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走向现代化过程的三位校长

2009-06-17 03:00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哈佛大学现代化

魏 秀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科南特、普西和博克三位哈佛校长在其任期内对哈佛大学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也从这个方面了解哈佛的现代化过程。

[关键词] 哈佛大学 现代化 三位校长

《哈佛走向现代:美国大学的崛起》在总序中说到:“本书将关注点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作者即为哈佛人,‘从两个时间段来讲述哈佛机构性变革的故事。第一阶段是詹姆斯•布赖恩特•科南特(任期:1933~1953)和内森•玛什•普西(任期:1953~1971)担任校长期间,学校从一个‘闲人雅客型大学转变成一所‘精英型大学;学校创造了一种以国家和国际的学术名望作为判别标准的校园文化,使大学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重要过渡。第二阶段由越南战争期间的校园骚乱至20世纪末,一方面,学校增加了公平性和多样性,国际影响力有所扩大;另一方面,积极涉足商业投资,办学基金大增,官僚作风日盛,作者形象地将这一阶段称为‘世俗型大学。”

一、科南特和精英型大学

科南特于1933年继任校长一职,“300年校庆是他真正的就职演说”。他性格强硬,尤其是涉及校长特权方面事务的学校管理上表现更甚。在20年的任职期间,他始终面临着一个让所有大学校长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如何将个人意志作用于那些完全自治的教师身上。

科南特在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大的贡献在于确切回答了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试图建立一所前所未有的“精英型”大学,即吸引那些智力和性格上出类拔萃的学生和教师,而非出身显赫的人。这虽然一直受到各方人士的质疑,但他仍然坚持,并坚定地以智力测验的方法使大众精英代替了贵族子弟。在他离任时,学生群体的构成已经比他初来时大大接近他的精英理念了。

作为校长,他始终面临着种种问题:校外事务如经济萧条和战争,校内行政体制的惯性力量、教师的自治权等。二战为哈佛学生实现通识教育的途径提供了机会,这项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反映了他的理念:一种能够在不同背景的学生群体中带来高层次知识的共享和互相理解的课程,一种合乎精英大学理念的课程。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哈佛受外界事件的影响很深,二战成为哈佛管理模式改变的最重要的因素。战后,美国社会的特征急剧转变,加之冷战时代的到来,使战后哈佛发生了预想不到的转折,代之的是哈佛(以及大部分美国大学)由战前的教区制度向20世纪晚期的全国、全世界的综合性大学的演变过程。

在科南特任校长的岁月里,管理刚刚开始,没有完全融入到现代美国大学的世界,不过其管理已稳步接近下一个阶段的舞台。在1953年,科南特离职之际,哈佛文化由偏狭的“在哈佛”式大学转变为一个高傲、关注自身利益的机构,并且将自己视为“一个权力和责任的引擎”。

二、普西和富裕的大学

普西是哈佛校友,对他在劳伦斯学院工作的评估称“就像欣赏一首交响乐,因为报告中你的种种‘旋律在许多我们这些哈佛老校友的心中引起了共鸣。”“如果说,科南特的校长任期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决断有力和精英精神,那么,普西的任期则体现了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时期的富足与自信”。

普西本人虔敬的宗教态度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尤其是麦卡锡主义的兴起成就了这位后来不同凡响的校长,他公开反对当时横行美国政坛的约瑟夫•麦卡锡。

普西的重要功绩之一,在于他将这所大学由一个精英的堡垒变成了更具多样化的大学。在其领导下,哈佛的生源不再局限于东北一隅;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不断地进入这所古老的校园,同时也向女性开放大门,注重聘任女性学者,招收女性学生。

不断增长的财富是哈佛20世纪50~60年代最显著的特征。筹款和支出成为普西任期内的核心工作。在他的任期内,校园里新建了30栋大楼,新增建筑面积是原有建筑的一倍。

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了大学危机,有人口、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婴儿潮的到来、反文化的兴起,越战带来的创伤慢慢显现。这一时期出现的哈佛历史上最严重的制度危机有着更特殊的原因,即20世纪60年代大学的不断精英化、富有化和自满倾向。越战是引发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系列抗议活动的导火索,校园的抗议活动愈演愈烈。1969年,一些激进学生引发的与学校之间的冲突事件在普西心中留下了阴影。这次学生运动所带来的最显著的短期结果就是普西校长于1971年离任。

三、博克与世俗化大学

20世纪的后30年,哈佛从科南特和普西任职时期的精英化大学转向越发世俗化的大学。这一时期的校长是德里克•博克(1971~1991)和尼尔•卢登斯坦(1991~2001)。“博克拥有颇具魅力的品质,有领导者的风范:不是贵族式的,却明显具有贵族气质;平易近人,也具有自我反省的冷面幽默的机制。”

20世纪末世俗化成为文化界的主流,哈佛不仅是广阔社会的观察者,而且还是社会事务的参与者。所谓“世俗化”,是指哈佛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对人种和性别多样性的追求、科学家越来越多地涉足商业投资、学生和教师热衷于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官僚作风日盛、基金收入不断增加和日益滋长的自大情绪。在哈佛世俗化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哈佛成为一所国际化大学的程度。

博克在治学管理领域,致力于使哈佛的中央管理现代化。随之也出现了教职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的紧张关系,激化了对学校事务的中央集权化管理和分权管理之间的紧张关系。

博克认为,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自治、竞争和灵活的反应能力;基本职能主要体现为:开展本科教育,培养专业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发现专门知识;积极服务社会,扩展大学只能;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三A原则”,即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学术中立;对社会的反应体现为:优惠招生政策引发的教育公平论;大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现代大学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博克1991年离任时,留给人们的是一个世俗化的、对社会需求承担责任的哈佛。他的继任者卢登斯坦,继承并扩展了这一世俗化的转变,就像普西继承科南特所建立的精英化的哈佛那样。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哈佛,在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成就,同时,也充满了不尽的批评和抱怨。但它在面临不适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始终让人钦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正是在解决各种不同的矛盾过程中成就了哈佛这个如今的国际性大学。21世纪的哈佛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如何实施中央管当局的必要和合法的任务才不会危害到教员的教学和智力利益”这个问题,即加强现代大学的管理与保持学术自由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不管怎么样,哈佛始终是“最古老、最富有、在美国大学中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大学。

参考文献:

[1]莫顿•凯勒,菲利斯•凯勒著.史静寰,钟周,赵琳译.哈佛走向现代:美国大学的崛起.清华读书出版社.

[2]颜丙峰,王向华.德里克•博克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

[3]蒙有华.超越象牙塔:德里克•博客的大学理念.复旦教育论坛,2005,3(5).

猜你喜欢
哈佛大学现代化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边疆治理现代化
“国缘之夜”文化交流论坛在哈佛大学俱乐部举行
南京大学、哈佛大学联手绘制 迄今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诞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中国新现代化论
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