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新模式

2009-06-19 04:26张宝君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管理

张宝君

[摘要]泛伦理化思维的出现以及学术氛围和人性化的缺失使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缺乏时效性。高校教育管理者只有重新审视大学的本质,认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发挥刚性教育本体的张力和人性化管理的韧力,才能构建“刚柔并济”的理性大学教育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大学本质理性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61-03

随着大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知识高速公路上更好地指引当代大学生朝着更能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向前行,是每一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大学已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必然要跟随社会思潮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同样存在着手段方法更新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人生价值与人生定位更加体现了大环境下的自我实现与理性超越,传统的说教与放任的教育管理模式缺乏时效性,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着的教育管理工作。如何走出教育管理的困境,建构一种理性的教育管理模式,正是本文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制约大学教育管理的瓶颈问题解析

1.“泛伦理化”思维是力度缺失之源

现代大学的源头可以直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大学,然而经过时代的演变,大学的理念与性格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已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置身于这样的一种环境下,目前大学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的泛伦理化倾向导致了个人中心主义的盛行。

传统意义上的伦理的定义是: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伦理化的哲学思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站在人本性的角度去思索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以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生活。伦理化的思索本身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是如果放任这种“伦理化”思潮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泛滥则是十分危险的。有很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喊着伦理化、人性化的口号而放松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造成了当今高校整体教育管理混乱不清,学生的学习态度散漫,对学校的学习制度置之不理。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荒废了学业,放弃了有创造性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对不感兴趣的学科完全放任不理,对于错误的行为方式不以为然,号称那完全是一种个人生活的选择,造成了一些大学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基尔克果说过:“上帝知道多少人的头发,伦理学就知道多少个人。”泛伦理化的思维模式蔓延到我国当今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已经造成了个人中心主义的盛行。诚然,我们不可能站在一个道德的至高点上去批判当今的教育管理现状,但我们应理性地对待人性化这一时代伦理课题,真正体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律,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2.学术氛围缺失是教育“软”的症结所在

英国诗人T.S.Eliot说过:“纵使被迫研读不感兴趣的科目,你仍然会获得真正的学识和教养,应强迫自己对缺乏悟性的科目感兴趣,是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走到今天,在大众教育的平台上,大学作为学术的高等学府的地位受到了动摇,大学变成了开放的、庸俗的知识市场。知识被渴求的程度大大减弱,大学成了一个变相的步入社会之前的缓冲跳板,它所起的作用只是提供一个处所,让你栖身,而不是倡导学术的精深。有很多显而易见的表现:放眼望去,大学内高楼林立,各项设施应有尽有,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与设施外表的华丽;校园商业广告泛滥,企业赞助商走进校园,老师学生纷纷投身商海;大学正失去其自身的魅力与自豪感,走向庸俗化。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正是教育力度的“软效应”,大学教育在泛伦理化的倾向下,违背了高校治学严谨的学术精神。固步自封的“象牙塔”虽不可取,但是散漫自由、松散的学术之风的弊端更大。

3.人性化的缺失是管理“硬”的根源

管理体现人性化,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问题的根源是我们要在哪些方面贯彻人性化的管理,在哪些层面抛弃传统的“硬性”管理制度模式。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育管理者和被教育管理者之间存在着紧张地对峙,造成了教育管理效果的弱化。很多教育管理的理念、方法得不到贯彻,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整体建设。归根结底,造成这种对立的根源就是缺乏人性化的“硬”管理:教育管理者站在一个绝对优势的立场发号施令,而学生只是站在一个被动服从的角度,整体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了整体的逆反心理;教育管理者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所培养的只是听从自己命令与指示的“随从”,而不是新型的创造性人才。一旦有不同于自己观念的学生,就采取扼杀的手段,使很多真正有见解的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造成了人才的严重浪费;凡事都采取“家长式”的管理,一味地命令。大学生不是中学生,大学对他们不再、也不应提供保姆式的照顾,学生应该也必然会自我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目标。

