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李光烈 姚 远 韩 隽
摘要:为求廓清韩国在华期刊出版的历史脉络及其传播学贡献,通过文献调研和考证,论述了从1913年至1945年的40余种韩人在华出版的期刊,并对最具代表性的《韩民月刊》作了具体分析。认定1913年7月创刊的《新兴学友报》为韩人在华创刊最早的期刊。这些期刊对激励韩国人民抗倭独立斗争、促使中韩人民团结合作抗击日寇、促进中国与韩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特别是在传播联华抗倭复国精神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是韩国革命史的珍贵文献,同时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珍贵文献。
关键词:韩国;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朝鲜-韩国期刊史;新闻传史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3-0108-05
自1910年至1945年,韩国有长达35年的亡国史,其无数仁人志士遂移居中国,开展了长期的和艰苦卓绝的抗倭复国斗争,这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韩国革命者又同中国人民一起投入14年的东北局部抗战和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入全面抗战,直至1945年8月凯旋回国。
在此期间,韩国革命者在中国各地创办了60余种报纸和40余种期刊,配合中韩抗日战争。由于这些报刊大多为老一辈革命者以中文出版,青年一代阅读有一定困难,加上馆藏跨国分散各地,故长期以来缺乏研究,几为空白。然而,这些报刊,既为韩国革命史的珍贵文献,亦为中文期刊史或新闻事业史的珍贵文献。目前,最具权威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中文期刊大词典》及有关中韩文化交流史专著或中国新闻事业史专著等均较少涉及或对此根本就只字不提。本文仅对在此期间创办的期刊作初步讨论。
一、韩国在华期刊出版的起源和发展
1913年7月,移居中国东北柳河县三源浦的李会荣、李始荣兄弟与李东宁在耕学社和扶民团的基础上创立新兴学校,并由该校第一届毕业生组成的新兴学友团创刊《新兴学友报》。这是迄今所知韩人在中国境内创办最早的期刊。
1919年5月,大韩国民会在中国东北延边地区子街(今延吉市)创刊《朝鲜独立新闻》。
1919年,大韩国民会在延边创办《自由的钟声》。
1919年,大韩国民会在延边创刊《太极旗》。
1919年12月,申采浩在北京创刊《新大韩》。
1920年3月1日,吕运亨领导的新韩青年党在上海创刊《新韩青年》。
1921年4月,申采浩在北京创刊《大同》。
1921年4月,《东亚青年》在上海创刊。
1921年4月,《晨光》在天津创刊。
1921年前后,高丽共产党在上海先后创刊《新生活》、《火炬》、《曙光》、《晓钟》、《新世界》等。
1921年12月1日,《光明月报》在广州创刊,今存中央编译局、上海、四川省等图书馆。
1921年1月,申采浩在北京(或上海)创刊《天鼓》月刊,今存北京大学图书馆。
1921年9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1919年4月成立于上海)在上海创刊《宣传》。1922年,三一青年俱乐部在上海创刊《三一革命》。
1922年前后,《青年前卫》在中国东北延边地区创刊。
1924年12月22日,朴点洙在上海创刊《上海评论》。
