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捷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最初的地球日选择在春分节气,这一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昼夜时长均相等,阳光可以同时照耀在南极点和北极点上,这代表了世界的平等,同时也象征着人类要抛开彼此间的争议和不同,和谐共存。很多国家都有庆祝春分节气的传统,早期联合国也在每年的春分举行世界地球日的活动。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在美国各大学举行演讲会,筹划在次年的4月22日组织以反对越战为主题的校园运动,但是在1969年西雅图召开的筹备会议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将运动定位于全美国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草根运动。1970年4月22日,美国各地总共有超过2000万人参与了环境保护运动,这次运动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组织环保活动成为一种惯例。在美国,地球日这个名号也随之从春分日移到了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题也转而更加趋向于环境保护。
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虽然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没有统一的主题,但“只有一个地球”始终是它的总主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2005年11月22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08年定为“国际地球年”。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39周年)。
过去的100年,全球气候出现显著变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1906年—2005年平均温度升高0.74℃),并伴随海洋温度升高、冰雪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现象。1998年至2008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年份区间。
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继续凸显,大气冷暖变动频繁强烈。中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刚刚开启的2009年,三月份华北地区温差上下30℃(最高29.5℃,最低-1℃),展示出大气冷暖变动的大起大落。中国已经连续经历12个暖年,2007年年均气温10.1℃,成为有系统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从1986/1987年冬季至今,我国已经经历21个暖冬;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春季物候期提前2-4天,北方干旱南方洪涝加重,等等。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素。而上述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缘由,可能90%是人为活动所造成。
全球环境问题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紧密相联。同时,粮食问题、能源问题以及金融不稳定等更加波动起伏。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协调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新的一年,各个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继续向前迈进。与此同时,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规模继续加大,对于自然资源的质量预期逐步提升,相应的生产能力继续扩张,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更为紧迫,人们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有待变更,发展方式转变更需创新。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规划与行动必须积极推进,保护好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生存的惟一家园,必须脚踏实地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