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治 王广学
摘要从品种选择、抢时早播、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短季棉复播技术,以期为短季棉的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短季棉;复播技术;山西运城
中图分类号S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049-01
棉花是运城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近年来,农民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利用短季棉品种扩大复播面积,有效地发展棉花生产,促进粮棉双丰收。
1选用优良品种
要使复播棉产量高,选用短季棉良种很重要。一般选用的短季棉品种应符合以下条件:①生长发育快,开花吐絮早,霜前花率高,生育期100~105d;②株形紧凑,植株较矮,枝节较短,叶色深绿,叶片较小,适宜密植;③结铃较集中,结铃性强,成铃较快,铃较大,衣分高;④抗枯、黄萎病,抗棉铃虫等害虫;⑤纤维洁白有丝光,品质优良,符合国家审定标准。
目前,短季抗虫棉品种较多。有中国棉花研究所培育的中棉所50、58、64等,其中中棉所64新品种早熟性好,生育期104d,霜前花率92%,植株较矮,较紧凑,枝节较短,适宜密植。叶色深绿,叶片中等偏小,结铃性强,结铃较集中,铃较大,衣分较高。纤维洁白品质好。抗棉铃虫,抗枯、黄萎病。2008年在运城接麦茬6月4日试种,留苗密度10.5万株/hm2,单株铃数7.5个,衣分38.5%,皮棉折合产量1 140 kg/hm2。
河北石家庄市农科院培育的短季棉石早抗虫1号新品种,生育期103d,霜前花率高,植株筒形,紧凑。叶片深绿,中等偏小。枝节较短,宜密植。结铃性强,结铃较集中。铃较大,衣分较高。纤维洁白,品质好。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2008年在运城麦茬试种,留苗密度10.5万株/hm2,单株铃数7个,衣分38.2%,皮棉折合产量1 028kg/hm2。
2抢时早播
抢时早播是种植复播棉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棉花是喜光喜温作物,其生长发育与光照、温度密切相关。利用短季棉品种搞复播,在光、温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给复播棉生长发育争取更多的光照时间和空间,不论油菜或小麦茬,收割后应立即抢种。笔者曾以短季棉中棉所10号做麦茬复播期试验,结果表明:①复播期早的结桃多、伏桃多、衣分高、霜前花率高、皮棉产量高。6月5日播种的株铃数7.5个,铃重4.5g,衣分38.6%,霜前花率84.8%,小区皮棉产量3.3kg,棉单产1 328.8kg/hm2。②复播期晚的结桃少(多为秋桃)、霜前花率低、衣分低、皮棉产量低。6月17日播种的单株铃数6.8个,铃重4g,衣分36.1%,霜前花率61%,小区皮棉产量2.4kg,皮棉折合产量1 016.3kg/hm2。
由此可见,6月5日播种的与6月17日播种的比较,皮棉产量试验小区间相差0.9kg,单产则相差312.5 kg/hm2。这是因为复播棉在田间获取光照存在差异,抢时早播棉植获取的光照多,晚播获取的光照少。由于棉花结桃受光照等气候条件制约,它有一定的适播期。在山西省运城地区棉花有效开花结铃期,一般从7月中旬到9月中旬,约60d左右。短季棉复播要抢“早”,复播期早的花铃期接近正常期,而复播期晚的花铃期延迟到正常期之后。这样,随着时光流失,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影响棉花根系活力和吸收水肥的能力,使棉叶光合作用降低,供棉桃发育充实的时间拉长。而且棉桃增大,棉纤维素沉积及纤维成熟是在较高温度时进行的,如果夜间温度低于20℃以下,棉纤维素沉积及纤维成熟就会停滞。所以尽管目前短季棉品种生长发育快,表现早熟,但接麦茬或油菜茬复播,还应抢时早播,与大自然争时间、争光照,才能夺得高产。
3田间管理
3.1施肥
要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按“重、轻、重”需肥规律施肥,即重施基肥:施有机肥30t/hm2、三元素复合肥50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硫酸钾300kg/hm2等。轻施苗肥:在6月下旬现蕾前追施二铵150 kg/hm2。重施花铃肥:在7月中旬初花期追施复合肥300 kg/hm2、尿素200 kg/hm2。吐絮期若有早衰现象,还应喷叶面肥。
3.2浇水
若遇干旱,要及时浇水。蕾期隔沟浇,初花期轻浇,浇水量为300m3/hm2;盛花期重浇,浇水量为600m3/hm2;吐絮期轻浇。
3.3及时化控,优化群体
初花至花铃期喷缩节胺2~3次,缩节胺用量应视天气和长势情况而定。打顶前使用低浓度调控,一般用10~15g/hm2,加水300kg/hm2喷洒。打顶7d后用较高浓度调控,一般用量为25~45g/hm2,加水600~800kg/hm2喷洒,以便控制徒长,塑造丰产群体。
4病虫害防治
短季抗虫棉虽对棉铃虫有抵抗力,但对其他害虫,如棉蚜、棉蓟马、盲蝽象、红蜘蛛等抵抗力较弱,可用灭多威乳油或氯氰菊酯乳油等农药提早预防,及时消灭,避免其受到害虫危害。
5参考文献
[1] 周庆良.短季棉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5):11.
[2] 薛建国.短季棉超早3号大蒜茬种植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0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