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渗透

2009-06-18 03:45徐志红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中学生价值观

徐志红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上的种种困惑:现在自上而下大讲课改,而学生在中考与高考中,竟连简单的诗文默写都不能通过。如要写一篇颂扬真善美的文章,学生即使是绞尽脑汁也无从下手,似乎连往日里各种情感也无法领略,更别说用细腻的文笔来表达自己那份“报得三春晖”的朴素情感。由此,笔者深切地感到,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迫在眉睫。

我们现在是把语文教育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上,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学生的大多是语文知识,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写作能力、阅读、表达等技能的培养。但是,实际上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技能的教育,同时还是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价值观的语文是不存在的,语文和价值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语言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范式对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因此,语文教育应当更加重视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所发挥的价值观功能决不会低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因为语文中的价值观是潜在的、渗透性的。

中学语文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使他们产生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而不是相反。语文教师应该教学生以爱美的心,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的理解,把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打通。

中国要想普遍地提高全民的情感素质、人文素质,就必须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上找突破口。当前,语文教材中一些隐性价值观念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有待改善的,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女性的,女性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从属者、被动者,很少有女性科学家、英雄形象;这很容易给学生以一种潜意识影响,学生会有一种女性从属性的潜意识。再如,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这是必要的,让学生记住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精神。但是,有些传统在和平时期是要具体分析的,如暴力斗争意识、阶级仇恨意识、个体服从意识,等等,革命时期的内涵与和平时期的内涵应当有所不同。

现在,写作能力训练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比重太大,我们不应该过多地灌输给学生如何写公文、新闻、如何写记叙文、如何写说明文等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放在高等教育中去解决,公文怎么写可以放在大学文秘专业教,新闻怎么写可以放在大学新闻系教。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这些职能性的或技能性的要求剥离出去,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变成一种基础素质教育、基础知识教育。不要逼着学生去写作,因为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思想积累,更重要是还没有相应的语言感受性方面的积累,这时候他写的只能是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公式化的东西。写不好,写不出,就只能是抄,不是外观上抄,就是精神上抄。要知道写作的本质是自由和创造,离开了这两项,写作就什么也不是。与其让学生在“写不出”的情况下把写作变成抄袭、模仿,还不如不要他们写。再者,要中学生写那么复杂的作文,到底有什么意义?这还是有疑问的,没有必要对中学生提那么高的写作要求。

所以,我们现在要降低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应该把文学性、艺术性放在首位,把阅读能力放在首位。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教会了学生写那些八股的作文,却没有教会学生真正地用自己的脑子读文字作品,一个中学生如果连鲁迅的小说都看不懂、读不顺,能写作文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语文教会中学生的应该是文学欣赏力,应该让他们学会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例如:余华,鲁迅,周作人等当现代伟大作家的作品。爱好这些作品,自然会掌握好中文,但是,我们现在恰恰是本末倒置,教了他们太多的写作方法,教了他们太多的支离破碎的语法知识,教了他们肢解范文的方法,例如:中心思想,写作大意,等等,却恰恰没有教他们什么是文学,如何读文学作品,怎样用自己真诚的灵魂和生活经验去和作品的描写呼应,去受作品的感染,一些高中毕业生甚至读不了一本电子产品说明书。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似乎并不是一种人文教育,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悲哀。我认为:诗词曲赋,在中学教育阶段,不必学那么多。简单的唐诗、宋词,让学生学会欣赏,是必备的。但是,只能是选读。毕竟它们是死亡了的语言形式,不是现代人所必须的。中学生不容易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因为这些东西在唐诗宋词里并不典型,而是在更加深奥的《庄子》、《论语》、《诗经》、《尚书》里,但是这些显然应该放在大学里去讲。中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有理解的能力、欣赏的兴趣,或者说有比较高雅的语言文学情趣,让他们对语言作品的感受并不是仅仅限于情节,不仅仅是猎奇,而要让他们能够欣赏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人物性格,进而欣赏其中的思想。所以,我认为应该加大中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中学生毕业的时候,如果没有十部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了解十位左右的现代文学语言大师,那么,我认为:他在语文方面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写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写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美国的学生在被问到他们的人生理想时,常常会说“将来要做一个木匠”、“一个流浪歌手”,而中国的学生大多选择做英雄、做科学家,为什么?我们没有平民教育、生活教育,事实上哪有那么多人能成为科学家呢?让一个没有天赋的人产生做科学家的梦想,不啻是害了他。现代基因学已经证明,人类中能从事发明创造的人(科学家)概率上不超过5%,如果一个人没有天赋却一定要做科学家,实际上给他的人生带来的只能是不幸。

我相信一个学生的真正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只能来自两方面:阅读量的积累;思想观念的成型与个性化。所以语文教育应该围绕这两方面做文章,而不是舍本求末。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中学生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