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德
摘要: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其队伍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如何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065-03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91808人,与2006年底相比,增加了22610人,增长33%。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7;研究生专职辅导员3680人,与研究生的比例为1:323,另外还有本专科生兼职辅导员29329人,班主任212851人,与专职辅导员一起共同构成了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
辅导员的角色就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具体来说,实际上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指挥员;第二句话,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第三句话,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三句话的角色定位使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各方面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就进一步提高。在新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承担的责任也更加重大。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学生工作经验,认为选拔、培养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高校辅导员担任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管理、业余活动组织、求职择业指导等各项工作,工作的性质规定了辅导员的选择条件。
(一)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不是合格,首要标准是看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2009年6月13号,温家宝总理在和湖南大学毕业生座谈的时候特别强调,“作为一名辅导员,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懂得做人,懂得奋斗,懂得走崎岖不平的道路,准备克服各种困难”。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辅导员要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做大量的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但根本的目的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良好的政治素质主要是指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辅导员是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的启蒙者、政治上的引路人,首先自己必须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的精神,多读书、多看报、多学习,只有自己充分领会了党中央的文件精神,才不会给学生启错蒙。其次政治立场要坚定,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在为学生讲解大政方针、介绍形势政策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定要能把握方向、破除迷雾,才不会为学生领错路。
(二)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辅导员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辅导员是德育工作者,教育的真正源泉在于爱,辅导员必须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学生,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甘于牺牲节假日和一些利益,放下老师的架子,深入宿舍、教室等活动场所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摸爬滚打在一起,主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属性和专业要求越来越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职业化发展为保障。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工作局面。
业务素质是做思想工作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做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提升自己管理水平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服务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基本技能。辅导员是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具体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必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和技巧,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具有开展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经济资助和心理咨询等日常事务的能力。作为辅导员不关心爱护学生,学生不会信任你;但只有爱心没有真实水平,学生就不能够信赖你。笔者觉得信任和信赖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碰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想到你,找到你能够解决问题,这样的辅导员才能够成为学生的真正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二、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职责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其主要内容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向同学们传达学校会议精神。通过上党课和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等活动增强广大同学对党的认识,有利于鉴定同学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牢固树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
(二)培养合格接班人
大学生是国家的精英、栋梁,是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我们党组织里来,会为我们党增添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辅导员对一些优秀团员进行培养教育,通过严格程序推荐坚持优中选优的标准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我们党组织里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有用人才。
(三)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性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纪律规范如大学生的作息制度管理以及请销假、教寝室卫生、上课等考勤等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有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局面。通过深入了解同学的日常生活,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其的学习发挥促进作用,对其的时代精神发挥激励作用,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三、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
要切实改变辅导员工作临时性、过渡性的态势,建设一支稳定的骨干队伍,必须做好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此,必须结合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为每一位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
(一)打造职业化队伍
引导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走职业化发展之路,鼓励他们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如,开展职业咨询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能力培训和资格认证,遴选优秀辅导员,设立辅导员工作室,着力培养辅导员队伍的“带头人”。同时实施高校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教育部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10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从2008年开始,启动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试点工作,并于当年安排
基地依托的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学校招收了18名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学位。2009年委托10所高校招收了30名辅导员。随着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生的培养,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之路会越走越宽。
(二)推动多样化发展
在校内,制订各种政策,为部分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学术造诣的辅导员转入教学、科研岗位创造条件;将一些既有政策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列为党政后备干部。在校外,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辅导员与公务员、社会工作者等岗位的立交桥,为辅导员多样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广阔空间。
四、培养专家型辅导员
近年来,辅导员队伍来源不断优化,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队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年龄层次逐渐降低,学科背景不断优化,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拥有了较高的起点,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辅导员自我提升发展的意识和要求不断强化。明确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有利于增强辅导员对岗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专业化辅导员,必须具备专业化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只有进一步加大专业化培养培训力度,形成科学的“养用机制”,才能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此,必须从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理想信念、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入手,加强专业化培养,着力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一)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
构建由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构成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其中,岗前培训重在应知应会的通识教育:日常培训重在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技能;专题培训重在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推动辅导员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一研究型”转变;职业化培训重在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国家已经启动了此项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各高校培训了大量优秀的辅导员。从2005年开始,连续举办了18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共培训辅导员骨干3200多人。以后每年教育部都要组织6期的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骨干示范培训班。
(二)建立专业化培训基地
要依托高校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发挥高校的优势和特点,承担高校辅导员不同类型的培训任务。此外,还可在国内外建立若干个学生事务管理培训基地,定期选派骨干参加研修,借鉴其他省市以及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此项工作教育部2007年已经开始尝试,首批建立了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全国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
(三)明确专业化培训内容
根据每个辅导员培训基地的优势和特色,确立不同专题的培训选题和内容,形成专题培训菜单,供辅导员按需选择。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辅导员工作实践,编写培训教材,丰富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项任务当中增设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并在其中专门设立针对专职辅导员的研究项目,鼓励支持辅导员骨干开展科学研究。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类,每年有300万元经费,其中专门拿出100万,面向全国高校辅导员招标,一旦中标以后,每个课题可以得到1万块钱的资助。这样可以鼓励高校辅导员开展专题研究,编写培训教材。
(四)加强专业化培训考核
要完善辅导员的考核机制,实行包括领导、同事、学生和自我在内的全方位评价机制,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发展和待遇直接挂钩,发挥奖惩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明确学时管理制度,规定辅导员培训基地和各高校每年必须开展一定学时的不同类型的培训,辅导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学时的统一培训。实行培训记录制度,要求辅导员参加各类培训时,必须将人手一册的《XXX高校辅导员培训手册》交由培训机构盖章确认,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