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障碍及对策

2009-06-20 03:11吕会芳
现代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探究性环节探究

吕会芳

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众多教师纷纷尝试设计,但随即发现对于初中的课堂却难于真正实施,总有“学生无处下手”的感觉。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的因素来说,如教师是否设计合适的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否保证探究时间和空间;探究过程是否进行合理的指导等等。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有没有良好心理素质,有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没有良好的相关学习能力等等。本文着重研究几点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障碍及对策。

障碍1 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的差异

当前初中学生学习的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有些部分脱离了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感觉数学比较枯燥乏味。有些学生目的就是考高中考大学,有的随波逐流,还有的就是在帮家长学,帮老师学。因此一部分学生拼命用苦读、苦练来实现自己和家庭的愿望,在学习中沉浸于题海战术之中,不愿意花时间去提出问题、去创新;有的学生只知道玩。而教师的教学目的则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索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这两种目的上的差异是制约着教学过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和老师都要重视过程性学习,要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的乐趣,而且让已经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数学知识和体验上升为科学结论,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同时教师应结合每年中考试卷的特点、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学生的疑虑,帮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人人都去思考、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创新。

障碍2 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和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差异

探究性学习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地、生动活泼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符合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潜在能力.但有些学生基本功不太扎实,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是制约着探究性学习教学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

因此,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性教学时首先应选择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操作性较强的课题,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起点,以低起点保证课堂上各个层次学生操作的可行性;其次是对于某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定理课应更多地运用“直观化”原则,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的运用学生身边的学具、器材动手实践,适当地应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抽象,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这样基于“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的师生双边活动可以比较自然地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逐渐减小初中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障碍3 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差异

1.在引入环节,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过于平淡,不足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果能将同一情境发挥有些不同的功能,或者发挥一些人文素材的教育教学价值,可能会更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在引入环节教师注意到了新颖性和趣味性,并且也恰当地设置了悬念,但在教学的主体环节未适时的再一次或几次设置悬念,借以强化学生的积极性。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课的时间,一节课前1—15分钟学生的兴趣呈上升趋势,15—25分钟能基本保持,以后便呈下降趋势(基础较差的学生注意力相对更短)。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地多次设置悬念,或者以鲜艳的色彩,或者以空间的直观图形,或者以运动变化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兴趣能得以保持。

3.在教学的主体环节,教师多半能考虑到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注意到学生主体思维的发展,但由于考虑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教学的进度,往往本能地排斥和压制“异己”思路,想尽一切办法,将学生的思路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上引。实际上,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无论教师教案设计得多么完美,总会出现与老师的思路不相吻合的情况,又由于基础较差的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领悟能力也较弱,出现思维的闪光点不容易,如果其思路经常受到老师的排斥,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探究兴趣。同时学生回答不出,老师极易自问自答,将“过程教学”异化为“结果教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积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求完美,但求过程,真正让学生去探究和创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在结尾环节上,教师未采取有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复习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规做法是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内容,或总结思想方法。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初中的学生来说,如果在结尾只是总结抽象的东西,势必会让他们感到空洞乏味,尽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学生兴趣的激发。但是,无论多么有趣、多么精彩、多么有创意的课,总有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他们的懒惰往往战胜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决心,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出知识探究者和发现者的位置。

解决这个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每节课安排形成测试这一环节(时间可安排在该节课结尾或下节课开始的前几分钟,但为了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测试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让学生及时获得成就感,这就可以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心理战胜他们懒惰的一面,从而达到保持学生兴趣的目的。

猜你喜欢
探究性环节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