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A毛振军(1974- ),男,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政法系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HK40]摘 要:党内和谐涉及党内关系的多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主要是党内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中观层面,主要是党内个体与组织关系的和谐;在宏观层面,主要是党内组织与组织关系的和谐。党内关系在三个层面上都达到和谐,党才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内和谐;微观;中观;宏观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5-0009-04
党内和谐是反映党内整体运行状态的政治范畴,涉及党内关系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只有三个层面的党内关系都达到高度和谐,党才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才能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一、微观层面:党内人际关系的和谐
实现党内和谐,最根本的是微观层面的党内人际关系的和谐。党员是党的最基本、最具活力的要素。在党组织内部,党员个体之间构成特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党内其他各种关系的基础,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党内的其他关系。因此,只有以良好的党内人际关系为基点,才能融通各种党内关系,化解各种党内矛盾。
所有党员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共同的政治理想走到一起的,因此,党内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同志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党内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对同志要有同志的、朋友的、兄弟的、姐妹的态度”[1],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尤其是在工作中要互相帮助。毛泽东曾经批评说,党内“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指出“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2]660。
最能体现党内人际关系和谐的,是对犯错误同志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帮助态度还是采取敌视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毛泽东曾经指出:“对这些同志,我们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就是希望他们改正错误,对他们不但要看,而且要帮。就是讲,不但要看他们改不改,而且要帮他们改。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要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单干是不好的,总是要有人帮,在这样的问题上尤其要有人帮。”[3]我们不仅要关心、爱护、帮助犯过错误的同志,而且要宽宏大量,对同志不记仇,不念旧恶。邓小平曾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要团结大多数人,包括那些反对过自己反对错了的人。我们不要因为过去谁整过自己就记仇。对同志不要记仇,要不念旧恶。我们这些人不会没有缺点,有缺点要允许别人批评。”[4]83
关心、爱护、帮助同志,并不意味着对同志的错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采取放任的态度,而是应该坚持原则,坦诚地批评同志的缺点,帮助同志改正错误,这才是对同志真正的关心与爱护。毛泽东指出:“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2]359他还提出:“对于落后和犯错误的人,应当采取团结和教育的方针,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达到团结的目的。”[5]陈云也曾强调:“对犯错误的同志既不能进行打击,搞残酷斗争,也不能采取自由主义的错误态度。”[6]176
领导干部与下属的上下级关系,是实现党内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种党内人际关系。处理好这一关系,能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力度,提高党的执政效率。虽然领导者拥有并可以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职权,但在党内生活中,人人是平等的。任何领导者在以党员个人身份与其他党员交往时,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特殊可言。毛泽东曾经指出:“对于下级所提出的不同意见,要能够耐心听完,并且加以考虑,不要一听到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就生气,认为是不尊重自己。这是以平等态度待人的条件之一。”[7]355邓小平也指出:“下级服从上级,说的是对于上级的决定、指示,下级必须执行,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党内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不论是担负领导工作的党员,或者是普通党员,都应以平等态度互相对待,都平等地享有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履行一切应当履行的义务。”[4]331
领导班子内部的人际关系也是党内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领导班子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了,班子成员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开展工作,能优化领导班子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并对促进党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具有示范作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这是实现相互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在工作中协调好领导班子成员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严格遵循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邓小平强调:“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不能由第一书记说了算。集体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决不能互相推诿。”[4]341党委书记要当好班长,充分发挥党委“一班人”的作用,同时,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也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二、中观层面:党员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和谐
党员个人与党的组织关系的和谐,是实现党内关系和谐的核心与关键。党组织是由党员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的7000多万党员构成了党的整体。党员能否忠诚于党,能否自觉地执行党的决议、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遵守党的纪律;党组织能否发扬党内民主、保护党员政治权利,这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最为重要的前提。因此,邓小平提出:“一定要按照传统,按照党章的规定,建立党员与党的正确关系。”[8]281
实现党员个人与党的组织关系的和谐,从党员角度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党员必须以全局利益为重,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种局部工作,每一项言论或行动,都必须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绝对不许可违反这个原则”[9]。其次,党员应该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以实际行动来实现党的利益。“一个共产党员,不能只是口头上拥护党的决议就算完事,他的责任在于坚决地执行决议,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这些决议。实现这些决议时,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共产党员必须有大无畏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在工作中萎靡不振和用雇佣劳动的态度来对付党的工作,是绝对不允许的。”[6]46第三,党员应该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全党同志在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加强党的团结。“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决不允许有任何破坏和分裂党的行为存在”[10]181。第四,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增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因此,陈云多次强调:“一个共产党员坚决地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是他的义务。他不仅应该与一切破坏党纪的倾向做斗争,而且要着重与自己的一切破坏党纪的言论做斗争,使自己成为遵守党纪的模范。”[6]45
