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风
汉语词典权威的解释是:孤独就是独自一个人。
纪伯伦用诗人的视角这样看: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我的理解是: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是心灵的独舞。
能够忍受孤独,敢于享受孤独的人并不多,在孤独中有大成者就更少。面对孤独,尤其是长时间的孤独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所以孤独是勇敢者的专利。小说家赫胥黎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因为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事实也正是如此。
英年早逝的路遥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他在创作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从准备到成稿六年的时间里,他告别《人生》的成功带来的鲜花和掌声,告别城市的喧嚣和红尘的纷扰,几乎与世隔绝。尤其是创作的那八九个月,把自己封闭在陕北深山老林里的一个煤矿里,在极度的孤独寂寞中进行高强度的创作苦役,做伴的只有一只老鼠。写到深更半夜,听到远处传来火车的鸣叫,便忍不住停下来陷入遐想之中,臆想某个人会坐着火车来看自己。可见当时他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苍凉和孤寂。正是有了这样坚强的意志,忍受着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才成就了这部百万字的鸿篇巨制。他在后来的创作笔记《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对孤独有着独到的体味:“独享欢乐是一种愉快,独自忧伤也是一种愉快。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情绪上的大欢乐和大悲痛往往都在孤独中产生。”“孤独中,思维可以不照逻辑进行,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深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你对自己或环境做更透彻的认识和检讨。”“孤独常常叫人感到无以名状的忧伤,而这种忧伤有时又是很美丽的……”
大孤独带来大收获。面壁九年的达摩也是直面孤独的勇者。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天子,迭摩以为梁武帝“堪称法器”,就使出了禅家的机锋,与梁武帝说法。不想梁武帝根本领悟不了达摩的禅机。达摩很失望,化苇为舟,渡江北去,到嵩山少林传播禅法。他选择五乳峰高临山顶的一个天然石洞,面壁而坐,这一坐就是九年。坐禅入定时,连小鸟在他的肩头筑巢都没觉察,可见思想是怎样的一种空灵。我始终对达摩这个面壁的动机持怀疑态度,仅仅因为梁武帝不能顿悟自己的禅机,就把自己扔进寂寞的深渊了吗?佛法度不了梁武帝他可以去教化别人啊,干吗那么一根筋呢。不过,且不说这九年达摩悟出了怎样的禅机佛理,能在孤境中坐上九年,禁绝世俗杂念侵入,达到心虚灵空的无我境地,已非常人所能为,已是高不可攀的壮举,可谓孤独的最高境界。
名人们的孤独惊世骇俗,他们的境界我们无法企及。但普通人的孤独也别有一番滋味。
我喜欢独处。还在上学的时候,下了夜自习,别人早早的回寝室休息了,我一个人在操场漫步,这是我学生时代一天中感觉最好的时光。喧嚣一天的校园归于寂静,少了课本没了提问,不想功课不思未来,卸下所有的重负让心彻底放松。从那时起独处成为习惯。人到中年,一个人沉思默想的时候就更多。夜深人静时,天上一轮清月,地下几缕微风,一个人一支烟坐在庭院,看轻烟飘散望树影摇曳。抬头望天,目光甚至可以穿透苍穹,看到月宫。那砍伐月桂的吴刚依然在挥汗如雨,怎奈斧起伤愈,那棵不死之树却茂盛依旧,数千年如一日地做着无用功,不气不馁,吴刚的坚韧和坚持实在可嘉;还有那嫦娥抱在怀里的玉兔,作为仙子的宠物,美人如玉,闺怀香馨,多么幸福。
孤独就像一杯刚刚冲出的咖啡,大口地喝是没什么味道的,需要小口小口地慢慢品味。甜味中带着淡淡的苦涩,苦涩里又含着悠远的馨香。我不太喜欢旅游,不得不游的时候,也很少和如织的游人争看热闹的风景,更喜欢一个人沿着山涧小径慢慢行走。没有争拉拍照的你来我往,没有高挂的瀑布,只有涓涓小溪,细流翻越小石块,卷起水花的声音,因幽静而显得空灵悦耳;清风拂过,树叶相碰发出的沙沙声清晰可闻,偶有不知名的昆虫轻声吹着悠扬的笛子,小鸟和着节拍小唱,心里的那种惬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孤独也一样。孤独不是性格的自闭,思想的禁锢,更不是与世隔绝,孤独需要把握好度,见好就收。如果任孤独蔓延,就会像古人说的那样,变成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也会感到内心的惆怅与沮丧,进而发展成为忧郁。尤其对于处在逆境中的人,对这种孤独更加敏感。所以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忍受孤寂或者比忍受贫困需要更大的毅力,贫困可能会降低人的身价,但是孤寂却可能败坏人的性格。
那么,我们张弛有度的驾驭孤独,给心一个舞台,让思想尽情地狂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