1925年,韩人少年同盟在上海创刊《新芽》。
1925年,《工人之路》在广州创刊。
1925年11月,北满劳力青年同盟在中国东北创刊《劳力青年》。
1926年,普罗青年会在哈尔滨创刊《火莽》。
1926年,正义府(1924年12月28日金东三、李震山在中国东北合组成立)创刊《战友》。
1927年,火曜派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南满道所和高丽共产青年会满洲总局南满道先后创刊《火焰》、《火箭》、《青年前卫》、《少年探险队》、《农报》、《农民运动》等。
1928年,南满朝鲜人农民总同盟创刊《赤旗》。
1930年,韩国独立党上海总部先后创刊《上海新闻》和《震光》。
1931年3月,中国革命互济会上海韩人支部创刊《互济运动》。
1932年8月,在上海电车公司工作的韩人创刊《韩人查票新闻》(后改《无穷花》)。
1932年,韩国独立党支部创刊《韩声》,今存南京大学图书馆。
1934年2月25日,韩国独立党在上海创刊《晨光》。
1935年,安寿吉组织的北乡会创刊《北乡》。
1936年,朝鲜基督徒先后创刊《天主少年》、《加特力少年》。
1936年3月15日,韩国国民党在上海创刊《韩民》。1940年3月迁重庆复刊,今存国家、陕西省、南京、重庆、上海等图书馆。
1936年8月27日,韩国国民党青年团在上海创刊《韩青》。
1936年12月,朝鲜祖国光复会(1936年5月5日金日成创建于中国东北)创刊《三一月刊》。
1937年1月,朝鲜民族革命党在南京先后创刊《前途》、《民族革命》、《我们的新闻》等刊。
1937年5月3日,《曙光》。
1937年12月27日,在中国东北创刊《钟声》。
1938年1月21日,朝鲜义勇队在桂林创刊《朝鲜义勇队通讯》旬刊,自34期起迁重庆改半月刊继改月刊出版,出至1942年4月,共出42期。今存国家、南开大学、南京大学、陕西省等图书馆。
1938年4月,朝鲜民族阵线社在汉口创刊《朝鲜民族阵线》半月刊,当年6月停刊,今见有6期,存国家、陕西省、四川省等图书馆。
1939年1月15日,李斗山在桂林创刊《东方之友》半月刊,至1942年4月1日,共出32期,今存国家、上海、四川省、广东省中山、中山大学等图书馆。
1939年,在中国东北创刊《铁血》。
1940年,韩国青年战地工作队在西安创刊《韩国青年》月刊,共出4期,停刊于当年9月。今存四川省、南京大学、陕西省等图书馆。
1941年2月1日,韩国光复军在西安创刊《光复》(汉文版和韩文版)。
据杨昭全的统计,仅韩国的革命者,在1910年至1945年之间,就创办有102种报纸和期刊。根据我们的调研,在其他时段,其他身份的韩人、中国人甚至日伪,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或韩文期刊还有很多,迄今尚无全面的统计和系统的研究。即便在1945年之后,在中国境内,仍有反映韩国的期刊,如东北行辕韩侨事务处于1947年8月创办的《韩侨事务》月刊在出版。
二、最具代表性的期刊——《<韩民月刊》
(一)编辑出版特点
《韩民月刊》为综合性中文时政期刊,由时在上海的韩国国民党(后在重庆与他党合组为韩国独立党)创刊于上海。1940年3月1日(大韩民国二十二年三月一日)迁重庆出版。出版至1941年6月,共出5期。编辑发行人严大卫,中国文化服务社负
责经销。呈请内政部中宣部登记证号为1957号。蒋中正、孔祥熙、戴季陶、张治中、刘峙、陈枢铭等为创刊号题词,韩国金九题写刊名。之后,陆续有居正、孙科等人的题词。今存国家、陕西省、南京、上海等图书馆。
