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中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06-19 04:26宗世英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思维

宗世英

[摘要]追求创新和超越自我是艺术设计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未来从事现代艺术设计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文从艺术设计学科教育角度出发,论述了艺术设计中影响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因素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24-04

为满足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工作者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但艺术设计教育中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事业起步较晚,整个理论体系还不够全面和系统,导致了一些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在了一些浅层次的形式和意义上,忽略了艺术设计教育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一味地模仿,有的学生甚至抄袭其他优秀作品的设计元素,造成了艺术设计的原创动力不足,扼杀了从业者的创新思维。

我们正处在信息化、市场化的高速变革时代,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蜂涌而入,让我们目不暇接。曾几何时,我们耳边是一个又一个的外国艺术设计家的名字,我们设计出了洋味十足的招贴、标志、包装,将“洋汁洋味”作为一种时尚。然而,这些我们引以“自豪”的东西能代表我们的设计被世界认可吗?我们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世界文化大交流、大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完成被世界认可的本土艺术设计?我们必须把艺术设计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这一课题放在首要位置上,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提供人力资源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一、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根源于生产实践活动

从人类起源来看,艺术设计是一种创新性的生产实践活动。它是在限定性条件下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整合应用艺术、科学、经济等要素,构想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其价值的创造性作业劳动过程。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伊始,人类的艺术设计活动已经随之产生了,例如,原始社会人类出于狩猎需要,在自制打磨石器的活动中开始了创新设计思维。所以说,人类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活动是在生产实践中诞生的。创新思维和生产实践活动都是人类独有的特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创新思维活动也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提升为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在一般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科学、系统的创新思维方式,并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观念与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新成为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

20世纪50年代初,罗恩菲尔德关于创造力的论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及日本等地,随之出现了创造性美术教育。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造学与创造教育理论首先在美国的艺术教育界兴起,开始结合各学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技巧,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教育模式:把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20世纪70年代,艾斯纳的“本质论”又把艺术教育理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创新能力是思维能力、自觉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综合体现,又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是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内容。

二、影响大学生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因素分析

艺术设计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意在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艺术设计,整个艺术设计活动过程就是以创新思维形成设计构思并最终生产出设计产品的过程。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1.学生的生理特点

对人的生理特征的大量研究表明:人脑左右半球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意识活动,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思维。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进行的,形象思维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开发右脑功能,对发展形象思维更重要。

2.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因素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并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周围外界,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环境能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也能抑制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产生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它需有外部世界的信号输入才能进行,适宜的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新,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条件。生存环境给予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被一定的环境所限定。同时,他们的思想、思维方式与创造力的形成也受到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学校与家庭环境及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自然环境是首要问题,学生成长的环境,学校建筑的设计理念,教室的布置等对学生审美的确定、思维与心理的成长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不同的文化环境给予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创造活动都有各自的特点,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本国文化环境中形成某种定势,如果迁移到另一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新奇的感受,所以说,文化交流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3.教师的引导因素

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这就要求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师的创新教育理论、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与管理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艺术设计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艺术设计当中,学生完成一件有创造性的作品,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表现技能、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优秀的思维品质综合互动而产生的。知识和表现技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积累和反复训练而获得的。与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专项训练得以提高的道理一样,各种思维互动的辩证能力也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得以提高的,而思维品质作为素质因素也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卓别林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有意识地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念、想象来操作的创作状态,使学生追求和表现自己独特的观念、认识,创作出能有效体现设计思想的作品,是这种创作状态存在的根本原因。维也纳著名设计师卓思乐认为:“设计必须有个人风格,并传送艺术信息,个人的演绎最为重要。”他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描述的正是个人创作的理想状态。要使学生的作品有个人的风格,就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视觉思维的感受性

艺术设计是一门视觉的艺术,强调创作者的视觉思维的感受性和内心情感的丰富性。所谓视觉思维,就是接触物像时的第一感受,它是为创新思维做准备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有感受的思维活动(视觉思维)才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灵感。人们往往对初次见到的艺术作品有最直接、最准确、最深刻的第一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教导学生积极地把握这一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准确运用,从学生的视觉思维角度出发,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讲授相关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视觉思维,为创新思维活动的进行打开眼界。视觉思维的感受性——接收信息是创新思维开始的第一步。

