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从来就稀缺

2009-06-24 07:45彭广军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反面教材造假者稻子

彭广军

195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署名“新华社记者于澄建”拍摄的一组照片:《欢跃在早稻“卫星”上》。这颗早稻大“卫星”报道了湖北省麻城县溪河乡建国一社亩产三万斤的“天下第一田”。照片中两男、两女四个孩子站在稻穗上,咧着大嘴直乐。图片说明是:这块高产田里的早稻长得密密层层,孩子站在上面就像在沙发上似的。这张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有影响”的虚假照片,完全是一个假典型,是把其他十几、二十几亩快成熟的水稻并到了一块田里,而且这块田很小,只有几分。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稻子层层叠叠,其实整个都是倒伏的,所以四个小孩才可以站在上面。十几、二十几亩田里的水稻并在一起,产量就高了,后来又根据这几分地的产量算出平均亩产为三万六千九百五十六斤。(2009年4月3日《报刊文摘》)

五十年前的那张照片比我年纪都大许多,站在上面的孩子现在恐已年过花甲,不知道当他们看到照片时心里会怎么想。那时候他们还少不更事,当然想不到照片对社会的影响,即使能想到,他们也仅仅是个道具,而这种道具那时候又太多了。我在湖南花明楼纪念馆中也见到过当年的几张报纸,报道的正是粮食产量“放卫星”的新闻。你亩产一万,我就亩产三万,甚至十万的“卫星”也很快放将出来了。与此同时,所谓的大炼钢铁“卫星”也在不断升空。

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个农业国,即使有工业也是刚刚起步,至少对许多人来说,工业是个新鲜物儿。种地则不然,种了几千年不说,那时候绝大多数人还是农民,或者是刚穿鞋上岸进城的泥腿子,包括那个拍照片的记者于澄建。谁还能不知道一亩地可打多少粮食?居然敢如此作假,而且人们竟然也肯相信!

稍有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三万多斤稻谷堆在一亩地上大约有半尺厚,遑论稻子长在地里需要阳光、空气,可就有人为了粮食产量不断“放卫星”,敲锣打鼓欢呼雀跃。听农村老辈说,他们也敲锣打鼓过。我问你们相信不?他们说那时候头脑都不作主呢,没想那么多。所以现在有人总结是“少数人瞎吹,多数人不吭”。

倏忽一下就过去了五十年,那事儿可以说是空前的,但是不是绝后了我们却不敢保证。现在粮食或许不“放卫星”了,可别的放不放呢?这事儿真说不准。因为世人熟悉的领域都有人大张旗鼓造假,何况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领域,或者没有具体量化指标的事物。既然有造假的,必定有市场,只要那些造假者能得到好处,而且还不用因此付出相应代价,造假者必定会陈陈相因,生生不息下去。是呀,何曾见过“于澄建”们以及炮制鼓吹“卫星”的始作俑者、执笔者出面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说过半句道歉的话?没有。或许他们在适当时机又会为“拨乱反正”摇唇鼓舌,走在舆论前列。

那回在花明楼纪念馆参观,我遇到一群自称是墙上展陈某报纸所属报社的人,对着他们前辈的“杰作”高声评点,哈哈嘿嘿说笑不止,得意之态溢于言表。照我们常人的思维想来,挂在墙上的报纸本来是作为反面教材的,我实在弄不明白看到与自己有关的反面教材有什么乐不可支的,当真就这么好笑?然而他们的得意之态就像是在炫耀光彩家史。令别人先是不爽,继而很难受。

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不犯错的人,人类就是在犯错、修正、犯错、再修正中进步。可是,我们中的某些人忘性实在大了点,自己做过的好事恨不能刻成碑到处巡展,做了错事则装着不太记得了,或者根本就不会觉得自己曾经错过,因为那都是按“上级”旨意做的,自己只是执行者,再说做这种事的又不止我一个,法不责众,谁能追究到我头上?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也是一种人格缺陷,这种人永远不会做到真正的自省。这大概就是人们喜欢换着花样,没完没了折腾的心理动因。别人做事伤到了自己当然恨得牙根痒痒,自己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怎么看都是合理合法的,所产生的后果,哪怕是灾难性的,大家最好也要认为事出有因,当事人无需担责。

猜你喜欢
反面教材造假者稻子
“造假者”纳瓦罗注定滑天下之大稽(环球锐评)
基于演化博弈的造假者与监管方行为研究
“反面教材”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稻子黄了
稻子熟了
述评践行“三严三实”的四个基本准绳
浅谈初中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本期导读
顾雏军:资本市场中的“反面教材”
内外两三招教你识别假冒三菱DVD 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