二、建构“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新模式

1.大学本位的重新回归是前提

大学追求理想还是实用,这已经是个争论了很长时间的难题,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是,我们应看到,大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自我反思的阶段。单纯象牙塔式的理想主义和机械化的技工模式都已经不适应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定位于一种高层次的接近生活的道路,培养通达而又有修养与见识的文化人。大学的生命全在于传授给学生新颖、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传授知识,造就忍耐的性格,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是指“尽可能综合的、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哈佛大学校长“科学家鉴赏艺术,艺术家认识科学”的理念所描绘的学科交叉与“通识教育”已愈来愈成为大学教育的趋势。倡导大学本位,就是要倡导学术性教学、科学性研究、创造性生活结合在一起,运用形象力去获取知识,以审美性的眼光去创造生活。让学生未来生活得有文化品位,理应成为大学教育的美学定位。大学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的执著心态。在喧嚣浮躁的气息下,保持大学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学术魅力,就是要回归大学本位,倡导理性的大学培养观念,打造具有学术品位的高等学府。

2.大众与精英文化的理性认识是关键

什么是大学,古往今来的大教育家给了我们很多的答案,但每种定义都从不同的功能侧面解释大学的概念。大学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和外延均有所扩大,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化因素,已经不能单纯地视为高等学府的同义词,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化的共同体,体现出了自身发展的杂糅性与多功能化。无疑,大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授和创新知

识,其基础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在大学里,我们所要进行的不是简单的因袭,而是哲学化的思考。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大学应对社会履行的职责。

大学理应是神圣而光荣的,但是在急剧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了大学的教育管理走入误区。在大学里所接受的教育更像是一种大众文化教育,而大众文化是一种廉价的、平庸的文化,我们不能放任大学进入到一个大众文化的超级市场,也不能为了跟随时代的潮流而放弃对永恒价值的追求。大学不应把自身定位于大众文化的培养者,而应以精英文化的创造者为目标。精英文化呼唤的是个体的内在自由和卓越,它更强调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诉求,是自我选择、自我证明的学习生活方式。在大学中,应接受的是精英文化的培养。

3.建构“刚柔并济”的教育管理模式是目的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建构一种“刚柔并济”的平衡理性教育管理新模式,以此来促进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第一,发挥刚性教育本体的张力,彰显大学学术集散地之魅力。“刚”体现在治学制度方面。大学在跟随时代潮流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自身的“刚性”——严谨的学风与严格的学术制度。大学并不是一个“育婴室”,在对待学习问题上务必要体现制度的明确性与可遵守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之大并不在于其高楼大厦,而在于其学术之气魄让人心神向往。当代大学所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端正严肃的学术氛围。要以“刚性”的学习教育制度为手段,制定一套完整的、理性的、可供选择的学习课程安排。大学教育课程应汇集人类各类精神成果,学生能广泛涉猎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有选择地安排交叉学科的研讨,真正沉淀知识。而不应一味地单纯注重学习的实用性能;有了一套完备的课程安排,就要严格地执行它。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攀爬期,一些重要的理论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是在此时定型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作为一个知识上的领路人,要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正所谓“严师出高徒”,严格的学业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学生在大学里真正学有所得。除此之外,大学的环境以及整体设施氛围理应保持克制,一些传统的体现学术凝重氛围的事物理应得到延续,要以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的现代化建设。第二,发挥人性化管理的韧力,凸现服务育人的管理内涵。“柔”体现在管理层面上。由于大学生已近成年,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进入大学后一般都有明确的学业动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所要进行的管理应定位于“柔性”的服务层面,任何生硬的惩罚性的管理措施都是不合时宜的,只会增加与学生对垒的难度。要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平衡学业和生活的关系。“柔性”管理不是家长式的管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中融入学生这个群体,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保证良好管理效果的实现。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决策要体现公平性与透明性,真正让学生心服口服。学习方面,“柔”体现在管理规章的制定上,以学生自我制定为主,充分给予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权利,使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能够得到学生的普遍遵守。在生活方面,要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教育管理者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文化活动方面,教育管理者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尝试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自己所负的社会责任。总之,教育管理者是指导者,而不是决策者和批评者。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充分的学术与生活自由,才有利于各种思想火花的进发。

一所真正有学术魅力的大学,必然是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利益诉求的学术之地。大学的教育管理应给予每一名学生以创造和表达权利的空间,教育管理的应有之义就是为这种利益诉求和有文化的生活提供有利条件,有张有弛,有理有度,这样的一种理性的、平衡的教育管理模式正是我们力求达到的目标。任何单一的方式都不足以为当代的通识教育提供完整的服务。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管理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至善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