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红
文学图书走出去,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早几年,记得有位出版社资深老总曾经说过,中国的图书走出去,原创文学作品是最难的。因为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经济的悬殊,文学作品很难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当时我就有点不服气。我觉得文化思想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个性,只是因为国家经济差异,所以没有人关注,但并不说明我们没有好的作品。有了推荐中国原创作家作品的梦想,每年我社参加国际图书博览会,我都会把出版社的文学作品带上,并放在展台的显著位置。尽管前几年带的书,会上参展商看看就没有结果了,会后有的送给喜欢的人,有的被到场的读者买走了,但还是给国内外出版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儿童文学图书做得不错。
加强与本社著名作家的联系,获得非华语地区版权的再次授权。过去,我社的文学图书,由于国内影响较大,图书出版后,每年都有获各类大奖的机会,这引起海外出版社在国内的办事处或代理机构的关注,他们会直接与作家谈作品在海外的出版,作家也会自己与海外出版机构洽谈图书版权。2007年,我通过和作者友好协商,得到授权,即只要是以我社图书内容推荐的版权贸易,都由我社负责与海外洽谈。这样做,有效地规避了多头联系、无法统计等尴尬现象,同时也规范了版贸管理流程。
为了能在合适的机会顺利推荐版权,我平时只要一有空就读作品,了解关于图书的各方面信息。做到三全:作者信息全。图书评价全,市场反响资料全。这使代理公司或海外出版社在第一次接触我社图书时,就能对图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和文学代理人保持密切的联系,是文学图书走出去的重要环节。2007年,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亲亲我的妈妈》《我飞了》三本书成功输出到韩国,就是通过代理公司来完成的。2007年北京图书博览会上,有3~4家出版社提出对该作家的作品感兴趣,我就告诉他们黄蓓佳作品在法国很受欢迎,引进的法语版初版售完后,法国出版社将原来的大32开,改小32开本,仍然受到读者的喜爱,图书出版后不断重印。信息传到韩国出版社后,代理公司很快就告诉我,韩国一家出版社可能决定多买几本。会上我就把参会的一套样书赠送给代理公司。为了确保合作,代理公司迅速与韩国在中国的翻译代理公司联系,在一周的时间内就安排了样书的审读。根据翻译内容,韩国出版社顺利买下了3册图书的版权。
2006年我社与法国巴亚公司引进了针对8岁以上读者的《我爱学英语》杂志,2007年顺利出版后,逐步形成了一批学英语的读者群。但是,出版社很快发现,与同类杂志相比,这本杂志由于不是教辅类读物,在推广的力度上要比其他杂志投入大,那么只有再下延年龄段,在较短的时间内开拓一本新的语言学习杂志,才能达到市场拓展的目的。
接到这个项目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亚洲国家的出版社搜寻相关选题。当时手上正好在处理韩国出版社与我社洽谈《儿童学数学》的系列图书的意向。而此时,我在该公司的网站上看到一套适合幼儿学习的英语有声读物,无论从插图,还是从内容都符合我社的杂志要求。可是就在我申请到样书,准备谈合作条件时,《儿童学数学》系列图书,韩方在我社还没有确认的情况下,已经寄来合同,而此时出版社由于营销环节不能落实,改变了出版计划,决定不引进了。这时再谈新的合作真是难上加难。谈不好就会失去韩国出版社的信任。
面对这种情况,在时间紧、看准项目的基础上,我相信只有通过诚信地分析情况,才能抓住合作的机会。随后我就给代理公司发去了我社合作《儿童学数学》系列图书过程中编辑部的计划,市场同类书的情况,以及外方所提合作条件所占的成本情况,所有数据都表明这套书如果合作,明摆着是亏,而且当时只是合作意向,在没有双方签字的情况下,都是可以沟通的。而新的合作项目是另外的营销渠道,不应该有什么影响。可是代理公司给我们的回复仍然是不合作。鉴于这种情况,我就找到一位在韩国专门翻译中文书的译者。他在韩国出版界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他亲自到这家韩国出版社找到版权负责人,详细说明了我们的合作诚意。这才打消了韩国出版社与我社之间的误解。
接下来,我们就把出版社刊群发展的优势,今后发展的规划,以及目前市场同类产品的价位,发行量都详细告诉韩国出版社。根据第一本杂志合作的经验,语言类杂志一定要配光盘才会吸引读者,而韩国出版的读物本身没有光盘,于是。在谈合作条件时把制作DVD的授权也一起提出来申请。通过几轮详实邮件沟通,韩国出版社终于在2007年6月底同意了我们的合作计划,保证了期刊在年底前的市场征订工作,顺利从韩国引进英语类学习期刊《TALK,TALK》以及相关的英语配套光盘。
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平时多读多看,是培养选题判断能力的前提。作为版贸工作者,不仅要为版贸工作牵线搭桥,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这样可以避免编辑走弯路,作无用功,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编辑和营销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