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娜 张 雷
摘要实施研究生资助政策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正不断完善,但在其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我国资助政策的正常运行。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以引起更多教育理论以及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资助政策“三助”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
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到现在,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曾经单一资助模式向现在多元化资助模式转变。国外经验渐渐引入中国,我国相关政策在逐步完善。灵活多样的资助政策确实解决了研究生的一些经济困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使资助政策举步维艰。我们应正视其存在并进行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提供借鉴。
1 我国硕士研究生资助政策演变
1994年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办法》及随后相关文件提出改革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发放办法,将普通奖学金与研究生兼任助研、助教、助管“三助”报酬相结合,以妥善解决研究生待遇问题。①普通奖学金的规定是:入学前没参加过实际工作和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时间不满两年者每生每月147元;入学前为国家正式职工,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满两年以上者,每生每月167元;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满四年以上者,每生每月187元;优秀奖学金标准、评定比例等由各学校自定;各校发放普通奖学金时,原则上可按上述标准向下浮动40元,由学校集中掌握。在此政策颁布后,我国才开始渐渐运行“三助”。很多高校的“三助”补助是等额的,除了学校提供的助研补助外,我国现有的研究生资助还有一种形式,即导师给研究生发放的生活补贴。生活补贴是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课题,导师从课题经费中每月拿出一部分来补助学生的。
国家教委财政部在1996年发布了《关于提高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标准的通知》,指出:硕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由原来每生每月147元、167元、187元三档分别提高到200元、220元、240元;各学校对研究生发放普通奖学金时,原则上可按上述标准向下浮动50元,由学校集中掌握,用于提高部分特殊专业研究生的普通奖学金标准、鼓励优秀学生或对兼任“三助”工作的学生发放部分报酬等;切实做好研究生兼任“三助”的改革工作,妥善解决其待遇问题。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全国14所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其中有清华、北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实行改革。试点学校在收费模式改革(公费、自费并轨)的同时,大幅提高资助力度,均设研究生奖助基金。奖助基金的来源为:国家下拨的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导师资助经费、研究生所交学费、以往研究生勤工助学经费、以往拨给导师的研究生指导经费、以往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社会捐赠及学校筹措的其它经费等,如:北大2007年和2008年硕士研究生资助不低于90%;学习两年的硕士生每年学费为1.35万元,学习3年的每年学费为1万元。两年制硕士生奖学金分三等,一等每年2.07万元,每减一级,金额减3600元;三年制硕士生的奖学金也分三等,一等每年1.72万元,每减一级,金额减3600元;助学金是研究生通过参与工作获得的津贴,设大量“三助”岗位,2007年硕士每月助教津贴是800元;助研300元;助管800元。②
2008年3月20所高校成为改革试点;2008年9月增加25所高校改革;2009年9月增7所高校进行培养机制改革。这些学校无公费与自费之分,而是采取奖学金制度,奖学金的覆盖面很高,有的高达100%。可见,我国的研究生资助政策正在稳步完善中。
2 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具体资助方式
出台不同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原因是研究生群体身份的特殊性,有双重身份:研究生不仅是学生,他们往往比大学生年龄大,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思想成熟,有独特的研究意识,更重要的身份是研究者。因此研究生资助的实质是共同参与一些科研项目或参加某些活动而获得的报酬,与大学生资助有本质区别。
现阶段硕士生主要资助方式有:(1)奖学金:a.优秀奖学金,其特点是与学生的成绩挂钩,虽然各校奖学金金额不同,且国家与地方院校差距很大,但目的都是为鼓励学生奋发学习而设;b.普通奖学金,是国家对研究生进行经济资助,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政策;(2)助学贷款,出发点是为解决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问题(贷款金额每人每年不超过6000元,贷款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20%);(3)勤工助学,种类繁多,主要有“三助”、实验室、后勤服务及校办产业的生产活动等,目的是通过劳动得到一定报酬,从而保证贫困学生基本生活保障;(4)减免学费,目的是减缓少数贫困生的学业问题。
3 当前我国硕士生资助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3.1 研究生相关群体资助理念陈旧
