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义
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了民族性格,影响了民族心理,增长了民族智慧,为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打开了一扇窗户,更由于它在最小的面积上凝聚了最大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信息,因而,文学阅读也就成为一个人构建精神家园、创造诗意世界的最重要的活动。然而,当今社会,金钱消费及其快乐享受成为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对于刚刚从应试教育怪圈中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更容易迷失方向。于是,帮助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因此,引导广大大学生重视文学阅读,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乐趣,应该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文学阅读的现状
文学经典受冷落。调查结果表明,在电视、网络流行的今天,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文体是民间文学故事和小说,自觉选择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在大幅度减少,不少大学生认为“生活压力这么大,哪有心情看小说”?偶尔看一些文学作品的人,则大多阅读社会反响较大的通俗文学和报纸连载。甚至有些大学生除了上课和应付考试,上网、听音乐、交友是他们的主要业余生活。吉林大学的一位教授做过统计,在其学校图书馆的记录中,在所借出的图书当中,实用的生活知识类图书占了绝大部分,其次是时尚文化娱乐类,然后是经济类的,而那些经典之作却受到了冷落。
歪曲“经典”。歪曲“经典”,即由对“经典”的随意解读而造成的有悖于文本原创意义的错误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及其厚重的人文内涵,为读者的个性解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阅读时理应有个人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真理再向前迈一步就会成为谬论。因此,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在探求文本原创意的基础上再去进行个性解读,否则,就很容易只抓住文本的皮毛,而将“经典”歪曲甚至是篡改。对文本经典的严重歪曲,会误导学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成因透析
升入大学后的郁闷和迷茫。升入大学之后,学生的身心虽然得到了放松,但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唯师命是从”的习惯一时间却难以改变。中学时代的紧张生活,使学生的视野变得十分狭窄,文学阅读的空间被无休止的训练题挤占,单一而枯燥的应试模式使学生的心灵失去了自由。可是,当升入了大学之后,心灵真正得到了自由,而学生却又在“自由”面前不知所措,于是,“郁闷”就充斥了他们的生活。“郁闷”一词反映了大学生缺少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心灵空虚,而行为上又找不到积极有效办法的消极状态。
文学生态的失衡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各种思想也席卷而来。如今,社会异常喧嚣,文学环境也日趋复杂。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夏康达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撞击,各种思潮席卷翻滚,整个文学环境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面对社会的转型期和这个喧嚣的时代,有些作家却失去了自己的定力,盲目地跟风乱跑。诸如‘低龄写作、‘欲望写作、‘身体写作等文学现象纷繁芜杂,越演越烈。”文学创作出现了消费化和时尚化的倾向。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这种倾向一味追求规模化,使文学创作出现了低俗化的趋势,从而造成了文学生态的严重失衡。
网络和图像的巨大诱惑。图像、网络文化的兴盛挤占了文学生存的空间,以声光为媒介的现实文化资讯传播形式进人了大学生的“阅读视域”。尽管这种形式“具有特异、近乎神奇的文学表现功能”,但是,由于“创作者没有经过专门的培养,出版没有经过专业的审核,书写只是随意简洁”,因而,“写作的随意性和粗糙性也就显而易见”。如此,文学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也就日益弱化。与此同时,频繁地接触电子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过于依赖图像获取信息,而不习惯通过阅读文字获取知识并进行思考,从而厌恶阅读。
文学的特性和阅读的肤浅化。传统的文学极为讲究语言艺术与修辞技巧,追求语言表达的“陌生化”效果,在语言描述与对象世界之间。语言表达与意义世界之间,或者说在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通过“陌生化”造成某种阻隔,从而形成一定的“距离”,由这种“距离”便又形成相应的艺术张力。因此,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和深刻的意蕴,读者只有通过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到。而当代大学生浮躁的心态使得文学阅读成为一种纯消遣性、娱乐性的阅读。至此,文学的消费功能和娱乐功能完全取代了教育功能。
贴标签式的文学教学。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直觉洞察了人性的内在需求与现实的功利物欲之间的冲突,从而为人类精神的全面发育、为人类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普降雨露、灌注生机”。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就是用别人的故事来补充自己的经历,用别人的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它可以使学生“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欣赏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在与智慧之人对话,是在精神家园进行心灵的旅行,是在与“真、善、美”契合。就在这“对话”“旅行”和“遇合”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思想得以锤炼,智慧得以提升。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先生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人“重温人性的温馨与美好”,可以让人“窥探人性的黑暗和深刻”,可以让人“遐想、励志、憧憬和寻找生活勇气,人生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几乎都可以在文学里得到满足”。人所需要的精神家园,唯有文学才能给予。而“经典”作为蕴藏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启迪读者心灵的因子和展示文本艺术意蕴的精彩之笔,它可以在读者心里树立“导向标尺”,且一旦被学生领悟和把握便会对其起砥砺作用。而贴标签式的文学教学,则将那些能够启迪人的智慧、滋润人的心灵的美的因子消减殆尽,使得本来具有鲜活灵性的文学作品变得毫无生机和活力,也使得学生没有快感可言。
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应对策略
教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想真正改变目前大学生文学阅读的状况,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要“操守最基本的职业伦理,应该拥有独立探索精神,以经典型的文学标准融入新作品的推介,激活教育主体对文学的感觉和感情”。“要把文学教育当成职业伦理,并将用心地实践于教育环节”。
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没有阅读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大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每位学生的生活方式,大学人文教育最重要的路径就是阅读。在国外,美国大学生每周的阅读量为500页到800页,而在我国,大三的学生每周的阅读量不满300页。文学素养的高低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而文学作品是一种长期积淀的结果。所以要想使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就必须大量阅读、深入研究,形成对文学的敏锐感知力,去真切感受作家创痛时的呻吟,愤懑时的呐喊,欣喜时的欢歌。
重视文学作品教学。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含蕴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等,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使他们更好地把握美、追求美、创造美。要用我们对作品的感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对人的终极关怀,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陶冶,从而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帮他们涂好生命的底色,以便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日后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苦难和不幸。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人的生存不能没有心灵情感的安顿之所,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人需要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有诗意。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才会感觉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特别是大学生,他们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要想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立足,首先就必须学会缓解压力,而缓解压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文学阅读。因此,提倡和引导大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