《韩民月刊》“编辑及印刷,多有不便”,第3,4期“不得如期出版,故同人等,不得已将三四期合刊拟于六月中出版”,“又不能如愿以偿,至七月中旬始得付印”,月刊几已形同季刊。该刊的确历经劫难,漂泊他乡,艰辛办刊,甚至两次遭到日机轰炸。1940年7月22日和8月20日,重庆韩国独立党本部及位于重庆下石板街之韩国国民党驻渝代表办事处的《韩民月刊》发行所,两次遭到日机轰炸。“炸烧所有关于本刊稿件、材料、参考书类等均付之一炬,惟人命无损”。然而,即便在此危境之中,该刊的编辑们仍一边从事韩国光复工作,一边编辑周刊。一次,因“监督不周到,以致中华民国的最高领袖蒋委员长、韩国的革命领袖金九先生及已故李东宁先生、尹奉吉烈士等肖像不甚清楚”,编辑们即“觉得悚惧之至”,特声明将来“设法重刊”。其对编辑出版的敬业精神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其中所载照片不甚清楚,然而依稀可见的所载赵相渊正面照、30年来继续奋斗的光复军合影、韩国临时政府上海旧址、自川躺棺材而回、植田失双足而归、野村失双眼而返等历史照片,在今天看来却是弥足珍贵的韩国革命史资料。
《韩民月刊》旨在:“为革命喉舌,为冲锋鼓鼙”。“一是将中国英勇抗战的事实、坚决不拔的精神,向韩人作详细报道;--是将日寇在韩国的军事高压、政治施设、经济榨取、教育限制的一切毒辣手段和恶果,尽情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三是将如待爆炸火山烈焰似的韩国光复运动怒潮,对中国亲爱战友。作忠实介绍”,“俾‘韩民能获到预期美满结果,为东亚真正幸福尽一份应尽的力”。中国将领冯玉祥也专为《韩民》的创刊号撰文,希望借此“把中韩两国人民反日斗争的消息,互相传达,并进而讨论共同努力与配合行动的具体方法”。其栏目有政论、特载、短评、韩国志士小传、转载、抗战时事消息等。
在政论方面,创刊号载有:冯玉祥的《中韩的弟兄们携起手来粉碎日本帝国主义》;金九的《韩国独立与东亚和平》;严大卫的《暴日对韩的军事压迫》和《国际情势之转变与弱小民族应有之觉悟》;董宗山的《中韩合作与东亚和平》;赵西山的《华北民众怎样打击日寇》;大公报社评《争取东亚总解放》。第2期载有:凡的《道义与节气》;精的《抗战过程中应有的觉悟》;姚荐楠的《中韩文化与倭奴》;一波的《一个韩国人眼中的汪精卫》;石村的《罪孽的汪逆精卫组织》;睨观、申圭植的《韩国魂》。第3、4期合刊载有:严大卫的《韩国独立党的诞生与韩国独立》;一波的《韩国光复军的成立》;鸣的《多角主义者的末路》;帆的《道德与强力》;金九的《韩国独立党的成立与光复运动之将来》、《中韩合作之我见》和《为了中国英勇抗战呼吁于美国亲友》;濮精一的《三党统一与中韩关系》;亦园的《欧局与远东》;赵维廉的《略谈战时经济统制》等。
在韩国志士报道方面:创刊号载有智救5个中国武装同志的《韩国热血青年朴东云》和管雪斋的《韩国志士小传序》;第2期载有赵琬九的《已故韩国临时政府主席李东宁先生略史》,一波的《尹奉吉烈士炸毙白川案之真状》,严大卫的《韩国革命领袖金九先生小传》等。
有关韩国的抗战消息报道,主要有《赵相渊同志的宝贵牺牲》、《银子沟大捷》、《大荒沟奇胜》、《在饥荒中急速成长的韩国革命怒潮日益高涨》、《韩国地方突发反日暴动》、《因物资不足韩人有钱无市》、《敌寇敷衍门面的所谓九一八公定物价》、《敌寇强夺黄金之新口号》、《经济警察已失效能》、《韩国内交通机构强化》、《伪满境内之韩人亦被征入伍》、《在外韩人已至三百万》、《华北一带之韩人总数》、《韩国独立党捐款慰劳中国空军》、《韩国光复阵线上又一生力军韩国革命女性同盟创立》等。
