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文
[关键词]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a)-070-01
2007年6月~2008年10月,我们CCu病房有67例心律失常患者静脉使用胺碘酮时,发生静脉炎,现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7例,男47例,女20例,年龄38-81岁。应用胺碘酮注射液3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持续静脉滴注,24h总量一般不超过1200mg通常剂量为600-900mg,时间为3-5d,最长不超过1周,均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静脉炎,表现为穿刺点局部皮肤疼痛,有红和(或)肿,灼热或延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有的出现硬结。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将静脉炎分为3级,其中1级44例。2级19例,3级4例。
2原因分析
2.1药物刺激性较强
盐酸胺碘酮pH值偏酸。静脉应用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超过了血管缓冲的应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易发生静脉炎。
2.2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一次性头皮针静脉穿刺时没有按要求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消毒范围直径5cm,留置静脉针穿刺时消毒范围没达到要求的8cm。穿刺时皮肤消毒不彻底仍留有污垢。留置针使用时用透明胶贴固定,局部皮肤汗液挥发不出,胶贴更换不及时造成污染等可产生细菌性静脉炎。
2.3穿刺血管选择不合理
选择过于细小的静脉。该酸性药液对细小静脉的刺激性较大易发生静脉炎,且留置浅静脉套管针时血管管径越小,其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如二者合一更增加了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选择下肢静脉输液,因为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易形成静脉炎。
2.4药液外渗
药液外渗对血管壁有伤害,容易引起静脉炎,加上胺碘酮有刺激性更增加了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引起药液外渗有如下几种原因: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可造成药液外渗;输液过程中针头移位致使针头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造成药液外渗;穿刺后未见回血或回血不畅,不想再扎一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实际穿刺不成功导致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各种原因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如感染、血管内皮受损、静脉压增高等等,致使药液外渗。
3护理措施
3.1减少引起静脉炎的不良因素
严格无菌操作,遵守技术规范,以防造成污染。多选择上肢血管,尽量选用较粗、弹性好的血管穿刺。缩短静脉用药时间尽早给口服药。避免反复多次穿刺,确定穿刺成功输入通畅后才能继续给药。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局部如有药液外渗、红肿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2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用胺碘酮前向患者介绍其作用与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取得其配合,增强患者的防护意识,减少药液外渗。当发生了静脉炎引起局部红、肿、痛等不适及肢体活动受限时。要倾听患者诉说并安慰患者,指导其抬高患肢,向其讲解局部用药的有效性,消除紧张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3.3局部护理
对红、肿、硬症状较轻的患者可用0.25%洁尔碘棉球擦拭局部皮肤每天3次,症状会自动缓解。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单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利用其高渗作用,促进局部组织水肿消退;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治疗外周静脉炎疗效好,治愈时间较单用硫酸镁明显缩短,马铃薯有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用马铃薯可以治疗胺碘酮所致的静脉炎。用如意金黄散外敷,用宽胶布固定,中药如意金黄散有清热解毒、活消肿的功效,且早期应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