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坚强”红遍全国的台前幕后

2009-06-24 03:08余文龙
龙门阵 2009年5期
关键词:龙门山猪圈废墟

余文龙

住在漂亮“别墅”里,拥有豪华“办公室”,有人陪同外出散步,有人专门负责按摩……

它就是去年“5•12”大地震中,在废墟下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猪坚强”。它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迅速蹿红全国,网友们根据它的故事创作了很多励志诗词、歌曲,改编了无数搞笑段子,甚至有人抢注“猪坚强”商标。不少企业家还以“猪坚强”为榜样,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学习“猪坚强”的精神。

如今,“猪坚强”成了建川博物馆“红得发紫”的一块宝,每天过着“朝九晚四”的生活,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

不知不觉中,“猪坚强”已在民间成为一种精神和象征。然而,“猪坚强”红遍全国的幕后故事却鲜为人知——

(一)

作为全国第一个报道“猪坚强”的记者,最初写它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它后来会红遍全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那时,“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了1个多月,灾区救援任务开始转为灾后防疫、安置重建工作,谁也不会想到废墟下还有生命的奇迹。

我从成都军区空军有关部门获悉,他们驻扎在彭州市龙门山镇的救援小分队从废墟里刨出一头猪,还活着。

我几乎不敢相信,一头猪被埋了36天还活着?我将信将疑,却又有几分好奇,最终决定去龙门山镇实地看看。

龙门山镇位于彭州西部山区,属于重灾区,到处是山体崩塌的痕迹,满眼废墟。进入龙门山镇,我首先找到当时救那头猪的成空某飞院三团机务一中队的10多名救援人员。他们向我讲述了发现和救援那头猪的整个经过,我仍心存疑虑,毕竟口说无凭。我问他们猪被救出来时有没有视频、图像证据,中队指导员黄杰向我展示了他当时用手机拍摄的几张照片。我一看,猪确实是从废墟下刨出来的,很瘦很脏。

我觉得这事儿靠谱,但还是不太放心。救援部队只能证明猪是6月17日从废墟下救出来的,但它是地震时就被压在下面,还是村民后来放进去的?我让黄杰带我到村民家里去看看猪,再听听村民们的说法。

这只猪是团山村12组万兴明家的。他家在半山腰上,“5•12”之后,龙门山镇时常有强烈余震。为了安全,他们全家都搬进了山下的临时安置点。我们从安置点一路寻访,说起万兴明家的猪,村民们都很激动,说简直太神奇了。看来这头猪在附近村民中已经小有名气。

万兴明家的房屋毁了近一半,震垮的猪圈和他家正房隔着一座便桥。在那里,我看到了从废墟下救出来的猪,瘦骨嶙峋。

这头猪是万兴明的妻子刘大会喂养的。2007年农历五月初十(6月24日),刘大会从龙门山镇的猪市上买回这头猪,当时大概两个月大,20多公斤重,平时主要喂玉米粉和青草。刘大会说猪没生过什么病,有时不吃东西,她就煮一盆面条喂它,吃完就好了。2007年腊月,到了农村宰过年猪的时候,万兴明家宰了另一头更肥的,这头猪逃过一劫。

到了2008年5月份,这头猪大约有300斤重。

5月12日上午10点过,刘大会用玉米粉、青草和热水,调了一桶大概30斤重的猪食喂它,中午就吃得干干净净。

下午2点28分,发生了8?郾0级特大地震。当时刘大会正在附近山上割青草,万兴明在地里打理四季豆豆苗,两三分钟的地动山摇使他们摔倒在地。等剧烈晃动停下来后,他们跑回家一看,房屋倒了一半,猪圈全部垮塌,砖块木板堆在一起。

“猪肯定砸死了。”他们都这样认为。

家里还有85岁的老人在睡觉,救人要紧,他们来不及多想猪的事情!万兴明和邻居一起冲进里屋,把从床上甩到地上的老人扶了出来。

当天余震不断,万兴明家在附近地势平坦的地方搭了个简易帐篷,过了一夜。

5月13日,刘大会的弟媳突然想起那头大肥猪,提议说,猪养得那么肥,砸死了好可惜,趁现在还新鲜,赶紧找几个男人刨出来吃了。

地震后,村民们的粮食大多被埋在废墟下,都担心吃的东西不够。猪圈垮下来成了一大堆废墟,很沉,万兴明一家人根本挖不动。他正要去多找几个村民来帮忙时,接到镇政府的紧急通知,让所有人立即搬到山下的安置点去。为了安全,大家都搬进了安置点,万兴明家的猪圈也就没人管了。

5月23日,万兴明回家拿东西,看到猪圈还是没有动静。后来,灾区群众都在为未来焦虑,他们家人虽然白天都要从山下回到家里清理有用的东西,却没有人再提起猪圈和猪的事情。

(二)

6月17日下午,成空某飞院三团机务一中队指导员黄杰带领10多名战士,到团山村帮村民清理废墟。他们刚到半山腰,天就下起了大雨,只好到万兴明家的屋檐下躲雨。雨小些后,黄杰问万兴明家有没有什么活需要帮忙。万兴明就指着猪圈的废墟说,猪圈上的木板我们搬不动,想抬到山路边去,以后修房子用。随后,万兴明又随口补充了一句:“里面还压死了一头猪,可能已经腐烂了。”

“有一头死猪?”黄杰紧张起来,埋怨万兴明不早说。都36天了,还不知道腐烂成什么样子,万一引起疫病怎么办?

