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六大问题析谈

2009-06-19 04:26历泉恩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院校人才

历泉恩

[摘要]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较多。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住、艺术设计的内涵、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特色、教学方式、质量标准等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指出了其问题所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人才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00-03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举措,有力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中纷纷设立艺术系或增设艺术设计类专业,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高职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观念落后,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模糊

一直以来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它是低层次的教育,是对本科院校的补充,学生只有在考不上普通本科院校时才上高职院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的人才观、择业观、教育观较传统,再加上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是大专学历所致。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两者之间在层次上差别不大,而且还有相互流动的渠道。即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后,可继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攻读普通高等教育系列的学生,也可转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瑞士高等职业教育也有自己的“门槛”,并不是想进就能进得来,更不是因为进不了普通高等院校的大门才转而降低要求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大门。实际上,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要求很严,不少专业的入学考试竞争还相当激烈。在我国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也各自有自己的系统,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艺术设计教育主要由职业院校承担,优秀的设计师大多是由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而普通高等院校只是配角。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次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旨在促进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全国性的大型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参加了此次会议,可以说它代表了内地高等职业教育的最高水平。但从一些学校领导者的发言中,仍能感觉到在有关职业教育的定位上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模糊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到底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它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哪些特色和优势,如果对这些问题不能厘清,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就无从谈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现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是盲目的,现实中的许多困惑和问题还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道路还很长,而我们的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要想站在职业教育的最前沿,按照恩格斯的思想,就不能没有理论思考。所以,能否从理论上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效地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能否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给予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一个符合逻辑的特色分析和本质说明,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艺术设计的内涵认识模糊

有的教育工作者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尚停留在对其名称的把握上,并未真正理解其内涵,认为艺术设计就是艺术加设计,或设计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实用美术,而不了解艺术并不是设计的主要属性,更不是它的根本属性。这种认识的模糊性,使得某些教育工作者只注重艺术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它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只注重艺术设计的感性而忽视了它的理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普通教师身上,还发生在搞艺术设计教育的领导身上,它不仅仅发生在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上,还发生在某些普通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

对艺术设计的内涵认识的模糊导致了在艺术设计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上,在课程结构上依然沿袭了过去绘画基础加专业设计的模式,即强调绘画能力的训练。长期以来,把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与色彩课程当作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不管是什么设计专业方向,只要新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对着石膏像、人头像和静物进行写生。在画板上埋头苦干,紧紧围绕着自然物体,日复一日地追求着光影、体积和质感的再现与表现,并以此培养学生造型的基本技能。从而使得基础课与专业课失去了内在的联系,造成了课程教学之间脱节。在专业课程的内容上,注重美术内容方面的教学,热衷于形式美的训练和专业表现技法的传授,而忽视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这种对艺术设计内涵认识的模糊还导致了有些高职院校系科、专业划分混乱,如美术系里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系下设置美术专业、艺术师范专业等等。

三、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曾经有一位开动画公司的朋友抱怨说,有些院校动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甚至是“心高手低”,一心想着搞动漫创作,当动漫艺术家。可是他们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连基本的工作程序都不清楚,三视图不会画,计算机制图能力差,根本不能适合工作的需要。而在具体的设计类职业岗位中,大量需要的是从事设计制作型的人才,而不需要那些“眼高手低”甚至是“心高手低”,一心想着搞动漫创作、当动漫艺术家的人才。然而,在一次地区性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会上,有一位资深教授大谈职业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意培养,从某一角度上说,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意精神培养是对的,但这样的培养目标对于一个只有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偏离方向了。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培养目标又与普通高等院校有什么区别呢?到头来,只能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培养目标清晰明确,教育教学过程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也就是培养能够认真做“具体事”、“会做事”的人才。其内涵不是“立志为官”,而是“立志为民”,不是“立志做大师”,而是“立志做匠人”,做“文武双全”的“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设计类企业大量需要的。

国家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思考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定位的依据。然而,我们在制定艺术设计具体的培养目标时却忽视了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岗位针对性、层次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培养目标没有做到真正的解读,所以,造成了围绕培养目标的“教育过程”的行动偏移。一切都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型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

四、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不高

所谓特色,就是与众不同。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是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和管理,走的是普通高等教育的

