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梅
非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归纳等能力,考查的范围非常广。在高考的文综考试中,历史的非选择题占50多分,但从考查的结果来看,成绩并不喜人。据调查,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陕西考生非选择题平均得分38.69分,得分率为47.4%。所以提高非选择题的答题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非选择题的能力,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很多报刊上都刊登了许多相关的文章,但大都理论性太强,解题步骤太繁琐,太过于理论化,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以及多次的练习,结果并不理想。
笔者从本校教学环境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解题方法,化繁为简,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且普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解题新思路,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要学会审题,抓有效信息。
好多学生不会审题,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结果。例如,有的考生在答2008年全国卷I第37题第(1)问“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时,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隋文帝设进士科、唐太宗发展科举制度、武则天设武举和殿试、明朝八股取士等,写了一大堆话,就是不答为什么进士科比明经科更能选拔人才。所以说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能否审好题是答好问答题的先决条件。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抓住题目所提供的任何有效信息,可在关键词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如时间、人物、思想主张、原因等,并加以提炼。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系统地回顾自己所学过的有关知识,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确定好时限、内容和思考的范围,组织好相关史实,把握住观点,并将历史现象、时间、人物、思想主张等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中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意义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如果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反之,审题不清或审错了题,就会词不达意,离题万里,造成严重失分的情况。
第二要列好提纲。分点设问。
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基本概括了答案要点,反映了层次关系,所以列好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也为提高答题效率和组织好答案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审好题、抓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明确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根据题意要求列好提纲,分点设问,就可以更清晰、更快捷、更完整地写出答案来,获得更好的成绩。如果没列好提纲就凭着感觉答题,可能出现错答、漏答等混乱现象,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但提纲力求简明,不必过详,自己明白即可。如:19世纪中后期中国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分别开展了什么运动?他们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及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对于这几问,我们可以把提纲列为:
提纲列好后,答案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这样就可以避免错答漏答、颠三倒四等混乱现象的出现。
第三要看清问题。逐一回答。
我经常对学生说,你要搞清楚你的卷子是给阅卷老师看的,所以要了解阅卷老师的心情: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份有条理、有层次、字迹清晰、一目了然的试卷。这就要求我们在列好提纲后针对题目的设问一一作答。有几个问题就答几个问题,一问一答,要层次清晰、逻辑严谨、条理清楚、语句连贯。不要几个问题混在一起来回答。答题必须按问题的提问顺序对应答题,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目,逐一作答,这样既能省时间,又能保证答题的准确性。
第四要稳扎稳打。夯实基础。
无论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首先考生必须具备应有的基础知识,否则任何解题方法都是空中楼阁。要具备应有的历史知识,需要熟知课本的每一个角落,如精读细读教材中的大字,阅读小字、图、表以及框图中所引用的名言与材料等。
第五要坚持训练,逐步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时的,而是贯穿于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我所任教的上一届考生中,高考文综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这一届学生中我继续使用此法,而且逐步改进,争取在今年的高考中再次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