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2009-06-19 02:09刘莉莉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研究性思维数学

刘莉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出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时,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备这四种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新的理念必然有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现在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谈一点学习和探索的体会。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而且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来提高的,而研究性学习正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诸多方式的一种。由于研究性学习能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不仅能主动接触社会生活实际,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且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以发挥巨大的功效。

一、合理定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

有人担心,小学生是否具备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当然与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相比,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趋向于直观性、生活化,主要着眼于理念和思维方法的浸润。他们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涉足于未知领域的探究,但通常更多的是对已有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再认识,其研究结果也不一定要造福人类,或具有创造性,甚至不一定要有结果或正确的结果。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应当是注重研究的过程更甚于结果;注重学生意识、精神、创造力的培养更甚于结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侧重于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所以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沟通与合作,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在培养和发展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逐步形成愿意为保护和建设祖国及全人类美好生存环境而奋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

二、精心选择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具有问题性、可研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从素材上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努力取之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发展等各方面,只是要遵循和体现研究性的社会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常见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形成型研究性学习和应用型研究性学习。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致也是这几种。例如,在六年级教学了统计图表后,可以布置一个研究性课题: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裁不限,一周内完成。再如,吃东西时想过营养成份的搭配吗?上课时,坐在什么位置才能最清楚地看到黑板?开灯关灯时,想过灯的位置与照明度的问题吗?开、关窗户时,想过窗户的面积与采光量的问题吗?烈日下,想过遮阳棚搭建方式与遮挡太阳光线有关吗?由此可见,数学与生活是多么的息息相关。

三、潜心探索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影响,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氛围中去奔放、去创造。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教学“元、角、分”时,我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买东西”,让部分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同学作顾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说说卖的过程和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接着,教师提问,用人民币买东西大家都会,那你们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马上就可得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这样,学生凭借实践活动提出的条件,通过自己的探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这种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双边实践活动的氛围,学生参与程度高,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展开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意识。

3重视再现知识过程

小学数学的许多知识,在教材中有许多是相当于直接给予或揭示的。其实,有些是可以让学生重新发现的。如“比例的基本性质”,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智力参与度太低,学生在获取这一重要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对这一内容的教学,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去研

究、去发现、去归纳。首先,进行“个体发观”:出示一组比例,让学生计算两外项的积和两内项的积,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进行“规律发现”:让学生任写几组比例进行计算,看有什么规律;第三,“提出猜想”:根据前面的发现,提出:任意一组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如果甲a:b=c:c表示任意一个比例,则ad=bc;第四,“证明猜想”:根据比例与除法的关系,把a看作被除数,b看作除数,c:d看作商,引导学生证明出ad=bc。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计算、思考、观察与论证,从而获得“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将有关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的复习和综合运用,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4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自己去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还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5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小学生来说,能够独立解题并有独到见解,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缩影,也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探究创新的初步尝试。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边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对下题的解法探讨:“用50千克小麦可以磨面粉35千克。照这样计算,960千克小麦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题后,要鼓励学生再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看谁的方法多。最后进行交流、辩证“在辩证中,解题者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作为辩论的一方;其余的作为辩论的另一方,寻找错误与漏洞。经过辩析,认识不正确的学生能够澄清认识,找出错误的原因:认识正确的学生能够再次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解题方法。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使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达到纵横沟通,前后连贯,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很必要。只要目标定位合理、内容选择合适,方法策略得当,小学生也就能够有声有色地进行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从而扩大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丰富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而改变学生单纯、被动的学习方式,促使其逐步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现代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崇尚科学的品质。这也有利于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摆正角色关系,改变教学方式,并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吐故纳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研究性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