黄杰命令队员们赶紧把死猪刨出来,深埋消毒。10多名队员戴上口罩,开始搬废墟上的砖块、木板和杂七杂八的东西。

黄杰检查了一下猪圈旁边的山泉水,发现没有受到污染,松了口气。他在猪圈旁边选了一块空地,准备掩埋掏出来的死猪。

队员们刨猪圈废墟时,黄杰觉得奇怪:“怎么没有闻到腐烂的臭味?”大家刨了很久,在挪动底层的最后一块木板时,万兴明惊喜地喊了起来:“我的猪还活着!”

怎么可能?周围的人都把头凑过来,从木板间的缝隙看下去,果然有一个黑乎乎的猪头贴在地上,一动一动的。大家顿时来了精神,使劲刨废墟。

“老刘,猪还活起的,快给它弄点吃的!”万兴明兴奋地朝在附近地里拔草的妻子喊道。刘大会有些不大相信,但听战士们也催她“快去给猪弄点吃的”,她赶紧用冷水冲面粉,端了一瓢过来。

待压在猪身上的东西被刨开后,大家惊呆了:这哪里是肥猪啊,瘦得像只山羊,最多只有100多斤,身上全是黑炭。刘大会见状,一阵心酸。

战士们用砖头把压在猪身上的木板支撑到1米多高,想让猪自己出来,但它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已经虚弱得站不起来了。万兴明伸出双手把猪扶起来,它的腿不停战抖,特别是承重的后腿,好像随时要软下去一样。

刘大会赶紧把猪食递过去,猪大约只用了10秒钟,就吃了个精光。奇怪的是,它吃完猪食,又去吃地上的木炭。

村民们都很肯定,这头猪就是从5月12日一直埋到6月17日的,但让大家疑惑不解的是它靠什么活下来的。

万兴明家的猪圈上面是木板阁楼,堆放着许多木板和木炭。房子垮塌,一边的墙倒下,无数砖块压在木板上,木板阁楼和地面之间留下半米高的夹缝。猪的背高超过1米,它根本站不起来,更无法走动,只能趴在地上。

看见猪吃木炭,大家估计在这期间猪可能以此维持生命。黄杰检查发现,黑黑的一地木炭里,有一些圆润的黑团,看来是猪拉的木炭粪。同时,地震后连续下了几天雨,部分雨水流进废墟。猪有了水源、“食物”,便在废墟下坚强地活了下来。

隔了两个小时,刘大会又用热水冲面粉喂猪。大家看到,猪的两眼竟然刷刷地流泪。万兴明的情绪也受到了感染,说:“它就像人一样,只是它说不出话来。”

黄杰被这头猪的坚强感动,对主人说:“这头猪最好不要杀,也不要卖了。经历了大地震,连猪都这么顽强地活着,人还有啥活不下来的?”万兴明应着,说喂到年底再说。

(三)

6月20日晚,我因为颇受感动,根据采访素材,以“第一人称”写了关于这头猪的第一篇报道。第二天见报后,我接到许多读者的电话,都请求猪的主人不要杀它。还有读者说,如果主人家要杀年猪,他们宁愿出钱买下来自己养。随即,很多网友也在网络上呼吁留住这头猪的性命。

我没想到报道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开始意识到这头猪出名了。6月21日,我请彭州市龙门山镇畜牧兽医站兽医潘邦贵到万兴明家为这头猪体检,发现它一切正常。潘邦贵根据自己10多年当兽医的经验,分析这头猪在废墟下存活36天的原因跟我们之前的猜测完全一致。

当时,正在做汶川大地震展览的建川博物馆,得知这头在地震中创造生命奇迹的猪的故事后,立即与万兴明家协商,以3008元买下了这头猪。得知万家房屋垮了一半,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又个人捐助万兴明家1万元。随后,一家大型饲料企业也打电话来,表示愿意免费为这头猪提供饲料。

猪被运走时,60岁的万兴明掩面哭了起来,妻子刘大会的眼睛也湿润了,说:“喂了1年多,舍不得。等它长好一点,我们再去博物馆看它。”

这头猪在建川博物馆受到了优厚待遇,博物馆为它取名“猪坚强”,为它配了专门的圈舍、饲养员,还指定了畜牧兽医专家。“猪坚强”每天享受“美食”,身体一下子就“发福”了。这不,博物馆开始张罗着给它减肥,让它每天都走出自己的“别墅”到外面散步1小时,并请专人给它按摩。

“生命有很多苦、很多痛、很多无奈,但要像‘猪坚强那样顽强地面对。”……网友们纷纷在网上发表着自己的感叹。学习“猪坚强”精神的不仅是网友,许多企业也把它奉为偶像。近50名四川商界精英到建川博物馆看望“猪坚强”,商讨“催肥”企业大计。地产界大腕冯仑说企业要学习“猪坚强”,即便瘦身也要顽强地存活下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200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谈金融危机时,说:“所有的企业只要你想活,你一定能活下去。连‘猪坚强都能活,你为什么不可以?”

如今,到建川博物馆看望“猪坚强”的人越来越多,博物馆干脆为它修建了一间豪华“办公室”,每天朝九晚四“上班”,与游客见面。“猪坚强”被网民评为“2008年感动中国年度十大动物”之首,说它“活生生地展现了永不放弃的精神”。

编后:“5•12”特大地震后,我们见证了许多痛苦和悲伤,也见证了许多不屈和顽强,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尊重和敬畏生命。但我们希望,在给“猪坚强”们提供各种优越待遇的同时,全社会能将更多的关注目光集中到地震灾区千千万万受灾群众身上。

(压题图:村民们送“猪坚强”去建川博物馆。)

(责编 王 容)

猜你喜欢
龙门山猪圈废墟
龙门山·卧云台
“废墟”
龙门山居图
废墟里的救赎
劫持“小不点”
街头的废墟
单独中的洞见
近年来龙门山断裂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