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

2009-06-23 07:07白永秀
关键词:工业化产业结构理论

白永秀

工业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目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已经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即信息化引领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浪潮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必然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参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总体处于中期水平且各地区差异较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不但面临着工业化任务,而且也面临着信息化的冲击,在这“双峰夹击”中,继续完成工业化和加快信息化进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国内学术界对工业化理论与政策已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郭俊华副教授撰写的《产业融合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一书,是作者在广泛汲取国内外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工业化理论与政策进行的深层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见解,构筑了一个产业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新框架。我认为,该书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较有特色:

一、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产业融合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书将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产业经济学的结构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相结合,丰富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翻版,而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的战略创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工业化水平高低不同,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且具有多层次性。在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国际化、生态化发展的新时代,西部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与就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矛盾的制约更加突出。该书运用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梳理工业化、结构优化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提出西部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结构优化路径及运作框架。借鉴国内外工业化发展的经验及发展模式,在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其产业竞争力,这对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题。信息经济时代为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即产业融合,这也为后发地区产业结构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契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产业结构知识化跨越转化的关键是促使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耦合与互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带来结构效率为成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源泉。因此,《产业融合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书借鉴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工业化的成功发展模式,分析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西部传统工业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西部地区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三元模式,最后还提出产业融合背景下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实现途径及创新支持。这些内容相互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

面对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这个既有理论难点,又有几多现实政策抉择的问题,该书作了深入系统阐述。全书分为九个部分,重点研究了五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对国内外的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进行了追根溯源的考察。总结和评价了发展经济学对工业化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贡献,并分析了国内工业化理论与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并过渡到新型工业化的主题。二是对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进行阐述,为以后的分析做好理论铺垫。一国的工业化政策选择总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对工业化政策选择所依据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分析了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判断标准,过渡到随着技术的进步及专业分工的加深,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形成产业融合的趋势。三是通过西部地区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回顾,根据工业化程度的判断方法及新型工业化的大背景下附加的一些信息化的指标,用实证分析法,考察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认为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差别很大,有的处于初期阶段,有的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有的处于初级向中期过渡阶段。在此基础了上分析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道路的优劣势及其特殊性。四是在产业融合背景下选择何种工业化模式的问题。首先从探讨国外工业化模式开始,比较分析了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前苏联模式与东亚新兴工业化模式及其产业结构变动的历程,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区域工业化模式,主要包括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等,分别论析了其特点、不足之处及对西部地区的启示,再从产业融合背景下新型工业化的一般模式入手,运用与东部地区比较法(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就业结构等)分析了影响西部地区工业化模式选择的制约因素,设计出产业融合背景下西部地区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三元模式,即农村工业化模式,工业的再工业化模式及工业的现代化模式——产业融合。五是提出产业融合背景下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实现途径及创新支持。阐述了西部地区工业化的现状,提出模式的实现途径。继而指出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创新支持包括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三、研究视野广阔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如何从宏观的高度准确把握产业经济发展的主流,使之沟通历史和现实,贯穿理论与实践,这是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产业融合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书将产业经济理论与区域发展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并融为一体,把促进西部新型工业化政策建立在产业融合理论的基础之上,用产业经济理论分析工业化政策,从而在充分阐明理论政策含义的同时,分析了政策的理论依据,抓住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实现了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特色。表明作者既具有可贵的理论创新精神,又具有为实践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在研究方法上,该书恰当地运用了纵贯横陈的方法。对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理论发展各个时期理论根源及脉胳的梳理取纵贯之法,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动态过程,并从中寻找出工业化的理论基础。而选择何种工业化模式是全书的核心。该书对各国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式与相关政策的分析则用横陈的比照,首先从国内外工业化模式分析开始,析了其特点、不足之处及对西部地区的启示。其次,从新型工业化的一般模式人手,运用与东部地区比较法分析了影响西部地区工业化模式选择的制约因素,设计出西部地区工业化三元模式。这种纵贯横陈的方法使行文错落有致,全书内容丰富而层次清晰,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思路。而且,该书有选择地借鉴和运用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适当使用了数理分析方法和统计方法,从分析工业结构、工业化进程、霍夫曼比率等指标人手,利用统计数据对西部工业化的基本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西部新型工业化政策和思路的确定提供依据。从而使分析更具科学性,论证更为明晰透彻。

综观全书,其系统性、学术性、实践性结合紧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专门研究新型工业化理论与政策的一部佳作。

责任编辑霍丽

猜你喜欢
工业化产业结构理论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