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阁琳
摘要:自从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格局一直是东强西弱。经过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加工贸易呈饱和态势,在这些区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加工贸易并不发达的中西部内陆地区正在逐渐成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选择地。
关键词: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5-0015-03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稳定增长,跨国投资持续升温,国际资本普遍看好中国,中国已经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沿海地区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开始面临瓶颈,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据了解,仅珠三角地区就有2万多家企业即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到2010年,仅粤、沪、浙、闽4省需要转移的产业产值就达1.4万亿元。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便捷途径。日本、亚洲“四小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分别在前三轮承接产业转移中得以迅猛发展。目前正在进行的、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甚至东南亚国家的第四轮产业转移,也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一、转移背景
中国东部沿海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地区是世界加工贸易的中心,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在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2.6%,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是国民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东部发达地区生产要素容量趋饱和及成本增加的双重动力,推动企业向资源供给更充裕、供给价格更低的地区实行产业转移。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集中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已显示出两个趋势:一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向内地、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二是原有的加工贸易如何进行行业结构的调整,即逐渐向高附加值的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等产业的转化。加工贸易产业的区域性转移和调整是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选择。
我国加工贸易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加工贸易区域格局的发展变化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另外,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沿海地区运输成本较低、信息便利,所以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而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都存在较大差距。据海关数字统计,2007年,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北京、辽宁、天津等九省(区)的加工贸易出口达2745. 2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96.99%,其中,广东出口达1531. 9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51. 8%。同年,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最好的四川省,加工贸易额也仅为广东省的1/76。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我国产品低成本的优势下不断消失,因此,应不失时机地将有些产业向西部转移。由于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富集、劳动力丰富的相对优势,中国的资源性加工产业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对国内资源和资源加工产品的需求,将促使上游加工产业链条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并为该地区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开辟新的途径。另外,我国可以利用与印支各国的地缘优势,通过投资将国内过剩的纺织业等边际产业转移到越、老、缅等成本更低的国家的出口开发区,其制成品可以从这些国家向北美、欧洲、日本出口。这样既使印支成为我国资本品出口市场,又使之成为我国制成品出口基地,这样既可以部分缓解贸易摩擦,形成对我有利的对外经贸关系,又为我国21世纪市场多元化打下基础。
加工贸易中无论是来料加工或是进料加工,都是对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的加工和装配,成品出口的贸易方式,在这种模式下,成本价格的竞争是其主要的竞争方式。而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加工贸易聚集区,经过多年高速增民,其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加工贸易赖以发展的要素成本上升了。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
改革开放之初,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跟全国其他地区相差并不多,举例来说:1985年,全国工资水平为1148元,广东为1393元,江苏为1135元,河南为1015元,陕西为1122元。广东比河南高37%,比陕西高20%。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7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处在较高的产业梯度上,劳动力成本上升。2007年,东南沿海平均工资为8379元,中部地区为5271元,西部地区为6173元。东南沿海平均工资比中部地区高59%,比西部地区高35. 7%。其中,广东平均工资为9698元,比河南高85. 6%,比陕西高85.1%。
(二)土地成本上升
近年来东部沿海人均土地而积一直在减少,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以广东为例,1990年广东每万人土地拥有量为28.7km2,1996年为25.9km2,2003年为20.7km2。计算发现,1990~2003年广东每万人土地拥有量下降了约8km2,年均下降约0. 61km2。据相关统计,到2006年,东南沿海、东北及北部沿海、中部和西部等四大经济区每万人土地拥有量分别为:21km2、36km2、54km2和172km2。可见东南沿海的人均土地拥有量最少,而近一年来,其土地价格却上升了1倍左右。显然,土地在东南沿海已成稀缺资源,随着土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其土地成本必然上升。
(三)自然资源成本上升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资源比较匮乏。据统计,2003年东南沿海地区已探明的铁储藏量占全国4.2%,石油储藏量占全国1%,煤储藏量占全国1%,天然气储藏量占全国0. 2%,这其中,浙江、福建几乎没有石油和天然气,而上海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几乎全部依靠其他地区的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供给不足而需求旺盛,自然资源成本必定上升。
我国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是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靠廉价劳动力挣取加工钱。因此,随着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成本的不断上升,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成本也随之上升,而加工贸易的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这使一些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发现,尽管他们占有的市场越来越大,而企业利润却越来越小,甚至处于盈亏的临界点上。受利益的驱动,活跃的资本必然向外扩张,到相对欠发达地区去获得最大回报。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转移已成必然之势。
二、转移现状
(一)转移目标
中国东南沿海在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初现规模,加工企业的价值链不断拉长,技术含量提高,已经开始参与相对高层次的生产环节。相应地,这些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也开始上涨,起初吸引外资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开始变少。其他通过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国家通常采用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的方式,将不再具有优势的生产环节移出本国,以集中优势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生产环节。然而我国西部正在开发的地区劳动力资源仍然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而地域广阔。将加工贸易向西部转移是延续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西部欠发达的地区也需要各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式进入。加工贸易在东南沿海成功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因此将加工贸易引入西部地区也有利于促进西部发展。