该刊除政论特征以外,也兼具学术性。如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有多篇文章有较深入的探讨。《韩国与朝鲜辨》一文,对“韩国”与“朝鲜”的辞源作了辨析考证,认为“‘韩国之‘韩,系译音,其意谓元也,一也,大也。或云‘韩本‘桓。韩语‘桓则光也,明也。此是四千二百七十二年前,建国始祖檀君即位时初用之国名”,有“马韩、弁韩、辰韩,谓之三韩”的说法。“后至李氏朝,光武帝又改为‘朝鲜”。“一九一九年,三一运动爆发后,韩国革命群众组织临时政府,亦号其国日大韩民国”,“其间虽有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等朝,然‘韩仍可代表韩族之整个国家”。“‘朝鲜亦为音译,韩语‘朝则好也,崇高也。‘鲜则‘格也,貌也。韩俗男女订婚,则自郎家派人至妇家看‘鲜,即看其新妇之姿态与人格也”。“距今五百四十八年前,李太祖建国,又以‘朝鲜名其国”。1897年,李氏朝鲜国王高宗李熙(1863-1907在位)改国名为“大韩”,1910年8月,日本强迫韩国政府签订《韩日合并条约》,吞并为其殖民地。对这些历史,《韩民》有多篇文章作了深入研究。
(二)联华抗倭思想的传播
1905年,韩国被日本勒约受其保护。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至《韩民月刊》创刊的1940年,韩国人民已遭受亡国之痛整整30年,近300万人逃离家乡,仅在中国华北一带就有37 000余人,而自1937年爆发全面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已有3年。一衣带水的中韩两国人民面对共同的敌人,遂有合力抗日的战略义举。有很多韩国青年参加中国的抗战,在前后方努力工作。中国也成为韩国抗日复国的坚强后盾和大后方。这正是《韩民月刊》极力传播联华抗倭和复国精神的基础。
韩国独立党委员长金九先生在《韩民月刊》撰文指出:“中韩两国有数千年密切的亲谊,彼此以诚信相见,绝无间隔和压抑,与现代国家间以利害为转移友谊的欺诈的交际方式完全相反,故并无慑伏于一方的权威,又无用强暴来征服一方的事实,完全根据礼让亲睦的观念,维系两大民族长远的交谊,在国际史上实大特殊而荣耀的光彩”。因此,“两国革命均不能隔离世界革命,尤其站在统一阵线,合力打到共同敌人的立场上,有绝对不能分离的关系。吾人的力量实属有限,而处在今日相持不下的抗战局面,确有重要价值。中国长期抗战,已迫令暴敌濒于总崩溃的前夕,则中国的总反攻与韩人的总动员,在共同抗战的大体上,形成刻不容缓的紧切问题”。为此,他高呼:“中韩民族联合起来,击退日本蛮暴野兽”;“创造东亚永远和平,实现世界真正大同!”《韩民月刊》主编严大卫特别强调:“世界已分为两大阵营,则弱小民族不问其血统与所在地域之异同,为共同利益与共同运命,应当立于共同立场。立于共同立场者,必须团结一致,互相扶助,互相勉励,然后方可御强敌,以求生存之路,此为至明之事”。“凡我弱小民族,亟宜互相亲爱,必须结成巩固之共
同阵线,增强我们的战斗力量,而共同防御一切侵略势力,保卫国家”。
中国将领冯玉祥也在《韩民月刊》撰文指出:“韩民是我们的兄弟之邦,壤土相接,唇齿相依,自从暴日魔手伸到韩国之后,更增加了它进犯中国的野心。所以,三十年来,韩国人民此仆彼起的独立运动,中国莫不予以最热烈的同情”。“我们惋惜韩国的兄弟们因为侵华战争受日阀更残酷的剥削,还有许多韩国兄弟被日阀强迫作了炮灰。同时,我国对组织反战运动的韩国兄弟们也致最深的敬意”。“在东北,中韩的弟兄们已经互相帮助,扩大中韩义勇军和共同的敌人拼命。今后,要更加亲密地携起手来,集中力量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完成中韩两国的独立自由,保卫远东的和平”。
林竞也从中国应汲取韩国亡国教训及中韩抗战关系的角度指出:“由于日本吞韩,而惊醒中国迷梦,演成今日之抗战之局势,同时因中国之抗战,亦增强韩国同志报仇复国之勇气与信念。中韩过去为唇齿之邦,为兄弟之国,今则成为同病相怜,同生死、同患难之友。愿我国人检讨韩国过去覆亡之原因,并凛于亡国滋味之难尝也,深以为戒,更愿韩国同志鉴于中国抗战建国之艰巨,借知一切非从统一意志、集中力量入手,便无是处。”
三、讨论和结论
