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艺术

2009-06-19 04:26张秀坤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情境艺术

张秀坤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本文分析的课堂教学方法艺术主要有:自主性教学艺术、引导探究性教学艺术、合作式学习教学艺术、创设真实情境教学艺术。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22-02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科技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构成的全面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师所采取的课堂教学艺术密切相关。

一、自主性教学艺术

自主性教学艺术是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要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首先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终生处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之中,付诸丰富的情感、主动的思维和积极的行动。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从学生出发,把学生当成充满生命活力的、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

1.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学习知识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探究性活动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凡是可以引起学生惊奇、疑惑或兴趣的情境都能够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只有在民主和谐、轻松宽容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心大胆、无拘无束地进行思维活动,并产生出创造的欲望。教师应精心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拉近师生感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亲自操作,敢于质疑、猜想,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教师也要用自身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提供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探究活动、合作交往活动是其主动性充分发挥的体现。教师在向学生呈现知识内容时,要为学生敞开意义建构的空间,以更高的要求重组并呈现教学内容,尽可能减少自己的讲解和指导。

3.创设成功的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能够取得成功是他们产生和维挣学习动机的重要动力,而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动机,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引导探究性教学艺术

探究性教学艺术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有关的学习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获得蕴含在问题中的事物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主要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而设。探究活动始于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首先应将内容设置在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感到好奇,感到迷惑,引发认知冲突,进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可以利用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案例分析、故事等来创设问题情境。

2.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了值得探究的问题只是探究活动的开始,接下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为若干疑点,并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假设;指导学生通过有效方法收集、筛选、辨别有关证据,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指导学生审查、核实材料,得出结论;验证假设,补充、修改结论。教师要重视学生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始终将自己视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问题或障碍时,教师要做的是进行澄清而不是直接传授,是引导而不是指挥。

3.组织学生总结、交流、评价、反思。探究活动的最后阶段是组织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并进行交流、评价、反思。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等方式完成报告。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如课堂讨论、小型报告、墙报、展板、制作网页等。完成交流后还应进行个别反思及组内、组间、班内、师生间的评价,分析成功的原因并找出不足之处,探索改进的可能性及对策。最后,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小结,梳理、补充知识,使之系统化。

三、合作式学习教学艺术

合作式学习教学艺术是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主要指标的教学方法。合作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高效地学习和建构知识,并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智力的成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减轻了学习的难度,有助于对所面临的复杂任务产生持续的研究兴趣。同时能锻炼与人共事的能力,学会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1.学习小组是合作式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组建学习小组的关键是各学习小组间成员在学习能力上整体相当,从而使以小组整体活动效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合作式学习教学评价成为可能。内部成员之间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以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学习上的互补性。

2.小组合作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适当的内容。小组合作的目标是凝聚组内成员的有效力量,是推动小组成员积极活动的动力,也为小组成员的活动指明了方向,具有凝聚、定向、规范的功能。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内容是否适合合作式学习,难度是否适宜,内容过于简单或过难一般都不适于合作式学习。

3.分工协作是合作式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分工应建立在对共同目标的合理分解上,其难易程度应与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相适应。适当的分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小组共同目标的责任感,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进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成员间的分工协作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都能为群体所共享,以此完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有利于小组成员各自的认知发展;有效的分工协作不仅仅只有目标的分解和任务的分配,还要有目标分解、任务分配之后的整合。

4.小组合作活动的评价。对小组活动的评价是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小组完成的共同目标为取向的,而不是评价小组内每个人所完成的部分目标,是整体活动结果展示给他人的过程。这种教学评价不仅是学习小组完成共同学习目标的需要,也是增强小组凝聚力,通过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性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的需要。

四、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艺术,重视知识在环境中的应用

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艺术是指将书本的知识还原到真实的情境中,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会知识、获得能力,学会在体验中认识世界,丰富人生的经历。

真实情境是学生获得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真实情境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明确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知识;其次,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能够使学生关注生活,对生活充满好奇,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用科学技术充实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价值判断的科学性。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其理解新知识并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2.提供观察、试验、考察、调查等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这些机会,会使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感性化,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能力和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录像等进行观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所处的环境,体验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在实验室中组织学生亲手试验等。

3.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将科学知识置于社会和历史背景之中,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的背景中理解知识,建立更广泛的知识结构,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体会科学知识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价值与作用。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介绍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选择和创设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要基于创新能力的内涵要求,并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师生实际情况、学校条件等。要根据教学方法的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情境艺术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