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
【点击作者】
高尔基(1868-1936),俄罗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诺夫哥罗德城(今高尔基市)。父亲是个木匠,母亲是一个染坊老板的女儿。他四岁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他从小经受了苦难生活的折磨,只读过两年小学,十一岁走入“人间”。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和面包师。1884年,他来到喀山,想进大学不成,结果贫民窟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还在工人、农民中开展过革命宣传活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尔基两次在俄国南部流浪,最后到梯弗里斯,进入铁路修配厂做工。1892年,他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楚德拉》,从此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沙皇专制统治、渴望自由解放的革命激情。其中,浪漫主义创作占重要地位。1895年写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是他非常出色的作品。他的剧本有《小市民》《底层》和《仇敌》。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随后写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晚年的代表作是史诗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内容概览】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了一家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淳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的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夫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继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捡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
这时候阿廖沙的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精彩回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外公那干瘦但却匀称的身躯偎依着我,他讲起了自己童年时代的艰苦岁月,他用词很粗鲁,难懂,但他讲得很流畅,有条有理。
他那双绿莹莹的眼睛充满着热情,闪闪发光,金色的茸毛欢乐地竖起来;他那尖尖的嗓音变得又粗又重,对着我的脸吹嘘起来:
“你到这里来坐的是轮船,是蒸汽送你来的,可是我年轻的时候,得靠自己的力气拉纤,在伏尔加河上逆水行船。船在水里走,我赤着脚在岸上拉纤,踩着又尖又利的碎石子,就这样从日出到黑夜,不停地拉呀,拉呀。太阳晒得后脑壳直冒油,脑袋里像烧化的生铁似的,可还得不停地拉,腰弯得头点地,弯得浑身骨头格格响,汗流满面,汗浸得睁不开眼,看不见路,心里直想哭,眼泪不住地流。阿廖沙,你要知道,什么话也不能说!只能埋头拉纤,不停地走。有时候滑脱了纤索跌倒了,跌个嘴啃泥,这倒该高兴,力气都用尽了,跌一跤也能喘口气,歇那么一小会儿。你瞧,这都是上帝亲眼看见的,人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就在仁慈的我主耶稣眼前!……就这样,我沿着伏尔加这条母亲河的河岸走了三趟:从辛比尔斯克到雷宾斯克;从萨拉托夫到这里;又从阿斯特拉罕到马卡里耶夫的集市。这三趟足足有几千俄里!到了第四个年头,我就当上了驳船上的工长,因为我向老板显示出聪明才干!……”
听着外公讲述,我仿佛觉得他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了童话中的大力士,他一个人用纤绳拉着一条巨大的灰色货船沿着伏尔加河逆流而上……
有时他从床上跳下来,神气活现地挥动双手,给我表演纤夫们拉着纤索走路的样子,表演纤夫们如何从船舱里排水,一面唱着纤夫的歌谣,后来他又像年轻人那样纵身跳回到床上,一举一动都变得优美异常,他的声音更加深沉、粗重了。他继续讲下去:
“你听着,阿廖沙,当我们停下来,休息歇脚的时候,那情景就不同啦。夏天的傍晚,在日古里镇附近,我们通常是在那座绿山脚下找一个地方,生起篝火,在篝火上煮稀饭,一个穷苦的纤夫唱起了心爱的歌谣,所有的人也都跟着他嚎叫起来,喊声震耳,让你听了浑身直打颤。这时,伏尔加河的流水就仿佛流得更快了,河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直冲云霄!这时,一切的痛苦都像尘土似的随风而去。有时候,大伙儿只顾唱歌了,锅里的稀饭溢出来,那个专管煮饭的纤夫头上就得挨勺把子。玩耍的时候可以尽情地玩,但不能忘了该做的事!”
有人朝屋里探了几次头,叫外公出去,可是每次都被我拦住了,我请求道:
“不要走!”
外公总是微笑着朝人们挥挥手,说:
“再等一会……”
赏析
阿廖沙因把桌布放进染缸遭外公毒打,卧床养伤。后来,外公来看他,向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在伏尔加河上做纤夫时的情形,节选片断即为外公的讲述内容。
片断主要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纤夫拉纤时的场景,一是纤夫们休息时的场景。两幅场景形象而逼真地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俄国纤夫生活的全貌。一方面纤夫的工作是沉重、痛苦、令人无法忍受的。赤脚逆水行船,上有能将脑壳晒得直冒油的太阳,下有又尖又利的碎石子。腰弯得头点地,浑身的骨头格格作响,汗浸得眼看不见路,连跌跤也成了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趁机喘口气。这种场景让人不由得想到俄国著名画家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所展示的纤夫形象。纤夫的生活是沉重而艰辛的,在这里作者坚持了他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不夸张,不想象,全部用白描手法将烈日下纤夫拼命拉纤的步履维艰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后让人动容。但另一方面纤夫们对待沉重生活的态度又是开朗乐观的。休息歇脚时,他们一边煮饭,一边唱起心爱的歌谣,喊声震耳,连稀饭溢出来都不知道。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们没有叹息,没有沉默,而是工作时拼命努力,休息时尽情宣泄。为了显示纤夫们歌声的豪迈,作者用伏尔加的河水来衬托。“这时,伏尔加河的流水就仿佛流得更快了,河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直冲云霄!”白天劳作场景与傍晚休息场景对照来看,俄国纤夫生活的悲惨与对生活乐观开朗的态度就很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这个片断是《童年》全书中对外公为数不多的正面描写中着墨最多的一处。阿廖沙听着外公的讲述,觉得外公成了外婆讲的童话中的人物,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了童话中的大力士,一个人用纤绳拉着一条巨大的灰色货船沿着伏尔加河逆流而上。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外公残暴自私、冷酷、吝啬之外还具有一些好的品质,如果不是当时社会的逼迫,也许他不会变成后来那样一个令阿廖沙讨厌、憎恶的恶人,这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写作借鉴】
从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来看,《童年》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后期创作的特点,如景物描写形象逼真,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全书出场人物众多,却大都个性鲜明,“外祖母”的形象、“母亲”的形象,甚至于凶恶、冷酷的“外祖父”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又不失真实和丰满。另外,笔法凝练而质朴,感情冷静而执著,亦是这部作品的特色之一。作者将广阔浓重的生活画面同深邃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伴随着细腻的对人的心理剖析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既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又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展现出未来的宏伟远景。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后、野蛮的丑恶的现实时,也让人们看到新一代人如何在旧的基地上破土而出,并且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阿廖沙的形象就是这一代新人的代表。整部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一种明快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一思想意义是一般作品所不具备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加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