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2009-06-22 05:02
活力 2009年8期
关键词:作案犯罪对策

刘 军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即通常所说的少年儿童。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兰西县检察院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至2007年,全县构成犯罪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未成年人分别为11人、14人、17人,2008年又增至20人,其中在校学生均占相当大的比重,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和足够重视。

一、主要特点

1.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据兰西县人民法院统计,仅14~16岁的少年犯,2005年为3人,2006年为5人,2007年为10人。按照正常情况,这一年龄段的少年应是在校读初一、初二的学生,但他们已身陷囹圄,成为少管所的囚犯或工读学校的特殊“学员”。

2.犯罪手段趋向成人化。当前,未成年人频频使用的作案手段已与成人没有多大区别,十几岁的孩子会在作案前进行精心策划,作案以后采用反侦查手段伪造现场。17岁的少年犯蒋某在做工期间,为盗窃本单位的红塔山香烟,多次上街买回假红塔山进行偷梁换柱,先后窃得真红塔山香烟288条,销赃得款上万元。至于采用偷配钥匙、踩点行窃、蒙面抢劫等成人作案手段已是屡见不鲜。

3.犯罪动机明显财欲化。一些少年犯对财物的占有欲越来越强烈,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采用悖理、违法以至犯罪手段进行盗窃、抢劫等。这类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已占很大比重。他们频繁作案,目的是攫取钱财,然后大肆挥霍。如16岁的裴某一次窃得人民币15 000元后,与一伙所谓的朋友下馆子、泡舞厅、住宾馆、打桌球,甚至玩女人,仅一个星期就挥霍殆尽, 其中, 最多时一天花掉4 500元,真所谓“出手大方”。

4.犯罪方式依附团伙化。未成年人囿于自身的条件、阅历,作案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大部分以封建社会的帮派思想和哥们义气组成小团体作案。据统计,兰西县未成年犯罪有60%属团伙作案范畴,有的犯罪团伙带有强烈的黑社会组织的色彩。如本县13名初四学生在即将毕业的一次聚会上组成一个固定的团体,号称“十三保”,内部有明确的座次,他们经常结伴扰乱社会治安、违法犯罪,其中3人更为疯狂,频繁作案,一名妇女因经不住他们多次上门敲诈勒索所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而自杀身亡。在团伙犯罪中,有的孩子一旦误入歧途,便难以自拔。

5.犯罪性质逐渐暴力化。2005年,全县构成抢劫、流氓、故意伤害等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仅3人,2008年已增14人,占21%,他们犯罪时胆大妄为,不计后果,社会危害较大。如少年犯虞某与他人发生争执,即用随身带的匕首猛戳对方腰部。将对方一侧肾脏刺伤,后经手术将肾脏摘除。少年犯王某和另外两名罪犯预谋抢劫出租车司机,当车开至预先选定的作案地点后,三人即用杀猪刀、竹刀对司机乱砍乱戳,司机头部被砍34刀。

二、犯罪成因

1.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造成孩子畸形成长,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未成年犯罪中,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类型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有些甚至是孩子走向深渊的“元凶”。一是娇惯型。二是脱管型。三是推诿型。四是离异型。五是纵容型。

2.松散的学校教育管理对在校的未成年人犯罪负有一定的责任。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道德、纪律教育的场所,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金色摇篮。应当肯定,现在学校整体教育抓得比较紧也比较实。但也有不少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在着许多弊端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对学生的违法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寻找借口将他们或拒之门外或推上社会。三是管理方法上的失误留下了学生违法犯罪的隐患。

3.繁杂的社会因素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未成年人原本健康纯洁的肌体。一是文化市场的精神污染。二是“享乐至上”的刺激影响。三是舆论导向的失之偏颇。四是受害人的软弱无能。我们发现,受害人的软弱使一些刚步入犯罪领域的未成年人的胆子越来越大,随着犯罪的一次次得逞,气焰越来越嚣张。

三、防范对策

对策之一,以《决议》为纲,实施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防止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即提高广大公民的素质,为未成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各级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采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对策之二,从娃娃抓起,实施“家庭细胞”工程。通过各种媒介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情操,为孩子创造有利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良好氛围中得到熏陶。各类学校都要办好家长学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工作。

对策之三,改革学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学校要转变观念,变目前以成“才”为主的教育为以成“人”为主的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改革评估学校办法,新闻媒体也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工作。在教育内容上,除一般德育教育外还要强化法律教育,增设法制教育课,并有一名领导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做到常抓不懈。

对策之四,打防并举,实施 “预防犯罪”工程。积极开展教育预防,深入学校及有关部门宣讲法制,提高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开展重点预防,对问题较多的学校、街道、家庭,与其结成对子、签订共建合约,做好重点防范工作;开展超前预防,协助有关部门对文化娱乐业、饮食服务业、旅游景点业等进行监督管理;开展跟踪预防,对治理过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回访考察,解决极少数边打边犯、屡打屡犯的问题;开展提醒预防,对具有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建立“联系卡”经常提醒他们遵纪守法。□(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作案犯罪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窃贼是如何作案的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警惕团伙作案 远离非法荐股圈套
Televisions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隐匿的作案痕迹
环境犯罪的崛起
抓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