老路子,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对职业岗位不作分析,没有按职业岗位的要求去开发课程与教学。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仍满足于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才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情况,从而使培养的人才质量无法满足职业岗位对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舍本求末,舍专求本。笔者每年在写工作总结的时候,都把“专升本”通过率,作为教学工作成绩写进去,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简章上都注明自己的“专升本”率,这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特有的怪现象。有一些文化基础较好的同学“身在曹营,心在汉”,关心的只是“专升本”。本来学艺术的学生文化基础就差。少数几个好的还给升走了,心里不情愿,但还要开欢送会,使高职教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中转站,高职院校成为高考落榜生升入普通高校的“高考辅导班”。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社会认可度低,不能吸引学生。

跟着感觉走。我们高职教育一味跟着普通高校走,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找不准自己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区间,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丧失了自我。具体表现在:(1)在人才培养类型上跟着感觉走。企业对人才类型的要求是各式各样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也应该各有特色。两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前者偏重于培养理论型、创意型、设计型综合人才,后者应偏重培养技术型、制作型和应用型设计人才,而我们却把学生培养成了缺斤少两的低层次创意设计型人才。(2)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跟着感觉走。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方向的专业设置,几乎完全是按照普通高校的做法套用过来的。在调整专业方向时,不考虑行业依托,不与企业沟通,而是按普通高校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看是否符合学科的要求。再看一下课程设置,一些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不按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而是模仿普通高校的做法,按学科要求来安排,甚至直接拿来,稍加改动,变成了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版,从而使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跟着走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五、教学方式传统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招揽生源、盲目扩大招生范围,把许多文化基础差和艺术水平低的学生招进了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缺乏研究。在教学方式上,因循守旧、没有创新,还是坚持“两个中心,一个基本点”,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基本点的做法。

课堂上教师唱主角,教师把自己当作知识的化身,以教为主,一厢情愿。有些课上到最后,常常是只剩下几个人。而在发达国家,尽管教师也希望自己是所在领域内的专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但是教师更多的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对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不进行研究,漠视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具有学习资料的形象性、专业知识更新的快速性、知识的前沿性、专业活动的创造性和与社会经济联系的密切性等特点,学习材料以教材为中心。而有些教材虽然名曰高等职业教材,实际上还是由本科教材翻版、缩水而成。有些课程往往局限于教材,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性缺乏研究,不注重艺术设计教学的个别性。忽视艺术设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性,认为运筹帷幄便能决胜千里,满足于纸上谈兵。教学场所三点一线,即文化课教室、专业课教室、电脑课教室,测评学生的成绩不是以能力为重点,而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重点,以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为重点。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社会性要求学生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学习上,要淡化“学校”、“课堂”概念,设立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的课堂。而有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不注重实验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校企合作则停留在观念里、文字中和口头上,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六、质量定位不准确。有学术偏移倾向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概念模糊。高等职业教育没有自己的质量标准,现实中常常把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混在一起,用一种质量标准去评价,即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去要求和衡量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导致两种教育类型质量标准的混乱。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的标准要求我们的产品(毕业生)应满足社会上职业岗位的用人要求。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

只有正确区分两种教育类型的质量标准,才能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定位,使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因为两种教育类型对应着两类不同的质量观与质量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对应的是学术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的是职业标准。学术标准与职业标准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标准,它们各有自己的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和评价的尺度。

普通高等教育是学术性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和设计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性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能运用已有的、成熟的、规范化的技术和管理规范直接生产现实的社会物质财富或提供各类服务,把学术型和设计型人才的理论、设计、规划和决策变成具体的物质形态。

学术标准衡量的主要指标是设计上是否有创意,形式上是否美观、是否科学,功能上是否合理等等。职业标准衡量的主要指标是能否把设计变成现实,解决如何制作、如何生产的实际问题。

传统的学术标准基本上是由高等教育机构自身制定的,相对来说较为单纯,它几乎可以不受外部利益的干扰,可以较少顾及到成果的应用前景乃至不考虑经济效益。而职业标准却不同,它们需要得到外部的确认,其制定涉及到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环境的、伦理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很多情况下需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构建自己的教学理论,切实发挥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应有的职能,推动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路还很长。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院校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书封与现代艺术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