪等灾害性气候影响,竹林长势弱,造成低产。2006年5月笔者在马涧镇五星村的洛山实施毛竹低产林改造项目,据调查,2008年平均产春笋6 141.0kg/hm2,平均产竹材6 569.3 kg/hm2,平均产冬笋435.9kg/hm2,平均产值16 147.5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现将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1砍杂除草,保留合理株数
砍除毛竹林内杂草、灌木、杂树、攀缘物以及七年生以上的老竹、弱小竹、病残竹。除病竹需特殊处理外,其他砍倒物均可撒铺于竹林内,让其沤烂作肥料。要视竹林实际情况保持合理的株数,一般要求3 000~3 750株/hm2,且要分布均匀,郁闭度保持在0.6~0.7为宜。
2垦复深翻
将毛竹林内土壤进行垦复翻耕1次。垦复分全垦和带垦,坡度在25°以下的以全垦为好,深度20~30cm;坡度在25~35°之间的竹林进行带垦,要沿等高线进行带状垦复,深度在20cm左右;坡度大于35°的竹林地,一般不进行垦复深翻,以免造成水土流失。
3施肥
施肥可改善土壤性质,增加竹林养分,是提高竹林产量的重要措施。施肥可分为竹林内施肥和伐根桩内施肥2种。竹林内施肥一般采用沟施,在林地内大致沿等高线开1条深约15cm、宽约20cm的沟,将复合肥均匀撒入沟内,而后覆土盖好,施肥量225~375kg/hm2。伐根桩内施肥(亦称内腔施肥)是利用刚砍伐的竹蔸(一般不超过10d),用钢钎将竹蔸的竹节打通,要求深至土面以下,将尿素或者碳酸铵施入竹腔内,每蔸100g即可,然后用土封口压实。每年1次,8~11月进行。
4合理砍伐
低产竹林的砍伐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密度大的多砍,稀疏的少砍;砍去7年以上的老竹,母竹按青壮竹对半的比例留养;砍去弱小病残竹,留养健壮竹;选砍大年竹,留养小年竹,使林地逐步达到良好的竹龄结构。
5合理挖笋
严禁挖掘鞭笋,保护壮笋。生长在土层表面的幼小竹笋要挖掉,适当挖去密度大的竹笋,随时挖去弱小病虫笋,留养健壮笋。
6病虫害防治
6.1主要虫害防治
(1)华竹毒娥。幼虫食竹叶,严重时叶子被吃光,竹林形似火烧,使竹材质量变劣,造成竹林枯死。防治:幼虫期用白僵菌喷杀,成虫期用黑光灯诱杀。
(2)竹织叶野螟。幼虫吐丝将嫩梢叶片缀合成苞潜居其中取食,轻者影响竹子正常生长,重者使新竹枯死。防治:剪苞烧毁;用100亿白僵菌粉喷杀;成虫用黑光灯诱杀。
(3)黄脊竹蝗。跳蝻及成虫食叶和嫩梢,受害竹林形如火烧,影响长势和材质,严重时大片竹林枯死。防治:在小满前或者结合竹林冬耕松土挖除卵块;在大多数跳蝻出土但又未上竹前,及时喷药毒杀;在50kg人尿中加入0.05~0.10kg 50%敌百虫,将切成13~17cm长的稻草泡入浸透,于晴天早晨在竹林内撒数堆诱杀;跳蝻上大竹后可用烟剂熏杀。
(4)竹象甲。幼虫蛀食竹笋,造成竹笋枯死,即使剩下少量成竹,竹材也变形变脆,易风折,严重影响竹产量和质量。防治:除草松土,破坏害虫越冬土室;成虫产卵期,在笋尖喷50%敌敌畏1 000倍稀释液,每隔7d喷1次,连续2~3次效果显著;人工捕捉成虫。
(5)竹笋夜蛾。幼虫蛀食竹笋,造成枯死,轻者造成断头、节间缩短,心腐材脆,降低竹材价值。防治:出笋前后喷50%马拉松、90%敌百虫500~1 000倍稀释液,7d喷1次,连续2~3次;铲杂松土,清理枯叶,消灭越冬虫卵;春季挖出死笋,防止幼虫传播。
(6)竹长尾小蜂。幼虫吸食竹枝节间汁液,受害部位膨大成虫瘿,造成竹丛枝现象,使竹叶落,出笋少,长势差,重
者枯死。防治:秋冬砍去受害的竹枝条并烧毁;成虫羽化盛期用烟剂熏杀。
6.2主要病害防治
(1)毛竹枯梢病。新竹展叶,病菌开始侵染,7~9月发病,先在新竹节上分枝处出现红褐色舌状斑块,以后病斑扩展,引起枝梢死亡或整个竹株枯死。防治:发现病竹时及时清除烧毁;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波尔多液,从新竹展叶起10~15d喷1次,连续2~3次。
(2)毛竹丛枝病。感染后局部或全部小枝丛生,影响正常生长。防治:保持合理适当密度,加强抚育施肥管理,提高抗病力;发现病竹及早连蔸挖去烧毁,避免蔓延。
(3)毛竹煤烟病。由蚜虫或蚧壳虫危害引起,影响光合作用,使竹林生长衰弱。防治:以消灭蚜虫、蚧壳虫为主,可喷0.2~0.3°Bé石硫合剂,并保持合理株数,使林分透光通风,可大大减少此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