清华大学提出,助研岗位及津贴由导师设置并出资,而助教、助管岗位由学校、院系设置,津贴由学校出资。此政策的实施体现了研究生资助的实质,但我国多数院校和研究生本人未弄清这一实质,尤其在助研这方面表现突出。理工科导师经费相对充实,可能会稍微补助学生的助研工作,但文科导师的经费较少,几乎不会补偿学生。每个导师所带学生都要为其服务,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在其观念中还带有传统的师徒关系,导师觉得应为其无偿服务,学生本人也心甘情愿。研究生成为搜集资料,甚至是某一课题的部分分担者。研究生所付劳动不仅得不到报酬,就是为查资料所用的上网费、打印费也得出自学生腰包,这种思想和行为阻碍了助研政策的实施。人们普遍认为对研究生资助是馈赠性质,而非报酬性质。虽然助教与助管会给相应报酬,但多数院校学生的工作量与工资不成比例。若这些岗位去聘请全职人员,其工资比例要高出学生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但许多研究生还把自己定位成一名学生,对工作量的多少与其工资金额比例关心太少,即使学校给少量补助,也愿去做。这些观念是影响资助政策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
研究生阶段不同于大学生阶段,肩负着各种压力,经济上需要一定独立、需要学校提供的各种资助。导师应意识到研究生身份的双重性;学生也应意识到若付出一定劳动,就应得到相应回报。在助教与助管工资制定时,学校应意识到研究生身份与大学生的区别,他们付出的劳动是有差别的,应得到相对等额的报酬。
3.2 地方性院校实施覆盖面不够,而且“蜻蜓点水”
从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办法》到2009年9月50来所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说明我国政府和各大高校都在大力倡导和配合研究生资助政策,但我国改革院校的比例还很小,大多数地方院校未进行改革,而且没对其具体实施作实质性规定。我国地方性院校资助费用的来源比较狭窄、费用分配比较模糊。随着硕士生扩大招生,需要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只能减少资助金额,于是资助力度越来越小。
多数地方院校优秀奖学金数额每年在400-1200元之间,数额较少,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三助岗位少,补助也少,多数在80-200元之间,是一些象征性补助,不能对学生经济困难提供有效帮助,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于是学生可能会通过一些其他途径挣回学费和生活费,如:代课、代家教,甚至去兼职一些科技含量低的工作,浪费学生许多时间和精力,从而无太多精力认真学习,更没时间去协助导师搞科研,影响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3.3 研究生助学贷款政策早已出台,但并无有效实行
地方院校经费有限,不能提供较高奖学金和较多“三助”岗位。于是,助学贷款成为众多地方院校贫困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依托。财政部教科文司和教育部财务司规定: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政府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帮助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所需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学生不需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承诺按期还款,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学生还贷期限为:学生根据个人毕业后就业和收入情况,在毕业后1-2年内选择开始偿还本金的时间,六年内还清贷款本息。
中国实施助学贷款制度将近十年,但并未有效运行起来,不是贫困学生减缓学业压力的第一选择。首先,虽然政策规定不需办理贷款担保,但实质上是以学生个人信用为担保,用将来的收入承担学业中的部分教育费用。学生毕业后银行无法掌握借款人的行动,若借款人不主动还本付息,银行不可能逐一追款,真正承担风险的是银行,所以银行不愿意进行助学贷款;其次,即使贫困学生想用助学贷款来缓解求学压力,但还贷期限短,学生不知未来工作如何、收入多少,所以在贷款过程中担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而且办理手续繁多,最后望而却步。
担保实体的不可靠性以及还贷期限短是造成我国助学贷款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必须要有可靠的担保实体,而且要相对延长还贷期限。
3.4 资助改革后部分高校师生关系显有异化倾向
在美国,师生关系非常功利化,学生把导师称为“老板”,他们帮导师做课题,导师给他们发工资。研究生资助改革后,我国部分重点高校开始实施导师资助制,学生对导师的依赖性加强,意识上可能会产生某种依附关系,于是有走美国师生关系模式的倾向,这样的商业交换淡化了师生情分,使其关系异化。
导师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但对其它领域的研究相对欠缺,若学生“依附”于自己的导师后,他与本专业其他研究方向老师的交流会减少,甚至与之隔绝,这样他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问题,只有某一领域的深度,却缺少必要的广度。
导师与学生应有共同的学术追求,而不是单纯的金钱关系;学术不分门第,所以学生在与自己导师交流的同时,也应注重与其他老师的沟通。
3.5 资助资金来源狭窄、资助金额有限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贫困学生急剧增长,于是需要资助的费用越来越多,但是我国资助金额来源狭窄、单一,资助金额有限。我国资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拨款(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和学生奖助基金),其次是学校自筹经费。虽然偶尔会得到个人、企业和社会等的资助,但是并没形成整体氛围。缺乏企业各界以及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强有力的支持,这是我国研究生经费匮乏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拓展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渠道,保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我国资助政策在逐步完善,且在运行中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我国政府和高校都在致力于加强此运行机制,而这一运行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