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喜
高中生物必修与选修中所涉及的有关显微镜的内容有:1、脂肪的鉴定。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3、观察细胞质的流动。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5、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6、观察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的结构。7、测细菌的细胞数目。
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知识拓展
1使用
(1)取镜与安放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一
(3)低倍镜观察
把所要观察的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高倍镜观察
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2知识拓展
(1)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数×物镜放大数,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2)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范围越小,视野越暗;所以在用高倍镜时,必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他部位,并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从而使物像明亮清晰。
(3)观察任何标本先用低倍镜观察。
(4)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5)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下方如何移动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
二、细胞质的流动(整个过程均为活体)
1细胞质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随着细胞质基质的运动,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等细胞器也会运动。细胞质的流动受细胞的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增强细胞代谢作用的因素,如适宜的光照、温度、PH、生长素等,都可以促进细胞质的流动。反之,不利的环境变化和某些化学药品,如麻醉剂等,则可抑制细胞质的流动。2实验材料最好用黑藻幼嫩的叶片。注意必须选活体材料,且要典型的,不同的植物细胞质流动速度是不同的,而实验时间有限,加之人眼在观察显微镜时也会疲劳,因此必须选细胞质流动速度较快的植物,并且在观察前,最好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进行观察,因为此处水份供应充足,容易观察。3为了提高细胞质的流动性可以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分钟、提高水温(20-25℃),切伤一小部分叶片。4观察的材料要始终浸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水分过少时要及时添加。5细胞质可朝一个方向流动,也可朝不同的方向流动。6细胞质流动与新陈代谢有密切关系,呼吸越旺盛,细胞质流动越快,反之,则越慢。
三、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先活后死)
1材料用洋葱根尖。2步骤: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压片。3取材时应取根尖2-3mm,现做时不用固定,反之需固定,用一份冰醋酸与三份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配制固定液。4解离是为了让细胞相互分离,时间过短,细胞不易压散,时间过长,细胞容易被压碎,影响染色。5漂洗时用清水就可,约用10分钟,目的是洗去材料中的盐酸,以利于染色。6染色主要是使染色体着色,用0.02g/mL的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分钟。7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容易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压片压到使标本呈显云雾状效果最好。8观察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排列紧密的正方形细胞(分生区),再注意找正分裂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高倍镜。9观察到的间期数最多,中期最少,因为间期时间最长,中期时间最短。
四、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整个过程均为活体)
1最常用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细胞液中有紫色的花青素。2一般用的分离液为30%的蔗糖溶液,若用甘油或硝酸钾溶液,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3试剂浓度影响质壁分离的速度,浓度越高,速度越快,但若过高,细胞因过度失水而死亡,无法复原。蔗糖溶液随浓度从5%-30%递增,分离所需时间渐短,当浓度为60%以上,一般不能发生复原。4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首先从角部出现分离,最后原生质层缩成圆球,这与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