2.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瞬间性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逐步分析而突如其来地领悟或理解,强调反馈信息的瞬间性。对于艺术设计这门视觉艺术学科来讲,应该更为重视和强调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瞬间性。丰富的瞬间直觉思维被很多心理学家视为创新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捕捉瞬间性的能力。创新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智能的发展。

直觉思维能力是科学创造的触媒,也是人的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思维极其活跃,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些创新思维的产物。所以,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和引导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掘直觉思维的瞬间性。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外延性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如果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不同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在比较中选出最佳答案,在这种思维中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活动,可左右逢源,在所有适合的答案中充分发挥思维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多个新颖性的解决方案。

由于学生受非此即彼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束缚较大,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思路狭窄,拓展不开,成为影响创新思维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围绕以下四种技能进行:(1)流畅性。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更多的概念,列举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美国学者曾采用“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方法”来训练大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时,要求学生像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设计理念,不考虑想法的好坏,评价则在最后进行。速度愈快表示思维愈流畅,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有很大帮助。(2)灵活性。培养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强调不但要用静止的观察方法,还要在运动中观察;不但要看现在,还要看历史、看发展;不但能从正常的逻辑关系思考问题,还能对现有的物体做重新组合,利用视错觉,借助一定的辅助工具形成新的视觉差异。(3)独创性。意在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我们利用逆向思维方法通过改变思路、思维方向,用与大众或自己原来的想法相对立,或表面上看来不可能的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艺术设计更注重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辩证统一。学生进入艺术设计专业后,重要的是要使其求同和求异思维得到平衡发展。大学生正处在学习阶段,他们将通过学习与设计实践,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尚未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辩证思维的发育也尚未完全成熟,很难对设计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深入比较与分析,况且此时的年轻人又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往往坚信书本结论、崇拜权威,这是年轻人思维发展的正常现象。教育者需要特别谨慎的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如果不注意提醒学生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吸取意识,他们就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对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将造成严重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有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4.拓展学生释放想象力的空间

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接受外部世界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贮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现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只注重训练学生的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教授学生运用感受区和想象区的功能,特别是想象区功能的开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15%,其余的85%还处于“冬眠”状态。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垦这块处女地,也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入手,充分释放个人想象力的空间,加大想象力的广阔性,从而为创新思维的推进拓展广阔的空间。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善于想象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的意义。敢想是敢做的起点,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的想象不应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把想象转变为现实,把想象同创新结合起来。一旦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被激发起来,其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发展。想象不仅能引导学生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他们设计创作的灵感,从而使一件件优秀作品油然而生。艺术设计工作者往往摆脱惯常的套路而突发奇想,产生独特的艺术构思,艺术设计创意常用的“詹姆斯式思维”方法就是在根本没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找到相似之处。具有詹姆斯式思维能力的人,有着敏锐深邃的洞察力,能在混杂的表面事物中抓住本质特征,能从不相似处察觉到相似,然后进行逻辑联系,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诗人会从修钟表联想到“请替我修理一下年代吧”,现代派画家则把钟表画成软体挂在树枝上。

5.提高学生的复合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的能力。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能力,就会通过思维的复合,选择出最佳方案,获得创新的结果。

知识是设计思维加工的原材料,如果把艺术设计比作盖楼房的话,那么知识就是砖头、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同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创新设计就是把已知的设计知识、经验通过表现的技能进行有目的性的组合,从而产生具有一定创新价值的设计。因此,对于创新设计来说,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十分重要。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专业性知识建构不仅包括本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包括相邻、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所谓最优化专业性知识结构,是指适合设计创新思维活动需要,并能极大地促进设计创新思维功能效应发挥的,由各种知识构成的、内在的。科学合理的新型结构。这种结构应由最新的设计观念、语言、方法和手段所构成。如对创新思维规律的认识与运用、现代社会生活对设计的新需求以及各种现代设计手段的应用等,并且这个结构呈动态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发展,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最优化专业性知识结构的建立,使知识的积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性和目标性。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复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一定会创造出艺术设计的新天地,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一定会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