当地政府可以制定鼓励引进加工贸易的政策,吸取东南沿海开展加工贸易的经验,为加工贸易在西部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东南沿海可以集中力量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现东西互补,在国内实现生产环节的分工,不仅简化了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加工贸易的烦琐手续,对我国资源优化配置也是非常有益的,一举多得。由于低层次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替代性很强,并且国际竞争如此的激烈,中西部地区出口产品需要支付很高的运输成本,所以中西部地区在发展加工贸易的策略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替代性小、高附加值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与此同时利用东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经验应该优先考虑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增值率高的加工贸易产业。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形成了一大批东部地区所无法替代、仿造与迁移的独有资源。在对这些独有资源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产业就具备了西部特色经济的基本特征。应当说,尽管有些独有资源由于种种情况还难以形成比较大的经济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中西部独有资源对特色经济的支撑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
(二)转移特征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得对外开放之先,抓住了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产业转移的机遇,依靠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特殊措施,大力发展对外加工贸易,融入了加工贸易全球性区域格局之中。
然而,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要求,沿海沿边地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整个内陆省份,中西部地区,也要积极利用国际要素结合自己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因此,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及加工贸易区域格局演化规律决定了我国加工贸易区域格局的战略性转变过程中将出现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将更上一层楼。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地区一直并将继续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以先进技术为主体,高新技术为向导的发达经济地带,增强参与高水平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随着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辐射和带动整个东部地区产业层次的提高,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并形成集加工制造贸易,航运、金融、信息和高新技术开发为一体的技术档次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群。反过来又将促使加工贸易发生质的飞跃,可见政策的取向与加工贸易区域与产业格局演化的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第二,在加工贸易演化过程中,加工贸易区域格局由沿海沿边地区向内陆地区推进是一个自然的经济过程。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内容,理应包括广大中部地区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沿边地区的地带差距。为此,我国加工贸易区域格局向中部地区推进又一次体现了政策取向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吻合。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推进的大趋势,毫无疑问将掀起我国中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新的篇章,并加速我国加工贸易区域格局的进一步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其加工贸易发展产业必须向更高级迈进,而过去的较为“落后”的传统产业加工贸易将会向中部地区转移,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劳动力优势,资源优势等。而将来中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也发展到一定程度,向更高层次迈进时,又可以将这些“落后”的传统产业加工贸易进一步向西部不发达地区推进,从而依次实现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区域梯度转移。
三、转移路径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不仅在加工贸易上,而在总体上存在很大的梯度差,结合区域经济学中梯度推移理论,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最好途径是梯度推移,可以循经济梯度进行转移。先将加工贸易转移到中部地区,并培育该区域的产业增长极,扩大转移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效应,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转到西部地区。这样加工贸易步步深入,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形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产业转移浪潮,既延长了产业寿命,又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评价外资政策和发展加工贸易的成效必须要与产业结构的是否提升相联系。国际上通常以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衡量判断一国加工贸易对该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作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是指加工贸易出口值与进口值之比,即:
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值/加工贸易进口值
加工贸易增值率反映生产加工环节的附一加值程度。若加工贸易的链较长,即所需零部件和材料可由国内生产供给或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较高,则该增值系数较高,反之则低。因此结合加工贸易增值率可大致判断出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引进质量和对产业结构提升的力度。
资料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值率变动徘徊在1. 2~1. 29之间,并有下降趋势。1995年后呈现小幅上扬态势,到1998年达到1. 524,但比值的上扬也只是有限的、小幅的,并不明显。1998年后,加工贸易增值率并未提高,而是徘徊不前。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和组装的发展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加工贸易对国内,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对经济的贡献有限,而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会逐渐失去发展后劲因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大。
研究表明,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增强加工贸易关联程度,延长加工贸易国内生产链。这对于提升产业结构有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一环节应首先在东部加工贸易较成熟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势必会产生中间产品的采购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进口中间产品,那么中国永远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加工场所,无法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加强中间产品的“本国采购”,相应的就需要建立生产这些中间产品的配套企业,弥补国内产业链较短,不能很好地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的不足。配套企业的建立可以在东部,也可以在中西部,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向具备条件的西部中心城市转移。一些西部中心城市,比如重庆、成都、西安,依托当地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因势利导借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链中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跨国转移的机遇,积极吸收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迅速的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当地技术密集型产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在积极推进我国加工贸易技术升级的同时,认清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我国还有相当生命周期的事实,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廉价劳动力,为迎接东部沿海地区和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做好充分准备。通过为东部沿海企业作配套生产或直接生产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以达到增加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增民、社会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迈克·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
[3]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M].中华书局,2002.
[4]陈刚,刘姗姗.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明[J].当代财经,2006,(10).
[5]巴春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4,(7).
[6]刘艳.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J].改革,2004,(6).
[7]任太增.比较优势理论与梯级产业转移[J].当代经济研究,2001,(11).
[8]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2,(5).
[9]程建国.中国地带差距与中西部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