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路径图的效果评估与满意原则

2009-06-19 08:24朱春雷
培训 2009年6期
关键词:胜任贡献证明

培训效果评估是令众多培训管理员最头痛的一个问题之一,特别是4级评估,即测量培训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绩效。学习路径图必须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才能令高层管理者信服它的价值。

当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只有员工能力,或者主要是员工能力这一项因素时,这个问题是容易回答的。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企业中,有大量岗位的绩效评估属于或接近这种情况,比如通过流水线上的计件、计时评估制以及员工技能测量,可以把员工的工作技能水平与其绩效水平挂钩,使我们较为容易地找到培训对于员工能力提升、个人绩效直至公司绩效的有力证据,从而证明培训的价值。在前述文章中的有关加油员学习路径图对公司绩效贡献的评估案例也属于这类情形。

但是,如需证明培训对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职群的绩效影响,并进而证明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则远比证明培训对操作工绩效的影响要复杂的多。因为除了能力因素外,影响管理人员或销售人员工作业绩的因素还有很多(见图表1)。

图表1显示直接影响销售业绩的因素有8个,销售技能F仅是其中的一项。观察发现,普遍的对培训评估方法论的理解是,如需证明F对销售绩效的影响,必须在其它7个因素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横向比较(把接受培训的甲员工与没有接受培训的乙员工进行对比),或者在冻结其它7个因素的前提下对员工进行纵向比较(把一个员工培训后与培训前的绩效进行对比)。然而,在现实世界里,这种实验室中的方法却是纯理论的、不可行的。某国际知名企业大学曾耗资3000万美元巨资用类似的方法,论证了该公司每投入1美元的培训经费可以为其赢得78美元的营业收入,且不论该数据的信度如何,这个例子本身就间接证明了这种评估方法是不可行的。

那么,学习路径图是怎样回答4级评估这个问题的呢?在GE公司众多的6西格玛黑带看来,这个问题非常简单。还是以图表1为例,其实不难发现,影响销售人员绩效的8个因素不是加权平均的关系,即8个因素不是通过彼此相加的关系影响绩效结果的,而是彼此相乘。举例解释一下:假如一个销售员100%地实现了1000万元/年的销售目标,如果影响其销售绩效的8个因素是加权平均关系的话,那么平均每个因素对该绩效的贡献应是13%左右;此消彼长,假如该员工只实现了800万元/年的销售额的话,那么就要分析和找出是哪一个因素没有“干活”就是一个难题了。要解答这个难题,就不得不使用前述所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而在实践中,由于受时间、成本、采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同时,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该方法在理论上也是不成立的,即如果其中一个因素的贡献是0的话,譬如当员工完全没有技能时,那么整个绩效可能就是0,而不是剩下的87%。

当我们从乘法角度来理解8个因素对绩效的影响时,难题迎刃而解。在乘法关系下,每一个因素对于绩效结果的贡献都只有3种可能:绩效结果>100%;绩效结果=100%;绩效结果<100%。当某因素正好满足绩效需求时,它的贡献是100%,即在销售额的基础上乘以1.0;当该因素不能满足绩效需求时,它的贡献低于100%,即在销售额的基础上乘以0.9或更小的数;当该因素超越的标准绩效的要求时,他的贡献可能高于100%,即在销售额的基础上乘以1.1或更大的数。假如一个销售员的绩效目标是1000万元/年,那么8个因素对它的标准贡献应是1000万元与8个100%连续相乘,结果还是1000万元/年;假如实际绩效结果是800万元/年,那么可以通过把每个因素与其自身的贡献标准进行比较,查找出每一个因素的差异。如果有7个因素的贡献都达到了100%的话,那么必有一个因素的贡献是80%,也即1000万元连续乘以7个100%再乘以1个80%。

依据因素乘法原则,我们可以完全不考虑其它7个因素,而只通过关注F因素本身,确定F的贡献的3种可能性中的一种就可以实现4级评估了。还是以销售员1000万元/年的绩效目标为例,我们只需证明F因素对该目标的贡献是1.1、1.0还是0.9就实现了4级评估。在学习路径图文章系列五中,我们论述了能力模型到任务模型的转换原则。任务模型原理使培训的3级评估变得简单易行,在此基础上,如果一名销售员能够胜任学习路径图规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即证明该销售员的技能贡献系数是1.0,从而又实现了4级评估,证明了员工能力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在这里,培训的3级评估与4级评估不在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该方法不但在理论是可信的,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

那么,应如何定义F因素的100%标准呢?即在实施3级评估时,员工什么样的表现水平才是胜任呢?针对同样的工作任务,由于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期望,或者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期望,因而胜任的标准是不同的。同样的行为表现,在甲公司达到胜任水平,在乙公司可能是不胜任。 回答这个问题,应适用学习路径图的满意原则。

依据满意原则,一旦我们发现员工完成任务的质量可以令我们满意,或者它已经足够好,可以达到我们接受的最低水平或平均水平时,便可以立即做出决策,以该水平为100%。当然,人们可以利用的诸多“不求最佳”的策略有很多,满意原则只是其中之一。

如果以高水平的任务完成质量做为满意或胜任标准的话,在推动学习路径图之初会增加组织变革的难度。当大多数员工发现自己离胜任标准还有较大距离时,也即自己的能力对公司业绩的贡献是业绩目标乘以0.9时,会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消极应对甚至阻碍学习路径图的实施。因此,在初始推动学习路径图的组织里,满意原则应以中等或平均的行为表现或任务完成的质量作为标准。在经历一定时间的适应后,再“水涨船高”。

一些企业在试图以最佳实践或行业标杆作为满意的标准时,苦于无法找到可信的数据,担心标准过低或过高,一时难以定夺。

有个例子或许可以帮助这类企业进行决策:假如你在物色一辆二手车,虽然有很多二手车市场,但是你不可能在一一参观之后才做出选择,通常只会去一家市场仔细挑选。如果你在那儿看见一辆车满足你买车的几个主要标准的话,就有可能买下它。这时,你可能没有买到所有可供选择的汽车中最好的那一辆,但你没有花费4个月的时间去寻遍整个城市的所有汽车市场,这就是满意原则。

在你选择毕业论文的主题时,或许也会用到满意原则。开始时,尽管备选题目已经多得无以计数,但你仍然在游移不定,并继续索引新的主题,可是不久你便不再继续那些无限制的搜索了,而是确定一个满意的或者较为满意的主题。所以,简单对比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或者更简单地以本组织内的平均工作质量作为3级、4级评估标准,省却了等待和调研的时间成本。 别忘记,节省时间,是对学习路径图最重要的评估。

注:从本篇文章开始,对学习路径图的论述已经进入了较为深化的层面,读者必须以阅读学习路径图系列前述的文章为基础,才能充分地理解后面文章的内容。同时,我们欢迎读者通过邮件等形式,进行讨论和释疑。(朱春雷:zhu_chunlei@live.cn《培训》杂志编辑部:editor@trainingmag.com.cn)

猜你喜欢
胜任贡献证明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不等式的证明与函数构型
捐书之争
证明我们的存在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Nesbitt不等式的十七种证明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幽默“三十六计”(中)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
贡献大小不决定于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