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闯关东》谈人口迁移的原因

2009-06-19 04:25
地理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人口密度闯关东三省

李 琳

电视剧《闯关东》曾在中央1台的黄金时间播出。“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持续了300多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悲壮一页。“闯关东”何解?关即山海关,关东即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因地处山海关以东,故称关东。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有3 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为什么要闯关东?

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而近代移民就高达2 000万之多,主要来自华北,其中以山东移民最多,河北次之,两省占移民总数的90%以上。究其动因,一方面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来自移民住地的吸力,闯关东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华北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动因

1.人口过剩,土地饥荒 华北几千年的开发,生齿日增,地狭人稠,就全国人口而言,鸦片战争之后增长比较缓慢,但华北人口增长速度却仍然较快,尤其是河南、河北、山东三省。1840年,山东平均人口密度为207.71人/千米2,到1898年人口虽然外流,人口密度仍在上涨,已达246.24人/千米2。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耕地面积的增长极为有限。无地少地的农民超过半数,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耕种数千年的土地,磷、钾等矿质养料无法补充,土地愈种愈薄,收获愈来愈少。

2.地租沉重,捐税繁多 地租是中国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广大人民最沉重的负担。鸦片战争前,中国多采取实物地租的形式,多数地区一般在一半左右。到了近代,随着土地的高度集中,地租也不断上涨。除此之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又调整税收政策,增加税收。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南方各省已失去控制,北方各省便成为征敛钱粮和摊派赔款最重要的地区。各省为完成政府的摊派任务,在原来的捐税之外又增加新税如粮税、亩税、亩捐、串票捐等,数不胜数,苛捐杂税愈演愈烈,广大贫苦农民力不能胜,弃田逃亡者比比皆是。

3.灾荒频至,民生凋敝 历史上华北一直是自然灾害多发区。据统计,山东、河南、河北三省自1823年至1911年的88年间,就有400多个县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仅1877—1878年的饥荒就使河南、山西、山东、直隶四省约有八百万人死亡。在自然灾害中,水灾波及最广、危害最大,特别是黄河,每逢雨季便泛滥成灾。华北不仅是涝灾频发区,而且旱灾、蝗灾、风灾也常常互为成因,酿成极为严重的灾害。其中发生次数最多、最严重的是旱灾和蝗灾。旱灾和蝗灾有连带关系,一经发生,则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饥民满目。仅从光绪二年至光绪五年(1876—1879年)的三年间,山西、河南以及山东一部分,毫无雨水。1927年,直隶、山东两省春季播种期间遭受旱灾和风灾。之后,又遭到蝗虫的侵袭,绝大多数农作物不是干枯而死,就是被蝗虫吃光,几乎颗粒无收,酿成了严重的灾荒。

4.干戈频繁,匪患猖獗 华北不仅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也是战争频发、匪患猖獗的地区。近代以来,无论是外国的侵略战争还是国内战争都为华北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山东、河北遭到了列强的杀戮和战火的洗劫,人民饱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和战争之苦。太平军北伐,与清军激战了两年之久,战火燃烧了华北大部。战争中,清军肆虐,生产遭到破坏,生灵遭到涂炭。特别是民国以后,华北在军阀统治时期,不仅是战争的重灾区,也是军阀为了发动战争进行征钱、征粮、征物、征兵的主要地区,军阀所到之处,洗劫一空。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等军阀混战,波及地区广,破坏生产,荼毒生灵。

二、东北吸纳移民的有利条件

1.人口稀少,资源丰富 东北地域广阔,面积达100多万千米2。东北人口稀少,1840年,辽宁240万多人,吉林32万多人,黑龙江只有25万多人,东北三省加在一起还不到300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3人/千米2,东北北部的黑龙江人口密度只有0.54人/千米2。而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区的面积只不过50多万千米2,同时期三省人口已达到近7 800万人,人口密度达151.29人/千米2,山东人口密度已达到207.71人/千米2,就是人口密度最小的河北省也已接近100人/千米2(94.98人/千米2)。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的人口是东三省人口的26倍,人口密度是东三省的24.68倍。到19世纪末的1898年,东三省总人口为760多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14.56人/千米2,而黑龙江也只有2.73人/千米2。同时期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总人口为8 850多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171.55人/千米2,人口密度最大的山东已达到246.24人/千米2。华北三省土地面积比东三省小一倍,但人口总数却多十倍以上,这就为人口稠密的华北人民迁移东北创造了广阔的地域条件。因此,华北的人口从清末开始大量流入东北,民国时期更形成移民大潮,东北不仅地广人稀,而且矿产资源丰富,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其中储藏量较大的是煤和铁。铁之埋藏量有7亿吨,煤有20余亿吨;金之埋藏量亦富,东北被称为“金穴”。

