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红梅
21世纪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变“接受型教育”为“创造型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作为一名教师,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营建民主氛围,提供创新的良好土壤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课堂教师必须坚持民主教学,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
二、强化保护学生创造力的意识
有些“特别”的学生常常有些看来比较“怪”的想法,他们的思维是反常规的,很容易被否认和抹煞。其实他们的“怪念头”有的恰恰极富创造性,甚至超前,但同时,又是与一些混乱不清的、甚至谬误的东西混杂一起,一时难以区分。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就有责任保护他们极其可贵的创造性。爱护那些创造的萌芽,同时也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要有自我质疑与创新的精神,不能简单的认为,自己不懂的就不能理解与接受,这本身就是错误的,这种有意无意的伤害会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的教育情势下,只会培养出越来越平庸化的学生,这是现如今新的教育理念所不能容许的!为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保护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做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啦护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精神
科学质疑、科学探索的意识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没有质疑和探索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爱因斯坦正是有着这种可贵的精神,从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现象出发,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狭义的相对论由此诞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四、注重思维的发散训练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维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强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进行发散思维强化训练。例如,对下面作文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审题、拟题。
有一次,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一个中国人,一个葡萄牙人和一个美国人相约,他们各自拿出本国的好酒给大家品尝:英国人拿出了威士忌,法国人拿出了人头马,中国人拿出了茅台,葡萄牙人拿出了葡萄酒,而美国人两手空空,他拿出了一个杯子,将各国的好酒掺和成xi,奉献给大家。
让我们来看一下学生拟的题目,《让我们与创新结伴而行》、《美式拿来主义》、《反观坐享其成》、《青>蓝》等等。审题立意有:创新需要克服思维惰性;创新需要勇气做伙伴;创新需要克服跟着跑的惯性等等。可见,这一个个思维的火花,无不证明着训练过程中学生们思维不仅活跃发散而且具有可喜的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一旦被激活,他们学习的心理状态,就会处于“跃跃欲试”的阶段,从而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这也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重要一环。
总之,全面推进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战略举措,它不仅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教学改革中,以创新教育为指导,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