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铎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坡誉为复调大师的陈铭志教授,于2009年4月1日逝世,享年84岁。作为陈铭志教授的学生,我对他的去世深感悲伤。
陈铭志教授在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尤其是复调音乐创作方面有着极大的贡献,并开创了中国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他的不幸去世对于中国的音乐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人的损失。
大师虽然走了,但身后却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陈铭志教授从事音乐教育近60年,尤其在复调领域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著述和作品,这些著述和作品必将发挥长远而积极的影响。在著述方面,《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赋格曲写作》以及《赋格学新论》是他积一生所学而写成的关于复调音乐写作和理论原理的鸿篇巨制,其独创性在于把西方复调理论中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音乐创作的实际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复调理论和复调教学内容,为后人进一步发展复调理论指明了方向。在《陈铭志复调论文集》中,他更加广泛地汇集了复调音乐创作、理论和教学的真知灼见,其中《对复调思维的思维》可以说是迄今就复调音乐的本质所作的一篇最精辟的论文,已成为复调理论中的经典文献。陈铭志教授创作的复调作品则体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复调写作技巧,为后人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范例。他的赋格曲是他“学术品位”最高的复调作品,从早期对赋格技法与民族因素结合的探索到把12音序列技法与赋格形式的融合,在线条的纵横间处处闪现出其独特的复调思维个性,体现了他在赋格艺术上所达到的至高境界。他的《钢琴小品8首》则是以12音技法写成的现代钢琴音乐的杰出范例,其中对各种复调技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他创作的大量钢琴复调小品,如《钢琴复调小曲11首》等,则是对复调音乐这种略带“学究气”的写作方式所进行的一种普及工作。因为对于许多初学音乐的学生或普通大众来说,复调音乐常常不像主调音乐那样容易理解和接近,而他利用一些民歌旋律进行复调化改编后,不仅使复调音乐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而且也扩展了复调钢琴曲的表演曲目。如《子弟兵与老百姓》、《浏阳河》、《乌苏里船歌》等改编曲,已成为学琴儿童必弹的复调曲目。
除了著述和音乐作品外,陈铭志教授留给后人更有价值的财富就是他所教过的无数学生,这使得他的“学术生命”可以永远地延伸下去。作为他的学生,我从1984年开始跟随陈铭志教授学习复调,至今已过去了25个年头,虽然追随其左右的学习时间并不长,但陈铭志教授对我在音乐教学与科研上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陈铭志教授为了使我能够尽快地胜任复调课教学,不惜把他多年积累的备课笔记手稿借给我,不管在教学上还是音乐创作方面都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并为我编写的《中国民歌钢琴复调小曲40首》题词:“治学之道应博于外而精于内,对位技术须备于形而传于神!”
近些年来,由于陈铭志教授身体不好,为了怕打扰他休息,所以偶尔向他汇报一些学习心僻,把自己研究的课题介绍给他听,而陈铭志教授总是热情地接待我,谈他的意见和看法,常常由于谈得必致很高而忘记了时间和病痛。
然而,这样的学习机会不会再有了,陈铭志教授已经离开了我们,想到这里,我除了无比伤感,也更加珍惜以往在陈铭志教授身边学到的知识,只有进一步将这些发扬光人,才能表达对他永远的怀念!
陈先生的追悼会于2009年4月7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学生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向这位受到大家尊敬和爱戴的教授作了最后的告别。我因信息闭塞,未能参加这最后的告别仪式,内心感到非常懊悔和遗憾,所以借《琴童》一角写下这篇短文,以弥补我的缺席,寄托我的哀思。
2009年4月15日深夜写于上海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