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羽
2009年初,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长期从事农业问题研究的尹成杰,出版了新著《粮安天下》。这部研究粮食问题的著作,内涵丰富,分析深刻,材料翔实。在其开篇,作者就提出了一些备受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问题——为什么粮食海啸袭到中国却黯然消退?中国手中之粮来自哪里?
为了进一步解答这些问题,也为了探求中国粮食储备对粮食安全的意义,本刊记者对尹成杰进行了专访。
中国报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问题尤为重要。在全球粮食危机的时候,有人表示过担忧,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尹成杰:这种担忧可以理解。我们拥有世界20%左右的人口,但只有世界9%左右的耕地。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应该看到,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依赖粮食进口,决不能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
正因为如此,我国长期坚持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方针,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切实提高粮食有效保障能力。2008年,粮食在连续4年增产的基础上,又赢得一个特大丰收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我国在粮食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做到手中有粮、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稳定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因此,与全球粮食危机的暴风骤雨和国际粮食市场吃紧相比,中国显得从容许多,中国粮食供求平衡。这种从容背后是一种底气,中国拥有10000多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储备远远高于粮食安全警戒线。可以说,中国手中有粮,供给充裕;中国政府手里有粮,应对从容;中国人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中国报道:是否可以说中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在于“手中有粮”?这主要来源于哪里?
尹成杰:可以这么说。粮食生产及其产量是一个政策制度、生产者行为、资源供给和气候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和产物。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述就是,手中有粮=耕地淡水资源+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国家储备+农户存粮。“手中之粮”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方针,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保证;二是强农惠农的农业和农村政策,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及一系列扶持粮食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带来粮食丰产增收;四是健全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五是农村传统的农户储粮。我国在粮食生产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手中有粮、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报道:您提到的以上五个方面,两个都涉及粮食库存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粮食库存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
尹成杰:实际上,粮食危机的实质是供给与价格问题,粮食库存对这两个方面都有影响。从全球来看,当前世界粮食库存量和消费量的比值下降,粮食库存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降低。因为一些国家出现了粮食的年消费量超过同期的粮食生产量,造成粮食供求紧张,为了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不得不动用国家粮食储备。
目前,世界粮食库存量经过8年的持续下降后,2007年降至4亿吨左右,这是近5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是引起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发世界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2008年世界粮食库存有所增加,但全球粮食供求趋紧、一些国家缺粮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次世界粮食危机反映出世界粮食生产、储备及相关能力建设上的问题。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疑虑粮食库存与消费比18%的安全线对维护粮食安全的可靠性。
对于日益刚性增长的粮食需求来说,无论粮食生产发展到哪一个阶段性水平,都必须有相应的粮食储备。各国应从国情出发,深入研究粮食储备政策和措施,建立科学、安全、可靠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中国报道:中国的粮食库存在一个什么水平上是安全的?
尹成杰:近些年来,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大大高于国际上公认的安全线。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国家储备粮库储备达到较高水平,粮食库销比达到35%左右。我国现有15000万-20000万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倍。尽管2007年国家为满足市场粮食需求、稳定市场粮食价格,加大政策性粮食销售力度,适时在粮食批发市场投放国家储备粮,使得国家粮食库存略有下降,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完全可以保证市场供应。
中国报道:您在《粮安天下》一书曾多次提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储备格局”。您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国特色”?
尹成杰: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人口众多,城市人口规模大,乡村人口多而分散,粮食需求具有放大效应,粮食供给保障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基于这样的国情和粮情,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手中有粮,始终把手中有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条件,坚持做到以产供需、以储保缺、以丰补歉。从防范特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出发,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粮食生产体系、储备体系、供给体系,形成并保持自有的、有效的粮食供给和保障能力。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国有库、库有备;市有集、集有粮;户有仓、仓有米”的粮食储备流通格局。
中国报道:我国粮食储备的历史悠久,目前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尹成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家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建立粮食风险基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储备。中央粮食储备垂直体系进一步健全,储备制度不断完善。国家不断增加投入,新建了一批粮食储备库。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各地都建立了地方粮食储备。初步形成了中央、省级、地县级三级储备体系。2000年1月,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从体制上保证了中央储备粮管得住、调得动、用得上,提高了储备量的调控效率。除此之外,我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粮食仓储技术不断创新,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中国报道:您曾引用数据说,我国有60%的粮食储藏在农户家中。为什么历次全国粮食清仓查库行动主要侧重国有粮食企业?
尹成杰:我国一直倡导“藏粮于民”。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农村几乎家家储粮,根据调查,大约占我国粮食储备的60%。可以说,这一部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由于农村农户有足够的存粮,所以当市场粮食紧张、粮价上涨时,农民一般不会去抢购粮食;当粮食丰收市场充裕时,农民除了正常售粮外,不会大量抛售粮食。这对稳定我国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粮食出现紧张的时候,农民消费一般可以通过自己储备或少部分国家储备解决,而城镇居民消费主要依靠国家储备粮。因此,国家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历次检查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国有粮食企业。
中国报道: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对于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储备机制来说,客观上是否也需要进一步改革?
尹成杰:国家粮食储备体系,是各级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主要手段和物质基础,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当前看,还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提高应对国内外粮食市场变化的能力,更大地发挥储备粮在宏观调控中的效率和作用,进一步理顺储备体制关系,建立完善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协调机制,加强地方监管,提高储备粮食质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贯彻实施,将为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