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驹
本刊曾经在一年多前报道过“多背一公斤”的发起人余志海,不久前。他又在香港地区举行的“社企民间高峰会”上引起了各方的兴趣,并受邀于2009年4月16至18日再访香港,届时将在香港的各大高校进行6场演讲,这个已在内地传播良久的“1kg more”精神,将进一步传达给港人。
一位叫余志海的年轻人,经常以“背包客”(backpacker)的方式到全国各地游历,接触到很多农村学校,了解到农村落后的教育状况。
有一天,友人谈起他在云南旅行时遇到的一件事情,一名在云南当义务教师近一年的女教师,托友人带个口信给另外一个村子里的义务教师说,“你并不孤独,坚持就是胜利。”余志海听后大为感动,他想,义务工作是否只能如此艰难,是否可以转变为一种快乐的经历?他开始思索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为她们做点事。
一直以来,城市居民对农村学校的支持方式十分传统,主要是联系些学校然后通过捐款捐物的方式去表示支持,也有一些志愿者前往农村学校当短期教师。可是这些做法都是基于一种“同情、怜悯、施舍、救助”的慈善观念。
余志海希望开拓一种让人快快乐乐做公益的模式,不需要大量捐款,也不需要巨额行政费用,而是让志愿者发挥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将单纯的做好事转变为既有效率又令人称心愉快的事情。
开始的时候,余志海会在他的背包中多带一些儿童书籍,送给在旅游途中探访的农村学校,然后在网站上介绍自己的经历,并鼓励其他人仿照他的方法,旅行时多带一些物资送给农村地区的学校。
自己安排衣食住行的背包客式自助游,在内地的年轻人中已成为了一种风尚。四川、云南、西藏一带是国内旅游的热点。而在这些风光旖旎的原生态乡村中,有许多条件落后的学校。通过公益旅游,便可以将生态观光与乡村教育,将欢乐与责任结合在一起。
余志海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开设了专业的网站,发布与乡村学校有关的信息,如学校概况、地址及路线、所需的物资等,让志愿者自由选择参与,毋须事先报名或登记,也不收任何费用,全部旅程都采取自助、自我组织式参与的方式。自2003年以来,这种以旅游为主、公益为辅的新型旅游方式已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志愿者活动。
最初的公益旅游以送赠物资为主(主要是书籍),但后来发现不少偏远地区的学校,缺乏的不仅是物资,还有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当地的老师也表示,物资的确是需要的,但更需要外界的信息交流,缺乏信息交流会让成长中的孩子缺乏想象力。
于是,余志海与志愿者开始重新构思公益旅游模式,在送去物资的同时,志愿者可以与当地学生交流,如一起玩游戏,或是给孩子们上一堂课,或是教孩子们摄影,与他们分享志愿者沿途所拍摄的照片,用携带的笔记本计算机为孩子们展示城市风貌等。
如此,“多背一公斤”的活动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志愿者的工作也构成一个传递——交流——分享的循环式平台
传递--出行时多背一公斤,为乡村学校的孩子背去一份小礼物。
交流--旅途中与孩子共同游戏和活动,传播知识及分享快乐。
分享--归来后在多背一公斤网站分享信息,鼓励及方便更多志愿者参与。
目前多背一公斤活动覆盖的学校超过400所,分布于著名风景旅游点包括湖南凤凰,广西龙胜,贵州黔东南、中洞,云南元阳、丽江、德钦,四川丹巴,甘肃郎木寺、甘南,西藏拉萨等地。
2007年,多背一公斤推出了“双子书”计划,旨在以图书为媒介,加强城乡儿童的联系与沟通,以达至共同成长的目的。
“双子书”项目与一些出版儿童图书的出版社合作,两本为一套,每在城市售出一本,即同时向贫困地区某一乡村学校的学生赠送一本相同的图书,这两本对应的主人即为一对“双子”。通过书中的配对号码,城市儿童可以在双子书的网站上找到接受赠书的农村学生的联系方式,并和他们进行通信交流。“双子书”推出后不到一年,已售出2000多套,为多所乡村学校赠送了全新的书籍,并创建了崭新的城乡儿童联系交流方式。
余志海经常强调,多背一公斤不是简单的物质扶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平等交流。他总爱说:“我们送了一些小礼物,而孩子们回馈给我们的是灿烂的笑容和不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