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胜利
“教师讲也滔滔,学生听也默默”,课堂“讲风”仍热,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三分析讲解,四主题思想,五写作手法……程式化的套路依旧死死的束着多数教师的手脚,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那么,冲破旧的语文教学模式,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突破口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科学地设计问题。
由于人类的思维或者说求知欲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必须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呢?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得出结论:一是必须有价值。它应该有指向明确、综合性强、思考量大的特点。二是必须适度。理想的提问应该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首先,科学的设计问题,就要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任务。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书堂站)战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在提出这个问题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按敌我双方的地形、作战前准备时间、投入的兵力、使用的武器等方面,找出有关说明并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这样,学生聚精会神地默读寻找起来。这时候的学生,一方面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有从客观事实上看到敌强我弱的态势对比。
当学生完成了解答这一问题的任务以后,我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胜利?从课文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教师在这样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并要求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上。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绪论:松骨峰战斗我志愿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武装起来的我军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战斗结束后,我军首长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壮烈牺牲的种种体态,就是志愿军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的具体表现。
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我们自读课文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很明显,这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用朗读来表现情感的能力。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样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文的教学,同样是在讲解松骨峰战斗这一故事,有一位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时,却是这样提问的:在松骨峰战斗中,美国鬼子人数多不多呀?美国鬼子用什么武器呀?……如此等等,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学生齐声叫喊做出回答。这样的提问,问题本身不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从而问题本身没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
其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发问的角度,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或避开“陡坡”,迂回前进。
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重(即问题性水平高),但也必须有一个弹性限度。不能高到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智力操作任务那种程度。问题性水平的高,应高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来说,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智力操作难以启动,到头来是徒劳无益。以适应学生的智力操作水平。比如,在《口技》一文教学中,我曾在总结时提出问题:“这篇文章采用什么写法?”但学生却面面相觑,显然被这种问法难住了。我看到这种情况,迅速改变提问角度,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1、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二至四节):2、这几节除口技表演内容外,还写什么?(听众的反应);3、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口技表演的内容)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到这个时候,再回到原先的问题,学生纷纷抢答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一定要适度,而且要富有艺术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