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华
这是一篇时常咀嚼品味都口舌留香的小说。文中丰富多重而又模糊的意蕴,扑朔迷离,令人心动,令人着迷。每个人的阅读过程,都可以说是一次探秘之旅。
父亲是一个固执地抛弃一切世俗羁绊和束缚的人。不惜放弃亲情、家庭和责任,勇敢并且决绝地追求“绝对的自我”。他订制了一条船,“牢固的可以在河上漂二三十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父亲执著地追求精神上绝对的独立与自由,开始了自我救赎和放逐。这样的父亲与世人格格不入,是那样惊世骇俗。然而却赢得了我的仰视和尊崇,并心甘情愿地为父亲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默默付出与坚守。但父亲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选择,准备划向河岸。
父亲的举动令我始料未及,让我受到强烈震撼,一个数年来傲然伫立的精神偶像轰然垮塌,巨大的失落与痛苦令我窒息。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亲眼目睹坚信并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信仰化为碎影的残忍。我开始怀疑,我的默默付出和坚守是否值得。文中的儿子我,是父亲的精神理解者与物质支持者,更是父亲理想的继承者。“我始终没有结婚”,说明我是准备继承父亲的。母亲以及其他亲人们的相继离开,只留下来我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只为父亲需要我。而当我头发灰白,渐渐开始年老并心瘁力竭。当讲到疾病和死亡之时,我开始怀疑父亲的初衷,担心父亲的命运,于是我向父亲发出了召唤,“你老了,回来吧……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你的位置。”而当父亲真的接受提议打算划船上岸时,我的心灵无疑受到重创,多年来父亲巍然屹立的英雄与硬汉形象坍圮了,我失望之极。
同时,当父亲放弃漂流准备上岸,意味着将由我来顶替父亲的位置,开始流浪。很显然,我对父亲的突然应允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父亲可以靠我来提供给养,谁又会来帮助我呢?这注定是一次死亡之旅。一旦踏上船,脱离社会,拒绝世俗,我能够承受外界的非议与不解吗?我能坦然面对众人视为疯子的遗弃吗?当一切无比现实地呈现在我面前时,“我突然浑身战栗,我害怕极了,我发疯似的逃掉;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这一切,我无力承担,我惶恐之极。
其实,现实中的我们都能从儿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我们不想不甘更不愿沉沦在俗世红尘中,却又不能毅然决然地追求自由,“遗世而独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渴望自由,却斩不断现实的羁绊,渴望飞翔,却无力扇动翅膀。于是,那份渴望化为无边的失落,那份自由的向往,便成为梦中的橄榄树,精神的天堂。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亲是一个传奇,一个神话。他是勇敢而执著的。但父亲真的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吗?是真正为理想的殉道者吗?真的是“跳出三界,不在五行”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所逃离的家庭,他所厌弃的妻子,实际上却是他物质的供给者,没有妻子的默许,儿子怎能为他提供食物,儿子为他的默默坚守,更是照亮他精神的灯塔。最终的接受提议选择上岸,对父亲来说,不光是完成精神火把的传递,对自由使命的终结,更是对亲情的妥协。可见,父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纯粹的自由者,儿子的最终逃逸意味着父亲的追求,只是一个幻影。
父亲的形象是荒诞虚无,脱离世俗的,享有绝对自由的人是没有的。正如河从来只有两条岸,而无第三条岸一样荒诞虚妄。因此,小说中父亲并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人,而是一颗漂流驿动的心,是我们心灵所需的渴望与表达,是作者罗萨为我们营造的精神家园。一个现实世界的人要去追寻一种心灵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活。几乎是等同于一种乌托邦式的狂想,一种海市蜃楼。
由此,我想到《逍遥游》,庄子追求自由的梦想是虚幻的。几千年后,我们又在巴西作家若昂·吉玛朗埃斯·罗萨这里看到相同的诠释,所不同的是罗萨运用了魔幻手法,将魔幻与现实巧妙融合,使人获得全新的视角,进一步唤起了人们深沉的思考。人永远也无法摆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正如人永远也不能让精神绝对临驾于肉体之上。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形而上的追求,与物质上的形而下欲求之间的不调和,不断地冲突与纠葛,才引发人内心的震颤与波澜,灵魂的搏杀与呻吟,获得痛苦与彷徨的审美感受,才使得小说熠熠生辉,令人深思,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