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伟 刘丽艳
在蜿蜒流淌的乌苏里江畔,峰峦叠翠的大顶子山下,有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叫饶河农场。这里山水环绕,风景秀丽。这里的人们更是勤劳善良,睿智淳朴。多少年来,这里传颂着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在这里,记者为大家讲述的就是被驻场部队官兵们称赞为“好部长”的——饶河农场武装部长赵子良。担任武装部长18年来,他时时处处实践着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的诺言,用赤诚和博爱谱写了一曲曲拥军爱民的壮丽诗篇。
赵部长说:“边防的牢固是我的天职。”
1999年初夏的一天,倾盆大雨,一辆吉普车向边境的西通方向风驰电掣似的驶去。坐在副驾位上的赵子良焦虑地目视着前方。有电话报:凌晨,西通驻防部队在阻止越境打鱼的居民时,引起了军民冲突,情况紧急,农场党委责成他前去处理。
饶河农场有28、6公里的边境线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沿乌苏里江有3个生产连队,给边境管理带来了难度。西通距农场场部15公里,这里驻守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边防连队和生活在当地的3 000多居民。当地多数居民以打鱼采山野菜为生,时常越过边境到俄罗斯区域内打鱼采菜。边防官兵为阻止居民越境生产活动时常发生争执和纠纷。一度出现军民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边境稳定,成了农场的“老大难”。
赵部长的到场,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严重事件,但赵子良心里清楚,这只是矛盾的缓解。他明白,为了边境的稳定,必须拿出一套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边防管理是一件复杂的工程,涉及部队和农场的许多部门。从那时起,他痛下决心,一定要找出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于是,进部队,走部门,访西通居民,经反复斟酌向场党委提出了军民共建和谐边防的建议,农场党委批准了,并决定由他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好心人劝他:“子良,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吗?多少年了都没有人管的事,你管,不是犯傻吗。”他说:“我也知道难,我这个部长不管谁管,边防的牢固是我的天职呀!”在农场党委的支持下,他东奔西走,牵线搭桥,成立了由武装部、公安局、民政局、工会等10多个部门并邀请了西通边防部队的领导参加的军民共建领导小组。
赵子良部长在参加边防连队官兵会上说:“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只要军民团结一心,我们的边防就会成为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
赵部长说:“战士们吃不好,我于心不忍。”
这些年来,赵部长领悟到一个道理:饶河农场地处边境,有着漫长的边境线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搞好农场的国防建设和预备役工作,就必须加强与西通边防部队的关系往来,实施军地双方的优势互补来强化农场的武装工作。由此他把关心部队建设和帮助改善战士生活作为一件大事始终装在心里。
在一次农场党委议军会上,他说:“战士们吃不好,我于心不忍。几年来,在场党委的关怀下,边防官兵生活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我觉得还不够。”他提出为驻军边防连队再加拨100亩好地作为拥军田,用来补贴战士的伙食费,让战士们吃饱吃好。这100亩地是当地最好的一块耕地,户主舍不得也想不通,声称要上访。赵子良听说后,就找到这位职工谈心,赵子良说:“这块地是划给咱们子弟兵的,为得是让战士们能吃饱吃好,更好地保卫我们边疆。你想一想这些孩子撇家舍业来这边境当兵为得是啥?他们日夜守卫边防,抗洪抢险冲在前面,我们给他们一块地算个啥!”这位户主被赵部长的话打动了,他感到很惭愧:“边防官兵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有一天下大雨,是边防官兵们帮助我修桥抢收了庄稼,我现在心甘情愿把地让给边防军。”
战士们说:“赵部长,你是我们的知心大哥。”
赵子良是个当兵出身,复员后来到饶河农场当武装部长,一当就是18年,这18年他与西通边防部队的官兵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边防官兵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但是留在干部战士心里的一个人,那就是赵部长、赵大哥。边防官兵把赵部长视为父母、兄长,一遇到困难就找老赵,亲切地称他为“知心大哥。”
由于交通不便,拖延了战士病情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不使连队官兵有病往场部和团里送,他开始跑农场医院。经过多次的沟通,医院建立了大夫走诊制度,规定凡是战士有病情,大夫即刻到部队就诊。武装部和医院还联手组织医疗队,规定每年的“八一”、“十一”和春节作为体检日,免费为边防连队的干部战士体检诊病。
赵子良协调农场水务局、国税局、国土资源局等单位筹资为连队购买了29寸电视机、VCD、音响、麦克风、洗衣机等。每当有官兵家属来队,赵部长就把她们请到场部,吃团圆饭,开联欢会。军人妻子们备受感动,赵子良问军嫂们:“你们还后悔当军嫂不?”军嫂们羞红了脸,笑着说:“赵部长这么关心我们,说明军人是受老百姓尊敬的,我们怎么会后悔呢?”赵部长笑了,军嫂们也笑了。
赵部长说:“要把军营办成一个业余学校。”
时刻把官兵挂在心上的赵子良,在关心官兵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是不忘官兵的精神生活。饶河农场地处偏远,边防连队又驻守在边境线上,交通、信息闭塞,官兵的业余生活单调枯燥。赵子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组织农场文艺小分队到军营慰问演出,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赵子良为这事苦思冥想了好几天,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战士们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呢?农场举办的书法绘画展览,使他突发灵感:可以请老师到军营办培训班呀!他跑去找场工会和学校沟通商定,成立了驻军业余学校,排出课程表,开设了美术、书法、绘画、音乐等课程。组织战士们外出写生,书画展评,开展朗颂歌唱比赛活动。两年来,已培训学员128人,提高了官兵的文化素养,丰富了官兵的业余生活。连队的板报在全团板报展评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一级士官孙云泉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回到家乡后办起了美术刻字社。
18年啊!人生有多少个18个春秋呢?这18个春秋怎样度过才算是真有意义!赵子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因为他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18年时光都奉献给了武装工作,奉献给了边防官兵。用他的心血谱写了大顶子山下的一首首壮丽的拥军曲。
“乌苏里江哟,长又长,没有咱赵部长对边防官兵的情谊长。大顶子山哟,高又高,没有咱赵部长对边防官兵的恩情高——”这是边防官兵自编自唱的一首歌。□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