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刚
[摘要] 本论文主要通过两大方面论述在音乐教学中民族性的强化。一是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了生活引入法、方言教学法、体裁差异法和情境创设法四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二是通过教学手段、媒体的运用来强化民族性的音乐教学。通过两点来论述:一是播放影音资料。二是运用幻灯片。运用在音乐教学中,有助于民族民间音乐在教学中起到更好的效果。论文最后,结合以上民族性音乐教学中体现的优势,论述了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道德,以此增强其对民族民间音乐更深层的理解和热爱本土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结论是:通过这种民族性强的音乐教学,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育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民族性 音乐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美育教育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真正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把弘扬民族民间音乐这一课题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水准和鉴赏力,最终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培养的目标,使学生理解并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在教师“吃透”教材的同时,通过一些新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掌握民族音乐中各种音乐形式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力争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去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民族民间音乐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强化的目的。
一、在教学方法上的实施
1.生活引入法
学生虽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很喜欢观察大人们如何进行生产劳动并能记住一些劳动场景。例如,在讲《凤阳花鼓》这首歌时,我先简单介绍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流传地域及由来,感受歌中节奏和旋律的特征。然后,在启发他们理解歌中所表达的淮河两岸人民在旧社会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又深受淮河洪涝之害,过着“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流浪生活,进而又引导学生结合今天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奔小康的大好形势进行重新填词,歌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使他们懂得民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2.方言教学法
学习山东民歌《花蛤蟆》和江苏昆山民歌《搭凉棚》时,上课的开始我演唱了这两首不同方言的民歌。勾起同学们的兴趣。然后,我教同学们学说这两种方言让同学试着来唱。如果这些都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的地方民歌都用普通话来演唱的话,就会适得其反。所以,讲述民歌我们要运用各民族的地方语言来范唱!这样才会说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歌风格。用语言来勾起学生们的兴趣。真正让学生体会民歌的与重不同。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那种浓郁色彩。
3.音乐体裁差异法
体裁差异法主要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体裁的作品的对比,使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较好地掌握这些作品的音乐特色。以介绍蒙古族的《牧歌》和陕北民歌《兰花花》为例,整节课的教学重点即是掌握蒙古族长调和陕北信天游两种体裁的特色和各自鲜明的音乐表述方式。
《牧歌》属于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长调的产生与蒙古族游牧生活有关,字少腔长、气息绵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蒙古族民间艺人拉苏荣说,“长调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有代表性,他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是蒙古人听到长调,都会体味到其中那份独有的激动与苍凉”。
《兰花花》则属于陕北信天游这一体裁。陕北是民歌之乡,民歌浩如烟海。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的一种,《兰花花》是信天游中的具有特色的代表作。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的汉族民歌体裁。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非常特别,一般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艺术手法上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琅琅上口。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是对爱情的颂歌,它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蓝天、白云、黄土地、信天游,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
整节课的教学,不仅学唱了这两部作品,更使学生了解了中国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和巨大差异,领略了不同的地域风情和民族习惯,了解了我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学生易于接受,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4.音乐情景创设教学法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完成教学活动。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淑性。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
二、教学手段的运用突显民族性音乐教学
教学手段媒体的运用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以唱歌为例,如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使用电教手段,播放教学录音带。主要在两方面体现:一是在播放影音资料上实施民族性的音乐教学。二是运用幻灯片来实施民族性的音乐教学。
1.在播放影音资料上实施民族性的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水准的人、高尚情操的人。在具体教学中,虽然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述、讲解来达到对学生的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的目的,但运用投影来演示教学内容及运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正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民族乐器上的体现,用课件播放出来。
2.运用幻灯片来实施民族性的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我们如果把这些内容在备课时写在明胶片上,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我在教《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的欣赏与听辨》时,由于先把四大主腔的音乐特点和情感特点分别制成了四张投影片,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欣赏与听辨赢得了时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使用电教媒体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幻灯、投影和录音录像等。这些媒体的使用,或独此一种,或二者兼有,或三者兼之,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时间、顺序和次数。由于电教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学中,我先请了一位会弹琵琶的同学来演奏这首琵琶曲。然后把琵琶和《春江花月夜》的所表现的景色都通过幻灯片投放在屏幕上。欣赏曲子的同时把音乐和图片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去。去感受这首曲子。领略曲子美的所在。也反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和大批优秀的民族器乐曲,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我给学生上欣赏课时,或利用音像图片,或启发他们思考和感受,加深他们对民族乐器中各种音色和风格的认识,并通过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启发他们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以丰富学生精神境界,陶冶他们的情操。由于电教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教学的民族性的强化。
三、民族音乐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民族民间音乐的设计面非常之广,有方言与音乐结合问题,有民族音调及特殊唱法问题,有作品题材中描述的生活习俗、乡土人情、历史背景、自然景观等问题。教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才可能把握住作品精髓之所在,做到言简意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分析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领略韵味,理解作品丰富的表现力,把握住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对民族民间音乐中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能从历史的、系统的、概括的角度去阐释,从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兴盛、发展与人民生活的角度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对授课内容有个通盘设计,合理布局,色彩浓淡相宜,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所学音乐的内容美,同时也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韵律美。
另外,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他们受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积淀。运用本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教育的外延,增加教育的内涵。
一首好的歌(乐)曲,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所以应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总之,以音乐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是,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决非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更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应更新过去唱一首歌就等于上好一堂政治课的错误观念,因此,音乐课的思想教育要体现在与音乐艺术的美感为一体来进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宋玮.音乐课程改革与校本教研.长宁区教育学院,2005:85-91.
[2]王安国,郭声健,蔡梦.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33.
[3]胡宜娴.情境的创设与能力的培养.音乐天地,2006,(5):13-15.
[4]冯长春.新音乐的理论基础.中国音乐.2006,(9):50-58.