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泉
【科学发展 时代先锋】
“如果教师既爱他的事业,又爱他的学生,那么他就是一个十分好的老师。”这是名人列夫·托尔斯泰评价教师的一句话。在江口县桃映土家族苗族乡,有这样一位老师,22年来,用他那颗宽广的心怀、那份深沉的爱意、那种执著的追求,成为家长最信任的老师、同事学习的榜样——他就是矮埂小学代课老师张吉端。
矮埂,土家语是贫瘠坑洼的深山沟坎。作为土生土长的桃映人,今年42岁的张吉端1989年9月在原桃映区民族学校毕业后,不顾家人的反对,自愿到交通不便、地处偏僻的矮埂山沟村小任教,当了一名代课教师,一干就是22个年头。张吉端从一个代课教师一路走来,期间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他本人因工作业绩突出,获得了县乡优秀少先大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教师和“素质教育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而太多的荣誉,承载的只是过去,他从没有因此而放松,每天在仍穿梭于办公室与课堂之间。
热心民族教育事业的张吉端,扎根山区,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是学校的多面手。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一边辛勤工作,一边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帮助妻子做各种农活。走进学校,他是一位文质彬彬的老师;回到家里,他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尽管努力做到两不误,但工作始终摆在第一位。一开始妻子不满,时间长了也被他这种执着的精神所感染,不管农活有多忙,也不管节假日,只要学校有事,妻子总是一个人默默的承担着。
这些年来,张吉端老师所教的学生60%是“留守学生”,他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做到手心手背都是肉,无数次拿出微薄的工资替困难学生交学杂费。冬天,为他们送去棉衣棉鞋,生病,送他们上医院,煎药、敷药……很多时候,还要调节孩子们之间的斗气与纠纷……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就体现在这件件的小事上。2003年“非典”期间,班上部分学生出现了高热症状,医院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往往是陪学生吊完药水又匆匆回家给学生熬中药,把学生安顿好回到家中常常已是深夜。学生没钱就自己给垫上,也记不请为学生垫付了多少医药费……如果说这是非常时期应该做的话,平常日子里他为学生操心的事,也从未断过。
“课多、教学任务重不算啥,我多付出一点,学生就能多得到一些知识,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张吉端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长期超负荷担任教学任务。他认准了这个理,为备好课,经常查阅各种书籍资料,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并对照学生作业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做到“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长流水。”
在工作中,张老师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他利用周会和班会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父母、爱家乡的教育。他说:“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才是硬道理,光有知识不行,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懂得怎样做人。”由于当地群众文化水平落后,个别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他便主动找村干部和家长宣传、动员,给群众讲述学习文化的作用和好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张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身边人。有一次,一位女生辍学,他上门家访后,了解到家长的顾虑:书没念好,活又不会干,只怕会误了孩子。于是,张老师便在教学间隙不失时机地开辟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乡里乡亲纷纷道出掏心窝子的话:“张老师这么苦心教书,关心孩子,咱还有啥不放心的!”在张吉端的不懈努力之下,矮埂村家长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尊师重教的氛围日益浓厚;在孩子眼里,他不但是一个好老师,更是一个好父亲;在家长眼里,他不但是咱山窝里识文断字的雄鹰,更是一头在教育战线上,长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作者单位:中共江口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