从1913年到1945年,除报纸以外,韩人在华创办期刊40余种。其中,最早的为1913年创刊于东北的《新兴学友报》,它也是韩人在华所办学校创办的惟一一份期刊。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1920年3月1日创刊于上海的《新韩青年》,1921年创刊于广州的《光明》半月刊,1921年创刊于北京的《天鼓》,1936年创刊于上海和1940年3月1日复刊与重庆的《韩民》月刊,1939年创刊于桂林的《东方战友》半月刊。《韩民》半月刊,先由韩国国民党主办,后由三党统一以后合组的韩国独立党主办,这些为当时韩国最主要的党派,后者亦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执政党,因此《韩民》显然为最重要的期刊之一。这些期刊的出版极为不易,纸张,印刷条件,发行条件都很差,《韩民》发行所甚至两次遭到日机轰炸。因此,这些期刊能够保存到现在,同样历经磨难,保存时间最短的也已有五六十年,多被作为文物收藏,有的因虫蛀,纸质脆弱,不堪翻触,已处亟需抢救的状态。
这些期刊多为中文,也有的初为韩文,后改为中文,也有的同时出版中文版和韩文版两种版本。其内容:一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吞韩后的残暴殖民统治,如“西纪一九一零年,倭敌并‘韩后,为消灭韩人之独立国家思想起见,严禁韩人使用‘韩国二字,而以‘朝鲜代此之得之殖民地名,将韩人称为“鲜人”,将日本人称为“内地人”,简称日本与韩国日“日鲜”,篡改韩国历史,实施军事高压政策、经济榨取、教育限制等;二是报道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事实,激励韩国人民的斗志,如分区队中国抗战进展的报道,中国政要,将领的讲话等;三是报道韩国抗倭光复运动,如1940年9月17日在重庆组建辖隶于中国军事委员会的韩国光复军,1932年韩国爱国团成员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园投掷炸弹,炸死日本侵华司令白川义则等人;四是报道国际形势,如有关德意日动态,苏美英法等国动态,也尤为注意报道越南被法吞并的历史,印度独立运动德捷合并后的波兰,捷克怎样被吞并等历史教训,号召弱小民族团结起来,对抗强权:五是开展有关政治、军事、历史、文化等的学术研究,如对“朝鲜“,”“韩国”,两词的辨析考证,对朝鲜一韩国4000余年古近代史的研究,以纠正日寇对朝韩历史的篡改等;六是发表文学作品,如诗歌《南大门》,散文《三月的春天》,传记文学《安义士重根》等,其中有一篇为韩国志士所撰的序——《韩国魂》极为悲壮和凄惨动情,又充满昂扬和斗志。
这些期刊最主要的内容是传播抗倭独立思想,阐明只有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才能获得民族解放,也特别强调中国与朝韩唇齿相依的关系和传统友谊,号召两国人民实行合作抗战,团结互助,共同打败日本侵略者。有的刊物甚至主张朝韩、中国、前苏联共同抗日,为韩族两千万复仇,为中国四万万复仇,为苏联两万万复仇。《震坛》报道了中国人民对朝韩反日独立斗争的各种支持。中国抗日名将杨靖宇的《中朝民众联合抗日歌》即唱出了中朝人民联合抗日的这种豪迈情感:“山河欲裂,万里隆隆,大炮响声,帝国主义宰割弱小民族的象征。崛起呀,中朝民众,万不可再酣睡……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团结啊,中朝民众,离则亡,团则生!”吉林李梦庚作诗,更进一步揭示这种关系:“唇早亡兮齿又寒,中华屏障赖三韩,共同奋建和平路,打倒倭奴世界安。”
责任编辑赵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