2.土质肥沃,物产丰饶 东北不仅地域广阔,而且耕地面积大,可耕地达3亿亩之多。东北北部有松花江、嫩江两大河流,南部有辽河,在地理上形成了松辽平原,连亘于黑、吉、辽三省之间。因此土地的生产力不比江、浙两省最饶沃之地差。到20世纪20年代末,满洲已耕种之农田约3 050万英亩,然尚不过全面积的12.5%。1925年东北已有耕地人均达8亩之多。就是到了1931年,人均耕地仍能达到8亩多。而同时期的山东人均耕地不到3亩,开发了几千年的山东,已没有再开发的余地。

东北松辽平原土地广阔,盛产大豆、高粱、玉米、水稻、小麦、大麦、荞麦、谷子等农作物,其它还有棉花、果树、烟草、花生、蚕业等。1931年东三省谷物亩产186斤,比山东解放前正常年景亩产125斤要多出61斤。

3.地域毗邻,交通便利 河北与东北壤地相接,只是一关之隔,北宁路修成以后,从上车到下车中间只需一夜的时间就可到达东北。山东与东北隔海相望,由烟台到大连只有90海里的距离,只是一舟之便。人们不必翻山越岭,经过那没有人烟的中间地带,直接从海上泛舟或乘车就可到达东北。

4.移民实边,筹饷济用 19世纪50年代末,英国强迫清政府牛庄开港,沙俄侵略东北北部边疆,北国大门洞开,边疆危机日益严重。咸丰十年(1860年),吉林将军景淳奏请,要求开垦吉林乌拉、阿勒楚喀、双城堡等处禁荒,容纳流民,接济京饷。到光绪中期,政府开始组织招垦,东北全面开放,“数百年封禁之地利,遂至荡然无存”。清政府为了加固边防,接济京饷,解禁东北,并开放官荒、围场,招民开垦。甲午战争后,特别是日俄战争后,日本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并采取各种手段,向中国东北推行“试点”移民和“满铁附属地移民”,中国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为达到移民实边、开荒济用、就地筹饷的目的,允许关内移民自由进入。同时,东北地方官府还实施了某些移民的优惠条件,主动吸引移民。移民开垦了荒原,扩大了耕地面积,“昔日边荒,渐臻蕃庶”。到清末,东北耕地面积已达到近15 000万亩,比1860年增加了11倍还多,不仅使东北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起到了移民实边和接济京饷的作用。

5.产业开发,劳力需求 由于铁路、码头、军港和工业的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的商品化,极大地促进和吸引了华北人民移往东北。中东铁路的修筑,“除技术、铁轨以外,所有工程的劳力,全由中国工人担负。”沙俄为了称霸太平洋,修筑旅顺军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他们便唆使华人工头到山东、河北招募劳工,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完工之后便长期居留于辽宁。在沙俄统治时期,旅大地区人口不过30万,而到日本统治时期的1911年,则增加到49万人。”伴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其它围绕着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泥土工、木工、铁工等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改变了过去移民单一的农业人口。

据记载,在过去的300多年间,约有2 000多万山东人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艰辛创业。据说,建国初期,每三个东北人,就有两个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或山东人的后裔,而在山东,闯关东者几乎遍及每个村庄。“闯关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为了生存,大批山东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关东那片辽阔的黑土地。▲

猜你喜欢
人口密度闯关东三省
我与 《闯关东》
中国人口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区域联动护流域
豪华的龙舟
“闯关东”的那批干部,有人打虎、有人成虎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泥人再现闯关东的移民生活
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差异性研究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