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师讲课导入很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然而,万事开头难,如何才能使学生一下子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不同的课程又该如何导入呢?笔者想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联系相关教学实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文章题目导入法
很多文章,题目就是最好的导入切入点。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看到这题目,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烛之武是谁?他为何要去劝退秦师?他是如何劝退秦师的?根据题目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导入新课,学生自然就有兴趣来解答这些问题。那么我们的任务也就是和学生一起来解决这些疑问。又如选修教材中《送李愿归盘谷序》也可由题目巧设导语:谁送李愿归盘谷?盘谷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何要去盘谷?这样以题目导入新课,非常自然,而且这样的导入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专题整体把握导入法
苏教版的教材非常重视专题的整体性以及板块之间的紧密联系性。那么在教学时便可抓住专题特点进行导入设计。例如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可以先由学生读专题导读,初步了解整个专题的内容,然后学生通过目录便可看到,这一专题所写的既有伟大的人(屈原、文天祥、林肯),也有平凡的人(激于义而死的五人、靴匠、老王)。编者为何将这些人收入到一个专题,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震撼,而我们又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呢?这样导入新课,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对本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适合这样导入的专题还有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三个板块分别是: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本专题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三个板块的题目入手,让学生来谈谈对这些题目的理解。由此,学生自己便可发现,这三个板块的安排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学习这一专题,可以得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找寻到学习文言文的“津梁”。
三、诗词格言比拼背诵导入法
当我们让学生进行某些比赛的时候,他们都会兴致很高。那么在进行导入设计的时候,我们不妨也让学生来个小比赛。例如《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写思乡之情的文章,而且学生掌握的思乡名句很多。这种情况之下,让他们来个背诵思乡名句的比赛,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快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会很热烈。这种导入设计,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时更加实用。既可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也能更好地让学生积累所学的诗词名句,督促学生课下多读多背诵。又如在学习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可用他的《扬子江》诗导入,从“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句,了解“指南录”的含义;也可用他的《过零丁洋》诗导入,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领会他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
四、对联导入法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汉语言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可“拿来”为导入服务。“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可用来导入司马迁《鸿门宴》;“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可用来导入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可用来导入屈原的《离骚(节选)》。
五、时代背景导入法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例如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了解了这一背景,学生便可以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读作品时,学生们可以带着敬畏的心情来品读,也可以怀有老舍先生一样的情怀来“想北平”。
在学习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时,也适合时代背景导入法。《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作者在文章里会如何抒发自己被贬谪后的苦闷与心情呢?学生了解这一背景后,就急于要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我们便可顺势进行文章的学习与研讨了。
总之,一堂课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醒目,引人入胜:一堂课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导入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切中肯綮,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兼收并蓄,成为“杂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导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语文教学才能面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