实现党员个人与党的组织关系的和谐,从党的组织的角度来看,要求党组织能关心党员的利益,保障党员的正当权利。一是应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正如邓小平所说:“党员对党,对工作,对问题,对领导人,都有权按组织原则,在党的范围内,提出批评和意见,并且有权保留自己的意见。党章规定,在问题没有做出决定以前,在党的会议上或在党的报刊上,党员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8]281二是在坚持党性的同时,要允许和鼓励党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毛泽东指出:“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同样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不要使我们的党员成了纸糊泥塑的人,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就不好了。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只要他服从党纲、党章、党的决议,在这个大原则下,大家发挥能力就行了”[11]。
作为担任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他们与党的组织的关系比党员群众与党组织的关系对党内和谐的影响更大。因此,为了实现党内和谐,领导干部尤其要坚决从党的利益出发,自觉执行党的决议、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遵守党的纪律。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权力观和地位观,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纠正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实绩。这是实现党内和谐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必然要求。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毒素,也是影响领导干部与党组织关系和谐的重大问题。因此,要实现领导干部与党组织关系的和谐,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做反腐倡廉、艰苦奋斗的表率,洁身自好、清正廉洁,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也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起码要求”[12]。从党的角度来讲,要实现领导干部与党组织关系的和谐,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把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党的领袖是党的领导干部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作为个体也有与党的组织关系实现和谐的问题。列宁早就指出:“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13]中国共产党必须拥有一批成熟的、有威信的、有高超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领袖,才能把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党应该选择党的领袖,培养党的领袖,并维护党的领袖的权威。同时,党的领袖也应该摆正自己与党组织的关系。列宁曾指出:“试问,任何一个社团的负责人同该社团的关系的实质何在呢?显然,实质在于,负责人不是实现他个人的(或集团的或小组的)意志,而是实现这个社团的意志。”[14]因此,作为党的领袖,他不是去实现自己个人的意志,而应该始终把党的整体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为实现党的意志而奋斗。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袖的活动始终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保证党的领袖始终做党的意志的践行者。
三、宏观层面:党内组织与组织关系的和谐
党是一个组织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所组成的。党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宏观层面的党内关系。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党组织整体不是各个子系统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党组织整体的状态,不仅取决于各个子系统的状态,而且取决于子系统之间排列组合的结构状态。如果各个子系统之间关系不和谐,即使各子系统内部是和谐的,党组织的整体也不可能达到和谐。因此,宏观层面的党内关系如何,对党内和谐能否实现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影响。
党组织的结构系统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
从纵向来看,党内组织与组织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主要指党中央与地方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地方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从权力关系的角度来讲,实现党内组织纵向关系的和谐,最重要的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一是要坚持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邓小平一再强调:“只有全党严格服从中央,党才能够领导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而战斗。”[4]328“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中央定了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但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否则就治理不下来。”[15]二是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地方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讲,党内纵向组织关系的和谐,指的是党内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关系的和谐。这里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对此,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2]525他还说:“全国一盘棋与地方积极性相结合,有矛盾,按全国一盘棋原则去解决。”[16]二是在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同时,整体利益也必须照顾到局部利益,如毛泽东所说:“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7]31
从横向来看,党内组织与组织的关系可分为党内不同子系统之间与各个系统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关系这样两种。不同子系统之间关系的和谐,指的是不同领域的地方党组织或基层党组织之间横向关系的和谐。地方党组织或基层党组织之间没有权力的隶属关系,因此,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关系。不同领域之间,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都存在一定的社会差别,特别是经济差别,也就必然存在横向的利益差别和矛盾。这种利益差别和矛盾会反映到不同领域党组织间的关系中来。譬如,东部发达地区地方党组织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党组织之间,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党组织与其他地区党组织之间,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城市社区党组织之间,国有企业党组织与私营企业党组织之间,企业党组织与国家机关党组织之间等等,都可能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为经济地位、经济待遇的差别而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别和矛盾。实现不同领域党组织间横向关系的和谐,最终需要靠整个社会不同利益群体间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来解决,但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就是说,不同领域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和矛盾仍将是一个必须长期面对的客观现实。对此,处于不同领域的党组织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相互间的协商与合作,通过建立一种制度化的利益协调与均衡机制来促进相互关系的和谐。党组织系统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关系的和谐,主要是指党内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权力关系的和谐。在这方面,关键是要建立一种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10]680在党代会作为同级党组织领导机关的基础上,要对党内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科学分解。可考虑党的决策权归属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执行,不再易位到党的委员会及常委会);执行权归党的(执行)委员会;监督权专属党的监督部门,且该部门只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与党的(执行)委员会、党的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地位相同,同为党的代表大会的一个专门权力部门。这样,将使党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者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又保持一定的张力,从而使三者权力关系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新时期执政党建设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5.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5-417.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687.
[13]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1.
[14]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0.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641.
责任编辑: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