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如何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2009-06-19 02:09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公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

向 辉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场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如何才能使一堂课获得最佳教学效果,避免在教学工作中留下太多遗憾呢?我结合工作实践,感到应注重以下三点。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一进教室就变戏法似的拎出一只大公鸡放在讲台上,然后又抓了一把米放在公鸡面前,可是惊魂未定的公鸡不肯吃。陶先生就强按鸡头让它吃,仍不肯吃,又掰开鸡嘴使劲喂米,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这时陶先生松开鸡,后退了几步,公鸡徘徊了一会儿,渐渐平静下来,低头悠然自得地吃起米来。

陶先生以一只公鸡作比较,形象逼真地演示了教育艺术的奥秘,即“强按鸡头不吃米”,成功教育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在有些教学之所以“雨过地皮湿,过后一问两不知”,有些教师总爱发牢骚:“这个问题讲了很多遍,还是不会”。究其原因我认为就在于没有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习惯于“一张嘴,一张台,一个演员演到底”的做法。俗话说“一人讲,众人听,容易当成耳边风”,此话一点不假,要想让“拼命挣扎的公鸡悠然自得地吃米”,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把“独奏曲”变成“交响乐”,使课堂成为一个活跃的舞台。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以“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三点:

(一)当好导演,把课堂设计好。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次教学的“小剧本”,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突破口的选择、教学形式的运用、开头结尾的设计、问题的提出、难点的突破、甚至是哪一个问题应该提问哪一位学生,都要事先进行周密的部署安排,确保教学的有条不紊,防止“冷场戏”、“塌台戏”。

(二)师生互动,搞好启发诱导。有人说,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就是主持人的角色。我认为,这个主持人不应是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一味地自己说,观众听,缺乏双向交流。教师应扮演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像央视的“实话实说”,“幸运52”,把自己融入到问题探讨的群体和学生认知的具体过程之中,实现信息的互动,以激情带动学生,做好诱导。在教学中,我曾多次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体会到了一种换位的惊喜。课堂也因有了我的参与而变得活跃。

(三)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这里,作为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能够当个好演员。正如安东尼·罗宾在《潜能成功者》一书中所写:“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有可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教师要把课堂这个广阔的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地去表演、去发挥。当然,教师并不是放手不管,教师要充当幕后“裁判员”,并认真研究每一位“演员”的个性特点,让其演绎恰当的角色。在“表演”中针对学生的成功或不完善的地方,给以简洁的鼓励、纠正,起到捧场和烘托气氛的作用,促使学生将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

现在有些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并不是教师不想教好,也不是学生不愿学好,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教师搞空洞说教,很多抽象的、理论性很强的东西,学生很难理解。即调子定得过高,学生难以入耳,教学内容难以深入进去。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调子定低些,即变“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做到深入浅出。具体做法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要从小事例入手。任何高深的理论都能在平凡的事物中见到它的影子。大道理往往蕴含在通俗的小事例之中。所以,讲道理时,要善于用小事例讲大道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道理”。比如,在讲解高一经济常识“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杠杆”时,学生很难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从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入手,像“鲍鱼效应”“鹿场养狼”,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明白大道理了。

(二)要从身边的事入手。心理学家多柏雷宁认为: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有三类:一是外界的刺激,二是内在的兴趣,三是人们已存在的经验。学生听课时都希望听到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以,讲课时,教师要尽量多地引用学生所熟悉的事例来讲述道理。例如,讲解高一经济学“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时,可从身边的大办“红白喜事”说起,从“食堂温泔水缸里的馒头”说起。教学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成功的范例。

(三)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人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时,一位老师引用了一个幽默的故事:英国著名的作家肖伯纳是有名的瘦子。一天,他在路上遇见一个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资本家嘲笑他说:“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肖伯纳反唇相讥,“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同学们都笑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教师抓住时机接着说,“肖伯纳讥笑资本家的肥胖,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学生自然明白,资本主义剥削是造成劳动人民贫困的根源,资本主义剥削的道理也就不难讲清了。

三、教学形式要活泼

课堂教学,不应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不断创新。现在有些教学缺少艺术性,教学形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要想增强教学的效果,必须在教学的艺术性上下功夫。下面谈几种技巧性教学法。

(一)讨论教学法。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某一观点的认识分歧较大,教师可组织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使各种观点、思想发生碰撞,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功效。例如,高一政治中有一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一精神与今天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是否相悖?仅凭教师的说教,很难达到效果,如果以此作为一个论题,找出正方、反方,双方在辩论中求得真知,这就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论辩和表达能力。

(二)以形助教法。即运用体态语言辅助教学的方法。心理学家有一个有趣的公式:一条信息的表达=7%(语言)+38%(声音)+55%(形体动作)。这说明体态语言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1930年,鲁迅在一次“绘画艺术”的演讲时指出,喜欢病态的女性是一种畸形的审美观,他还专门做了一个病态女性的滑稽动作。最后,他故意展开一幅病态女性的挂历,对听众说:“请大家欣赏欣赏”!引起哄堂大笑。鲁迅的一个动作,一幅画,辛辣地嘲讽和鞭挞了当时风靡一时的畸形审美观。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一些特殊的体态语言,通过教师的举手投足和面部的喜怒哀乐来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无言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当然,教学形式的设计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而不能背离教学内容搞一些玄而又玄的技巧设计。否则,弄巧成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改革,我仅仅是做了一点尝试,这里面还有广阔的未知领域,还有数不清的未启之门。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探索;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如何使教育之树常青,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猜你喜欢
公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
两只公鸡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